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马加爵杀害同学案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引发了大量的讨论。而开封7名高三学生因聚众打架致多人受伤,高考前被刑拘,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也引来了人们对于学生道德的呼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新课程也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目标置于培养目标的首位,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德育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通过本文谈谈自己对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提升自我,感染学生
当今,少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固然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也往往和教师的德育能力欠缺有着直接关系。教师一般都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任务,与自己没多大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备课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设计课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则指的也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事实上,许多教师守着固有的教育观念,仍然把教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当作教育的重点,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某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可以看出有些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已丧失了师道尊严,为了一个“利”字,不顾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来教育学生。只有自身道德修养令学生惊叹折服,才能对学生一言九鼎,俯首乐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教师任课时间较长,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而语文教学能起到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不断用教师道德规范对照检查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使自己成为道德的守望者,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性。
二、把握课堂,渗透德育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三案六环节”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案、教案、巩固案”和“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学案介绍作家作品时,针对学生对作家生平经历感兴趣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学案补充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探明作家生平,尤其一些关于德育因素的生平要重点点评,以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
比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笔者在教学《我与地坛》时,进入到迁移应用环节,先让学生看MV《懂你》,创设氛围,时长大约2分钟。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歌词,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感动于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对生命的执着和祈祷,也带着深深的敬意去解读母亲、怀念母亲,从而引发启迪、提升灵魂,为爱我们的人更好地生活。
而在合作探究环节,笔者常常采用小组互助模式,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养成互相协作的习惯,逐步形成合群的心理品格,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古人说:“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养。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中可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对祖国、河山、人民的深情,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节操,积淀着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感。作为教师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来影响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又得到人生哲理的武装。
三、课外辅助,美化心灵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周记、作文等载体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生活中的遭遇、体验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有位学生在周记中倾诉:班主任硬性规定不准看课外书籍,而自己从初一就开始看课外书,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为此笔者写下了如下的评语:“我最佩服有理性的人,而你就是这样的人。只要你能保证所看的书籍质量较高,并能把握看书的时间,稍微读些也是无可厚非的。”
有的学生还会在周记中流露出与同学相处、异性交往、家长管教、自信不足等思想困惑。一般笔者都会通过评语交谈、个别交谈、课内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解决这些困惑,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友谊、情感。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本为主线,结合课外辅助,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充分地、积极地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只要教师齐心协力,就能教育出思想品德高尚而又学识渊博的学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论文作者:孟庆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的人论文; 情感论文; 笔者论文; 课外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