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_付海燕 董金平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_付海燕 董金平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中学 134200 

摘 要: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老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师生共同参与,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提问艺术 情境教学 思维训练

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这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因此要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设疑要新颖,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谈。例如我在讲《苏州园林》,导入新课时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杭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者应当深入专研教材,抓住突破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又如同样的问题,由于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的。如教《看云识天气》,要学生了解卷云的特点,一般的问法是:“卷云有哪些特征?”但经过思考后换成“有些云叫卷云,有谁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卷’字吗?”这种问法,问的角度不同,学生反应也迥然相异。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后面的“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么问就过于平凡、启发性不强。假如改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有人却认为多举一些例子更好。你认为哪一种意见对?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由于后面的问法角度较新,多拐个弯儿,又设置了一点矛盾,因此引起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从矛盾的对立面提出疑问

语文界的前辈钱梦龙老师认为:“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常常故意不直接问“为什么”,而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学《石壕吏》这首诗时,我曾着意地把学生引入矛盾对立面发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朗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论文作者:付海燕 董金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  ;  ;  ;  ;  ;  ;  ;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_付海燕 董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