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的综合研究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类论文,年来论文,我国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是非常活跃的,目前发表于各类杂志刊物的思想 政治教育类论文也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数量。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对 这些年学者的研究思路和脉络做一定的梳理,对于我们了解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向和走势,并且借此认识、思考、分析和解决我国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无裨益。
本文分析的第一手材料来自中国期刊网(CNKI)所收录的,自1994年到2004年11月25日 公开发表的,篇名含“思想政治教育”一词的4613篇文章。笔者在对这些文章进行了研 究和分析,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取向的出现
1.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研究取向
通过对上述论文做归纳和分类,可以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向归纳为以下5 类:
(1)经验研究取向。即从研究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出发,通 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提升。
(2)文献研究取向。即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文献出发,通过研究经典作家对于思 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寻找当今实践的理论指导。
(3)思辨研究取向。目的主要在于进行学科定位。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概念、范 畴、规律作思辨的研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独特规律,由此构 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学科体系。
(4)学科交叉研究取向。从相关学科的研究视角、学科框架、研究路径出发,以其他学 科的知识体系或话语体系去诠释、解读乃至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5)比较研究取向。通过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做纵向和横向比 较研究,以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这5类研究取向的情况,可列表1说明:
表1
类别研究取向篇数 比例(%)
典型作品篇名
1经验研究取向 3413
76.06
《市场经济体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2文献研究取向 16837.44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
《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标志》
3思辨研究取向 21863.87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
4学科交叉研究取向 62513.93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传播学原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耗散结构分析》
5比较研究取向 63 1.85《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对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注:以上篇数是排除CNKI中所收纳的会议综述、新书评价、机构介绍等文章后的统计 数据)
2.学科交叉研究取向中对相关学科的广泛涵盖及其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上述材料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第四种研 究取向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也就是说,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正在日益注重汲 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本文所考察的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成果,其学科交叉已经涵盖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十几种学科。值得一提的 是,目前西方一些最新学说,包括一些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在我国思想政治教 育的研究中零星可见。学科交叉研究取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学科移植套用类型。通过将某一门成熟学科的体系框架直接移植,或参考该学科现 有逻辑体系预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框架或逻辑建构。这种类型比较典型的是对于教育 学的学科移植,其他还有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等。
(2)核心话语借用类型。即借用某一门学科的核心话语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 念、范畴等。这种类型比较典型的有对于政治学和社会学中“政治社会化”等概念的借 用。在2003和2004年的研究中,则更多地借用了现代传播学中“大众传播、受众”等概 念。
(3)方法借用类型。从某一门学科的某个角度作为介入点(如文学中的“文以载道”, 经济学中的效益原理),或某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方法 。
(4)诠释或解读类型。运用某些西方最新的学说或理论,或新创立的边缘学科的研究成 果去诠释或解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思想政 治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对于西方社会科学的借鉴,而开始关注一些西方最新的自 然科学或管理科学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解读乃至解决当前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 如有的文章运用了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老三论”中的控制论、系统论 等学说,如使用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学者使用“新三论” 中的“耗散论”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到目前非常 流行的“博弈论”。试以表2说明:
3.学科交叉研究取向的上升趋势
在对1994年到2004年论文的分析中,重点对第四类研究成果,即学科交叉取向论文的 数目做了逐年的统计,并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计算,见表3和图1:
图1可以更明显地看出这种学科交叉取向发展趋势:
尽管在分类和研究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性误差,但从以上趋势图中,还是 可得出基本的结论,那就是近年来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及交叉研究,已经日益为学者所重 视。
二、实证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实证方法的出现及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取的是以思辨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和逻辑研究。 这种方法多注重理论探索、逻辑推论、宏观把握,其路径是通过逻辑推论由已知导出未 知。而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来看,实证研究的方法已经出现在思想政治研 究领域并且得到发展。所谓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材料进行数理统计、 分析,并设计实验,进行量化的、精确的测试并推导出结论,其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能 够成为可以量化的纯粹科学。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使用量表、问卷等实证研究方 法。通过对上述文章分析,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时提到使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已经占有一定比例。如在二次检 索中输入“问卷”一词,命中188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79%。在二次检索输入“量化 ”一词,所命中的论文为13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2.81%。而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使用量表的,为22篇。
(2)不仅是对使用问卷、量表等传统调查与实证分析方法有所关注,而且对于当代最新 的智能化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已有所表述。如有的文章提出,可以运用数字 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综合教育信息数据库、多媒体终端等智能化评价工具,改进思想政 治教育传统评价方式,如人工统计、追踪调查、计算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更趋 便捷灵活。
(3)某些学者提出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实证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理论,主张将 一些模型运用于操作层面,进行实验。有学者对我国某些高校运用一些模型去进行实证 研究的尝试给予了关注和肯定。如有学者提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对柯尔伯格理论在我 国青少年儿童中的确证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外条件及其动力系 统的实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关于德育测评方法与效果的实证研究等。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的集中领域
目前我国学者提出可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领域:
(1)涉及到心理健康问题。如有的文章提及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量表)的使用, 有的提出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有的提出美国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是 比较可靠的心理测验工具等。
(2)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方面。有的学者提出,运用封闭式问卷推判法,对所获得 的思想信息作数量化分析;有的学者提出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仿真 模型,乃至于建立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TEAI),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的预测,以帮 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决策。
(3)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运用相 关学科理论和分析技术(如测量、统计、模糊数学、控制技术等)来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 处理和精密分析,对评价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规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者根据 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研究,还自行设计出了评价量表,如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考评 指标体系表等。
(4)涉及学科借鉴研究时也同时借鉴该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 、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所通常使用的如社会调查、数理统计、量表测查、数学建 模使用、实证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借鉴这些学科或与这些学科 有交叉研究时,往往也会采用这些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
三、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1.计算机及互联网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在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中,研究计算机和互联网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占相当的比 例,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研究, 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未有涉足阶段(1994—1996)。在这3年的研究成果中,与计算 机相关的研究成果基本还没有,即使某些论文中出现“计算机”一词,也只是一笔带过 ,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关注,更未见研究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文章。第二,初步 关注阶段(1997—2000)。在对材料的考察中,较早研究计算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 章出现在1997年,其后在1998、1999年也所见甚少。但是在这一阶段,已经在论文中零 星散见作者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注,这些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质,比如说预测 未来在我国出现的计算机热和互联网(当时用的较普遍的词是“信息高速公路”)会对未 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到了2000年,在文章题目中包含计算机或互联网 相关词汇的论文增加至22篇,说明计算机技术或互联网已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视 野。第三,突飞猛进阶段(2001—2004)。到了2001年,互联网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 影响成为研究热点。在这一阶段,一些新的关于互联网的词汇广泛地出现在对思想政治 教育的研究中:平台、网站、网校、网络、互联网、虚拟、数字化、电子化、在线、第 四媒体、新媒体、校园网、媒介……几乎在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中都会提及,而很 多的论文则以此作为研究的主题。比如,论文篇名包含此类词汇的,在2001年为117篇 ,2002年为153篇,2003年为144篇,2004年为113篇,占到了这4年论文总数的18.8%。 如表4所示:
表4
年份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文章总数215
212
189
158
208
282
545
679
734
781
613
算机、网络
0 0 0 1 1 2 22
117
153
144
113
2.以个人发展为出发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在对论文的分析中发现,近年来关注个人发展逐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在2 000年之前,此类文章寥若晨星,而“以人为本”、“个性”、“个体”等词语仅仅是 偶见于某些论文之中。较早在文章篇名中体现此类观点的文章出现在1998年,较早在篇 名中出现“人学”一词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而从2000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类文章的 篇名中才出现了“个性”一词。
但是从2001年之后,这种情况大大改变,可以说,目前关注个体、个性、个人利益与 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且以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或西方人本思想为出发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已经比较 多见了,尤其在2004年的文章中尤为多见。见表5说明:
表5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数
215
212
189
158
208
282
545
679
734
781
613
展为研究0 1 1 0 2 1 5 25183437
3.对所谓普世性的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观念或品格特征的研究增多
在对论文的阅览和统计中发现,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或从 心理学的角度,或从关心人的心理健康的前提出发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占有相当的 比例。提倡培养一些全人类共有的,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道德观念或品格特征(如 创新能力、诚信、团队精神、敬业、进取、竞争意识、学习意识)的文章逐渐增多,占 有相当大的比例。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文章也逐渐 增多。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回避或淡化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倾向或力求保持政治中立 ,不再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观念或思想路线,而试图强调某些全人类共同适用的普 世性教育。近年来这类文章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与之相较,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内涵的一些核心词汇,比如说集体主义、共 产主义、爱国主义出现的频率正在逐步降低,而且正面论述这些问题的论文数量明显减 少。通过对包含有这些词汇的文章篇数及其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和计算,可基本得出这一 结论。见表6所示:
图2可以更明显地看出这种减少的状况:
四、创新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情况的分析
对于上述材料再进行有关“创新”论述的检索,通过检索关键词“新途径”命中410篇 文章;“新方法”命中474篇文章:“新思路”,命中275篇文章;“新举措”,命中66 篇文章。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章进行进一步阅览和分析,发现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的创新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的现实环境的关注与论述
在这些名为“新思路”、“新举措”的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 面临的现实环境的把握和论述。如市场经济环境、WTO环境、网络环境、数字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环境、信息化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等。这类文 章主要是通过论述新的时代背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临的新问题, 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而在1994年到1995年的文章中,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所占比例最高;而在2003、2004年探讨网络环境与信息化、数字 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成为比例最高的一类。
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评估等方面创新的探索
这些文章所言创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操作层面,比如对现代化教学方式和 手段的运用,对网络平台的建构与利用等,以及如何对其实效性进行有效的、合理的、 可操作的评估等。
3.关于“大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观点
这些文章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面和制 度层面以及工作机制的问题。认识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等多种 因素,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应该由政工干部、教师等共同组成;主张思想政治 教育应形成开放性、整体性、网络化的工作机制。
4.对于学科定位和学科概念、范畴的重新审视
这些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名为创新,实际上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概念、范畴的重新 审视和界定。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问题的再辨析,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方 法与疏导方法的再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再界定等。
以上这一情况从某种程度也反映出,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谓“创新研究”中, 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 、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工作思路的缺乏可操作性的设计。特别是一些能 够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不多。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诸多概 念、范畴、规律尚处于不断的、反复的讨论之中,尚未在学界形成共识。
通过对1994—2004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以上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 出的总体结论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凸现,崭新的社 会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现实课题,1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始终保持 与时代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总结现实经验,努力研究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另一方面 传统的研究视域、研究取向、研究路径,以及多年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些核 心理念、现存的学科话语范畴体系正在经受着时代变迁的巨大冲击,需要广大思想政治 教育者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但目前的研究似乎还未找到太好的突破口而处于徘徊局面 ,这种徘徊体现在:研究者试图放弃学科的自身特点转而跻身于相关学科,试图超越学 科所特有的意识形态特征转而追求所谓普世价值,试图回避学科特有的价值合理性内核 转而追求其工具合理性的一面等,这正是在困境中徘徊的真实体现。但无论如何,我们 也从中看到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时代的洪流中上下求索,为冲破困境而做的多 方面努力。毕竟在一个文化发展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不断调整重组的时代,要实 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思想的巨大整合作用,还需要锲而 不舍地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