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关键词:小学 朗读能力 循序渐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
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二、多种措施,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模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如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一文时,我主要通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来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好。如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老师读句子,“青蛙先生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把红枫叶轻轻放下”这个句子时让学生体会“轻轻地”、“轻轻”这两这个词。感受它对朋友的关爱,这是联系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把课文读好。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通常来说,音乐对人体大脑有着神奇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情境创设中适当采用音乐情境方法,不但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论文作者:唐春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形式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