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初探_科学发展观论文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初探_科学发展观论文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胡锦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展新理念,也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这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深刻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1] (P255)并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1] (P257)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归根到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1] (P257)坚持立党为公,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执政为民,要切实坚持群众观点,树立公仆意识,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 (P256)

2.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认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1] (P282)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坚持协调的发展观 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五个统筹”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具体举措,切实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就能够实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的指导原则,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4.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就是要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唯书唯上及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他们实际工作中的不顾客观实际与人民群众需要,甚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唯“GDP” 是论,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1] (P282~283)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它准确地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的,并对发展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和理论。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惟有人民群众才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有了全新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发挥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把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吸引到这样一个工作舞台上来,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够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才能”,[2] 并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党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谋求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谋求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早就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开创性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探索。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两点论,避免片面论,坚持重点论,避免消极平衡;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等各种利益都必须兼顾,系统阐述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并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6] 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和搞活城乡经济的重大举措,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途径和方式。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1] (P204)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要始终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激发出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从新世纪发展全局出发,对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总结和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其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二是把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总体过程,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每一个方面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等,这一系列发展都存在于社会发展这个总体过程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统筹兼顾是其根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目标。科学发展观既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也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通过“五个统筹”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而不是片面的、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就要正确处理全局与部分、整体与个体的发展关系。科学发展观也要求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掘红色旅游资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指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正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事实上存在着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着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着力解决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理顺好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把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资源——产品——废物”的消耗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们要敢于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面对日益形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要按照“开发与节约并重,利用和保护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1] (P258)从不科学的发展观到科学的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科学发展,是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总称,它要使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目标相协调一致。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各种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而且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性,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文化发展的科学性以及生态发展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在促进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四、从《论十大关系》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一脉相承的成果,又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当代我国社会发展问题新回答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用来指导发展的,从《论十大关系》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典范,又是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典范。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时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更健康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3.“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宗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科学发展观”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一脉相承的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和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1] (P248)

标签:;  ;  ;  ;  ;  ;  ;  ;  ;  ;  ;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初探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