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平衡”教学设计_重心论文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例析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4.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推理多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学会用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强化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提问:什么是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教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及相关知识。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

(1)呈现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蘑菇石、山西悬空寺、芭蕾舞、自动扶梯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生活、艺术等不同领域存在的平衡之美;从物理学的角度初步感知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讨论交流

呈现实例,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分析下面实例,物体在哪些阶段处于平衡状态?

实例1 飞机从起飞到以一定的速度平稳飞行,再到降落,最后停留在机场的停机坪上。

实例2 观光电梯从1楼静止开始运动到39楼停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表述。

(3)注意点

①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与静止是不等价的,这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为零,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

②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

(1)理论推理

学生回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教师引导: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中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是不可能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时与不受任何外力是等效的。

师生推理1: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

师生推理2:从加速度的角度分析平衡状态的条件。(只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不能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分析)

小结: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说明: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ν=0,物体的加速度α=0;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ν≠0,物体的加速度α=0。

(2)实验探究

器材:钩码(50g)若干,细线,小钢丝环,弹簧测力计两个。(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视具体情况)探究过程:

①探究二力平衡,如图1所示(可以改变钩码个数)。

②探究三力平衡(研究对象为忽略重力的小钢丝环),如图2所示。

作图探究1: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小钢丝环的平衡条件。

作图探究2: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跟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系统连贯的感性认识。

分析推广:n个力平衡,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拓展教学:(视学生情况取舍)物体在多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如果使平移力的作用线首尾相接,必然会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根据能否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来探究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

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展示平移的过程,对“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理解。

3.物体平衡状态条件的应用教学

例题: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图3所示,若鸟笼重19.6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图3

详细解答见教材。

教师:注意解题规范和分析过程。

引申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①用分解法求解。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变式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变式1:三段绳子的最大所能承受的力相同,当鸟笼重力越来越大时,哪段绳子先断?

变式2:将OB绳子移到水平位置,OA绳的方向不变,求这时绳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 (判断分析的力是否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第三步应用平衡条件。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方程(或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

(三)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1.物体平衡的种类教学

教师演示:用带凹槽的铝塑板做成轨道,演示如图4所示实验。

图4

从观察现象得到结论:

(1)不稳定平衡:如A球,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重心位置下降,就会失去平衡,且不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的平衡叫不稳定平衡。

(2)稳定平衡:如B球,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重心位置上升,就会失去平衡,但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继续保持平衡,这样的平衡叫稳定平衡。

(3)随遇平衡:如C球,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重心位置既不降低也不上升,物体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叫随遇平衡。

2.稳度教学

用“平衡针”演示,说明物体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物体越稳定。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重心和稳度。

实验内容和现象:如图5所示,把一根细铁丝从软木塞的中心穿过。在针的一端插上一个泡沫球。再另取一根细铁丝,穿过软木塞,并将细铁丝弯曲,在这根细铁丝的两端各插上一个橡胶瓶塞。注意伸出软木塞的一端不宜太长。将此端放在任何一个凸出点上,该系统都将对支撑点保持平衡。

图5

演示1 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软木塞下移,特别是使系统的重心低于系统的支撑点的位置,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也是赛车的底盘为什么尽可能安装得越低越好的原因。只有这样,赛车在急转弯时才不会翻倒。

演示2 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接触点处的毛衣针折成一个“类似V形的底盘”,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高大建筑物通常建造成上小下大的原因。

(注:教材为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标签:;  

“力量平衡”教学设计_重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