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参考服务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近几年来,大陆与台湾图书馆学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图书馆事业是双方的愿望。同文同源的图书馆事业虽然看上去大同小异,然而,由于长期的隔绝,双方的差别也非常明显,高校图书馆的参考服务方面也不例外。
高校图书馆的参考服务是衡量高校图书馆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最能体现一个高校图书馆的质量和水准。因此,比较双方参考服务之不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高层次的服务。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馆界。由于图书数量急剧增加,使用图书馆的人们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去独自寻找和控制资料,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图书馆设专门人员协助读者寻找合适的资料。1876年,塞缪尔·S·格林(Samuel s.Green)在美国发表了他的论文——《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最早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展参考服务的必要性。19世纪未20世纪初,参考服务在各图书馆普遍开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参考服务的观念引入我国,当时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设立了参考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非常缓慢,只是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才陆续设立了这一职能机构,且发展极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的参考服务已比较健全,而大多数普通院校至今未设这一机构。在理论研究方面,大陆学者于80年代开始了对其理论的探讨,然而,至今有学术深度的成果寥寥。
在台湾,高校图书馆几乎都设立了参考服务机构,并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台湾各大学图书馆纷纷步入自动化,参考服务的手段亦随之现代化,如利用线上检索(大陆称联机检索)、光碟检索(大陆称光盘检索)等辅助参考服务,弥补了传统参考服务之不足。
2 双方可比因素分析
2.1 参考服务的动力机制基本一致
2.1.1 从客观条件来看,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增大,社会的情报需求日益复杂。这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2.1.2 从主观条件看,参考馆员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强化及图书馆拥有高品位知识集约化的文献馆藏。
2.1.3 高校图书馆参考服务地位上升。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参考部门的重要性。这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均能达成共识,这也是由参考服务的本质所决定的。
2.2 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中的地位相似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维护自己的文化与创造一个国家未来命运之所在,而大学图书馆则是一所大学的心脏。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兼图书馆馆长巴克(Paul Back)认为:“没有健全的图书馆,就没有健全的教育。”[1],更确定了大学图书馆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参考服务,同样是一项具有教育作用的工作,体现着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及学术水平。这一点在海峡两岸是一致的。
2.3 参考服务的人际沟通功能
参考服务是图书馆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参考馆员居于书与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努力体现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法则”,同时,参予读者的研究活动,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情报服务。也正是由于其人际沟通的特性,使读者与图书馆紧密结合起来。
3 参考服务的理念差异
3.1 基本术语之比较
“理念”这一术语来自于台湾学术界,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基础理论”、“观念”和“原理”等概念。
高锦雪女士在其《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书中论述到:“在图书馆学中,‘参考’是名词与界说比较未定的一环。”[2]这与大陆的情形是一致的。戚志芬女士在其编著的《参考工作与参考工具书》一书中,曾经论述到这一问题。她写道:“参考工作与咨询工作往往被混为一谈,是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历史痕迹的,甚至有人在同一篇文章中、参考工作、参考咨询工作,咨询工作三种提法多替使用。”[3]“所有这些都说明:参考工作,参考咨询工作、咨询工作三种提法常常被人混淆、概念不清,界限不明。”[4]这种情况,迄今依然存在,大陆学术界对此并无明确界定,在《图书馆咨询》这部编译著作中,将“Reference Service in Library”译成“图书馆咨询”,将“Pracfical Reference work”译为“实用参考咨询”[5],可见,对于“参考服务”和“参考工作”和“参考咨询”这几个名词,大陆部分学者几乎将其等量齐观了。尽管如此,大陆学者们似乎约定俗成,用“参考咨询服务”作为一惯用语,1990年出版的《中国图书情报工作实用大全》中,也使用了这一称谓。
在台湾,“参考服务”这一名称不管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颇受首肯。胡欧兰女士在其《参考资讯服务》一书中,有如下表述“在图书馆服务领域中,服务者对工作之体认应有所差别,因为‘服务’本身涵盖着主动,奉献,而有亲切感,而‘工作’本身意味着被动,规定,而有得失感,图书馆服务负有教育的使命,参考服务是一种负有教育性的工作,做好参考服务必须要付出爱心与耐心。因此‘参考服务’比‘参考工作’更能确切地表达此项工作。”[6]薛文郎先生也曾在其论著《参考服务与参考资料——图书馆参考服务之理论与实务》中阐述了几个概念,他说:“参考工作是参考服务的抽象行为,参考服务是参考工作的具体结果。”[7]“参考工作是有效而迅速的回答问题,参考服务包括参考工作诸要素,尤其是幕后工作。”[8]而参考咨询只是参考服务的一项业务而已。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参考服务的基本概念上,台湾学者的研究更为深入,有见解,因而,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参考服务的开展,其效益是显见的。反观大陆,颇觉有统一称谓及加强基本概念研究之紧迫感。
3.2 “情报”与“资讯”引入参考服务之歧义。
由于两者英文都为“Information”,因此,人们便认为台湾学者说的“资讯”便是大陆的“情报”,这是不完全确切的。我们所指的情报就是一种信息,不管通过何种手段获取,手工的或自动化的。而台湾学者所说的“资讯”则是依附于电脑等自动化设备而得以存在的。胡欧兰女士对其做了如下阐述:“资讯,即将人类所有活动记录整理成使用者所需要的结果储存于电脑体内,透过电脑终端机或阴极线管设备,由图书馆或资讯中心取得的一种参考资料。”[9]由此可见,大陆和台湾虽将“Information”引入参考服务,但其内容却是不尽相同的。
3.3 参考资源的界定及建设之比较
大陆与台湾学者在论述参考资源的范围上,各有侧重。
大陆学者倾向于狭义的理解,即“参考资源作为情报咨询的工具,其形式大多为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10]在《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有如下论述:“在参考藏书方面,各馆都配置了各种综合性的参考工具书。”[11]而实际工作中,大陆仅有的三、四种论参考服务的著译作,无一例外地将主要篇幅拿来逐本介绍参考工具书,似乎将参考服务和参考工具书的提供、选介之间划上了等号。
台湾学者则不然,他们大多把参考资源理解为整个馆藏,胡欧兰女士对“参考资料”与“参考书”的范围有如下定义:“参考资料系指任何一种资料,不论是图书资料或非书资料,可以提供专门知识者,都可以称为参考资料。”[12]“所有参考资料就是参考书。”[13]参考资料范围涵盖三方面”(一)参考书……(二)非书资料……(三)资讯……。”[14]除此之外,在台湾学者的论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广义的理解,范承源先生在其《大学图书馆参考服务的缺失与改进》一文中,就谈到了台大馆藏的质与量问题及台湾地区公私立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普遍缺乏对大学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影响。
我们认为,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并无错对可言,但做为一种理论上的指导,如果仅从狭义上理解,会导致馆藏资源配置的失调,难以从宏观上调控整个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这正是当前大陆图书馆界参考资源建设的弊病。因而,着眼于整个图书馆的参考服务的发展来说,我们应取广义的理解,以利于高瞻远瞩地发展我们的事业。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偏于狭义的理解亦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4 参考服务实务之比较
4.1 机构设置及称谓之比较
近几年来,大陆许多高校图书馆已设立了参考部门,称谓很不一致,有叫参考咨询部、参考室,有也叫情报服务部、情报室,或者既设参考室又设情报室等等。虽然如此,在高校图书馆中,它已成为一独立部门。这也是近几年来所倡导的参考咨询部工作情报化的体现,反映出职能裂变的趋势。
在台湾,参考部门亦为独立机构,有的直属副馆长,如谈江大学图书馆;有的设于阅览组之下,如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在称谓上差别不大,只是淡江大学称其为“参考资讯组”,体现了该馆在参考服务方面的自动化程度。
4.2 业务范围之比较
关于大陆与台湾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1]
大陆 台湾
解答咨询参考咨询
编制书目索引编制参考工具书
定题服务(SDI) 专题选粹服务(SDI)
专题文献调研|文献检索课教学
教师指定参考书
参考馆藏管理
馆际互借
电脑辅助参考服务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参考服务的本质,决定了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的参考服务必具一定共性,如解答读者的一般提问,编制各种书目索引等。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程度,服务手段及对参考服务基本理论理解的不一致,也难免导致业务活动上的差异。例如大陆高校图书馆参考部门积极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而台湾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各种电脑辅助参考服务应运而生,改变着传统的参考服务方式。
4.3 服务层次之比较
由于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加强图书馆情报职能这一呼声推动着大陆高校图书馆参考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情报化、专业化、自动化,服务层次向纵深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咨询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高校参考部门已走出校门,提供广、快、精、准、新的情报信息服务,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着重深化参考咨询工作,努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组的活动,为科研决策参谋,并聘请专家参加咨询研究,这一风气,必然会带动高校图书馆参考服务工作向高层次发展,也无疑会带来一些弊端,如忽视扎扎实实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因而我们在拓展高校参考服务的层面的同时,切忌顾此失彼。
台湾在这一方面略逊于大陆,这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的。虽然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很高,但基本上仍处于资料提供,辅导读者方面,这从台湾师范大学、中兴大学及淡江大学的图书馆手册上不难窥见一斑。但是,由其服务手段的先进,在SDI服务方面,其提供资料之全面、快速及准确是大陆的手工检索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倘能加深参考服务的力度,拓展服务层面,必能有效促进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赢得社会的赞誉,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4.4 参考服务手段自动化之比较
台湾于1960年便开始了用电脑处理资料。至于图书馆界,于1970年开始了自动化进程,而较具有成效者则为近十年来的事。台湾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经历了试验性阶段,个别进行发展阶段,整体规划阶段,图书馆资讯网发展阶段[15],这几个阶段都是总体规划,逐步推进的。目前,台湾图书馆自动化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高校而言,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图书馆然1972年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该馆图书馆目录作业,正式开启了台湾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时代,当前,台湾绝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均已步入自动化,网络化发展阶段,因而联机检索,光盘检索服务在大学图书馆里均已普遍开展。体现了台湾图书馆界对于高科技产品或技术之尝试使用跟上了国际发展水平。据1979年6月针对国科会辅助购置期刊的43所公私立大学院校的调查表明,其中37所已购置了光碟,占86.5%,仅有6所未购置,但其中三所已决定于1981年采购。而调查的43所大学院校,共有54种不同主题的光碟资料库,[16]由此可见,光盘检索在台湾的普及程度,且由于多数图书馆采取免费检索,自行检索,光盘的使用率较高,而联机检索因有收费、计费的困难,使用单位相对较少,从下表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表2)[17]
1993年台湾地区大学院校图书馆调查
说明:CCS服务:为近期目次服务(Current contents Service),是针对读者或单位需用的期刊,逐期将新到馆的目次表印送给个人或单位,提供最新出版文献的讯息。[18]这反映了台湾高校图书馆参考服务的新趋向,即加强读者教导,鼓励资料利用。
大陆图书馆自动化水平不高,虽经多年推动,也颇有成效,但与台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且极不平衡。尽管如此,实现图书馆采购,流通、检索全部自动化的还不多,而将自动化设备用于参考服务的更是凤毛麟角,且由于是有偿服务,基本上无学生问津。而网络化则只是刚刚起步。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水平及使用自动化设备的频率。
(2)大陆图书馆自动化水平与台湾相去甚远,要有急起直追的意识。
(3)图书馆参考服务自动化、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这是由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决定的。
(4)台湾图书馆自动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如整体规划,分阶段推进的作法等。
4.5 参考人员素质之比较
人是一切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参考馆员的素质决定了参考服务工作的成败,因而,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高校图书馆界,对参考服务活动中人的素质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的参考馆员的素质均堪忧。据1986年对台湾高校图书馆员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064位大专图书馆员中,有493位是专业人员,占46.3%,571位为非专业人员,占53.7%,其中850位系专任人员,88位兼任人员,其余120位则属编制外员额,[20]而大陆,参考馆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矛盾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参考馆员,特别是从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人员,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因而无法完成专业性日益增强的参考服务。同时,年轻的科技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从事这一工作,致使参考馆员年龄老化。因而,从双方情况看,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建立何种制度来保证高素质的参考馆员。我们不妨引入学科专家这一概念。
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简言之,“就是在特定的学科领域里负责所有有关图书馆业务的馆员。”[21]这种学科领域大体上与大学的系科、专业相呼应。学科专家这一制度始于20世纪40年代英国国家图书馆和牛津、剑桥等大学图书馆,而后在西方各学术及大学图书馆逐步建立了学科专家制度。学科专家的最初任务是代替教授选书,至今已演变成为执行多项工作的高级馆员。因此,高校图书馆中的参考服务完全可以交由学科专家负责。学科专家服务于参考服务具有如下优势:
(1)精通本专业知识,便于解决咨询课题。
(2)熟悉本馆中该专业的书籍,利于控制文献。
(3)可以提高参考服务的学术水平。
由此可见,建立学科专家制度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会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应朝着致力于培养学科专家这一高级人才方向发展。
除了建立学科专家制度,解决参考人员素质及人力不足的另一途径是引进一些国际学术网络。台湾已先走一步,于1985年引进了美国国际学术网络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fwork),该网络提供的功能很多,其中的“群研伺服”是一个集体讨论系统,其“目的在于建立某一主题或事件具有共同研究与兴趣者的邮递名单,以便参与者发布资料、讯息和问题等工作。”(22)“群研伺服”在图书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推动资讯服务的最佳工具之一,具有弥补馆藏不足,补充馆藏资料类型功能。尤其在参考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BITNET向有关的“群研伺服”发布,以获取专家、学者协助解答,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部分地解决了图书馆参考人员的素质问题。当今台湾高校积极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可以预料其对参考服务的积极影响。
5 结束语
纵观大陆与台湾的高校参考服务,不管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服务范围,服务手段,服务层次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或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或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或由于读者信息需求层次等等因素所导致。总之,双方都各有值得借鉴之处,倘双方均能意识到这一点,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才能促使我们民族的图书馆事业不断地走向繁荣、昌盛!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