第四纪以来中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反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环境论文,中国论文,反馈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有的科学资料表明,人类已约有200万年历史(相当于第四纪).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理 环境则是第四纪以来在地球表壳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第四纪也称人类纪.近一二百万年来人类 逐 步驾驭地球,特别是近几千年人类进入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 响.人类活动在许多地区已使自然环境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面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 响日益加深,由此而出现的反馈,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农业,至今已有7000~ 8000年有据可考的历史.根据近年考古资料,黄土高原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半坡村的旱作农 业已持续达6000多年,甘肃省秦安附近大地湾的旱作农业更达7000~8000年,均以粟(小麦) 为主要作物.此外,华北平原河南省新郑裴李岗和河北省武安磁山的旱作农业以及东南沿海 浙江省河姆渡的水稻农业,均已达7000年以上.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2年)我国首次有较可 靠统计资料,当时总人口为5960万,耕地折合今亩为0.38亿公顷.[1,2]现在全国人口已 接近13亿人,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耕地面积1亿公顷以上,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因此,以中国为例,来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在全世界是很有代表性的 .
1 人地关系的良性反馈
1.1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历代农民的辛勤耕耘,全国绝大部分宜农土地资源业已开辟为农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 平原、四川盆地、关中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垦殖指数已达50~60%;中国劳动人民既 充 分利用土地肥力,又在许多地方改良了土地本身.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约占全国耕地总 面积25.3%的水稻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广布于西北荒漠地区的绿洲土壤.河 西走廊西部敦煌绿洲经过二千多年的灌溉和施肥,肥沃的耕作土已厚达2m以上.[1]
1.2 农田水利的兴修与建设
重视农田水利是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之一.华北地区的农田灌溉在《诗经》(公元前781~77 1年)即有记载.位于太行山麓的郑国,公元前563年就利用天然河道筑渠灌溉.春秋战国初期 , 楚国在淮河流域发展灌溉事业.秦国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大兴水利,其中都江堰灌溉枢纽 可能是当时(公元前3世纪)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持续发展,使四川盆地成为著名 的“天府之国”.长江三角洲在吴越时代开始筑渠,南宋以后更是“塘”、“泾”、“坞” 并举,建成了河渠交织的“水乡”,是目前世界生产潜力最高的农田生态系统之一.江汉平 原几千年来人工排水围田,构成阡陌纵横的稻米之乡,变成了“两湖熟、天下足”的商品 粮基地.江浙沿海也从秦汉以来筑堤修塘,既抵御海潮入侵,又围垦了大片淤积滩涂.现在, 中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近0.53亿公顷,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左右.[1]中国在几千年的农业 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利用中有所建设,同时对资源的破坏也很 严重.
2 人地关系的不良反馈
2.1 不少地区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
不少地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采等掠夺性土地利用方式,引起森林、牧场、耕地的破坏 以及剧烈的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扩大到180万km2,年均侵蚀量超过50亿t.[ 2]黄河流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是 整个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直到今天,林牧业生产仍很不发达,农业产量也很低,而水 土流 失特别严重,亟待进行全面治理.其次是长江流域,地处长江上游的西南山丘高原区, 宜农土地几乎已经垦完,坡地也被大量开垦,旱地绝大部分是坡耕地.坡地滥垦实行广种薄 收,粮食增产无几,而植被不断破坏,白地裸露任其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这不仅造成当地 土壤瘠薄,农业低产的恶果,给下游地区也带来很大危患,如何床抬高增加防洪难度,水库 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引水灌溉不易处理泥沙等等.[1]
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引起了土地退化(包括干 旱化、盐碱化和沙化)和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一方面是气候干旱,风多且风力强,温度偏低 因而植被覆盖季节短,下垫面砂质丰富等自然因素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人为不合理的生产 活动则触发和加速了这个过程,主要是由于盲目毁草开垦,草场超载过牧等破坏了植被而导 致的.此外,露天煤田等工矿和交通建设,使砂层暴露地表,也是引起沙漠化蔓延的原因之 一.
2.2 森林、草地、水产资源超强度利用,导致资源破坏和退化
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使中国从多林国家(森林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60%)逐渐变 成少林国家(森林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不足13%).目前,中国基本上已不存在“天然植被” ,现有林地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十分严重.主要是:历来只 着眼于原木产量而忽视综合利用,木材综合利用率低.此外,全国还约有1亿多农村居民以木 材作为生活燃料,每年约烧掉5700万m3,更加剧了森林资源短缺的矛盾.
中国的草地,绝大部分本来的自然条件就差,生产力水平低,而在利用中又忽视建设.对草 地资源的利用,长期以来实行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草地畜牧业以片 面追求牲畜净增头数为目标,盲目提高草场载畜量,对草场资源实行掠夺式利用.由于超载 过牧,使草场再生能力受到破坏,产草量节节下降,优质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减少,杂草、毒 草相应增加.由于植被破坏,草地的沙漠化和盐碱化也随之增加.
天然渔业资源,由于长期的酷渔滥捕,造成沿岸和近海渔场的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大 、小黄鱼、带鱼、鳓鱼、真鲷等八种经济价值高的大宗品种大幅度下降,有的已形不成渔汛 .同时,由于许多地方盲目围湖造田,减少了鱼类繁殖生长场所;一些江河湖泊兴闸筑坝, 隔断了洄游鱼蟹的通道;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江湖,污染了水域.
2.3 农业环境污染趋势不断发展,致使资源质量降低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等造成,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加剧.据农业 部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及其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农用水污染,目前约有50%以 上地表水体不符渔业水质标准,约有20%—30%地表水体不符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由于污染而 农 用水质下降的农田面积超过333.3万公顷.农用水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重金属污染也呈加重 趋势.农田大气污染,二氧化硫污染仍在加重,酸雨污染形势相当严重,氟化物污染已较普 遍,目前受大气污染的农田约0.067亿公顷.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超过0.1亿亩等.农业 环境污染,不仅降低资源质量,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且通过污染农副产品危害人体健康.[2]
此外,在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下,动物分布区不断缩小,有些动物遭受盲目杀害,以致于 若干动物绝灭或濒临绝灭.人类活动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已经严重威胁到动植物的生 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第四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 环境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
3 中国自然环境定向改造的方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中国由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重,而整治环境的能力较低,加之生态恢复的 长期性,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土壤侵蚀、水旱灾害、环境污染是三大突出问题, 对生产生活威胁很大,如不及时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未来的恶化趋势将更为严重.[2]
3.1 对土壤侵蚀的治理和定向改造
治理土壤侵蚀,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着手: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实行农林 牧综合发展,坚决制止滥垦、滥伐、滥牧,改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为着重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的集约化经营;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 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 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②南方山地防止水土流失,同样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制止陡坡 开垦和毁林开荒,积极种草造林,逐渐将坡地改为梯田,兴修水利、培肥土壤改造低产田.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③北方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与逆转,必须保护 现有天然植被,合理放牧,封育沙化的弃地;要改变单一的旱农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建 立以护田林网为骨架的、与农田和人工饲草基相结合的稳定农田系统;以流域为单位,合理 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并相应调整农林牧三者比例;利用沙丘间低地,营造乔灌结合的片 林,并和丘表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形成与沙丘相嵌的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建设人工 饲草地,减少天然草场牲畜压力,促进草场的恢复.
3.2 水旱灾害的防治与定向改造
近期防治洪涝的目标关键措施应是:①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加强加固堤防,使主要 江河的重点河段能防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②努力搞好河道整治和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 治理,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排涝能力.③南方平原的水利建设,首先要着眼于限制洪水对平 湖区的威胁,并充分发挥湖泊的调节作用.④在暴雨发生主要地带,加速大规模营造森林, 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加强易涝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排涝标准.根据雨涝特点,选择建 立有利于避灾保收的种植制度的农业结构.防御干旱灾害,①要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有条 件的地区要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水利化程度,发展灌溉以解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造成的季节 性干旱.②北方多数地区,必须着手进行跨流域调剂.要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措施,加强现有灌 区的综合治理,提高水的利用率.挖掘地下水潜力,要合理调整开采布局,防止过量超采, 提倡充分利用浅层水.③在水源紧缺、扩大水浇地面积有限的地方,应根据降水特点,建立 稳定高产的作物结构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3.3 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
①要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进入农业环境.②要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源.③是要控 制农业自身因应用化学物质不当所造成的污染.为此,必须通过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强化“ 三废”净化处理;合理应用农用化学物质等措施进行治理,并加强规划,立法、监测、管理 等方 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