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构想_国际收支论文

跨世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构想_国际收支论文

跨世纪中国外贸发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在起到2020年,未来这二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成败与否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抓住机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制定正确的战略,确定分阶段的发展目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一个新的跨世纪的发展。

一、总体格局和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对外开放逐渐从沿海扩展到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和内陆省会城市,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取得很大进展;对外开放的领域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象,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

1.外贸规模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总规模有了相当的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1979年到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16%。 “八五”期间, 我国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10144亿美元,年均递增19.5%,比“七五”时期增长1.1倍,远远高于“六五”和“七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0.6%的速度。“八五”末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9%。1996年,在顺利实施进出口税制三项重大改革的情况下,进出口总额继续扩大,达到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出口1511亿美元,增长1.5%;进口1388亿美元,增长5.1%。

2.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七五”期间,我国进行了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八五”期间,这种转变得到进一步深化,初级产品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继续下降,由“七五”末的25.5%降到“八五”末的14.4%。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迅速增长,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五”末的74.5%上升到“八五”末的85.6%。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只占外贸出口总额的17.9%。到1995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29.5%,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8.5%和81.5%。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仍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七五”末的40.2%,上升到“八五”末的44.8%。但一般性机电产品的进口有所减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设备的进口有所增加。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高附加价值商品出口呈不断增加的势头。199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5.5%,其中,机电产品4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 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6.5%上升到31.9%。从进口结构来看,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长较快,1996年,钢材进口159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原油进口2262万吨,增长32%;成品油进口1581万吨,增长10%;纺织用合成纤维97万吨,增长29%。进口产品仍以机电产品为主,机电产品进口6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占进口总额的44%。

3.对外贸易方式不断改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对外贸易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对外贸易基本形成国有外贸企业、自营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者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尤为迅猛,近年来,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八五”末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098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9.1%,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为1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4.8%,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7.3%。其中,出口615亿美元,增长31.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7%;进口756亿美元,增长20.1%, 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4.5%。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已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八五”期间,加工贸易年均增长24.5%,远远高于同期一般贸易年均增长13.2%的速度。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八五”末期已达47%,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下降到40.9%。1996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达到1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50.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0.9%,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35.3%。

4.对外贸易伙伴逐渐增多。“八五”末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伙伴已由“七五”末期的173个国家和地区增至227个。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仍是我对外贸易的四大传统市场,但我对其依赖程度有所下降,我与四大市场的贸易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72.8%下降到1995年的65.2%。我同拉美、非洲的经贸往来不断增多,贸易额有所增长。“八五”末期,我与非洲的贸易额达到39.2亿美元,年均增长18.8%;与拉美的贸易额达到61.1亿美元,年均增长21.7%。1996年,我国对日贸易总额为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出口309 亿美元,进口292亿美元。对美贸易总额为428亿美元,增长4.9%, 其中出口267亿美元,进口161亿美元。对香港地区出口总额407亿美元,下降8.6%,其中出口329亿美元,进口78亿美元。对欧盟进出口总额397亿美元,下降1.6%,其中出口198亿美元,进口199亿美元。 对韩国进出口总额200亿美元,台湾190亿美元,新加坡73亿美元,俄罗斯68亿美元。

5.国际收支情况明显好转。对外贸易扭转了逆差较多的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七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国际收支波动较大,除1988和1989两年顺差之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八五”期间,除1992年有21亿美元逆差之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特别是最近两年,由于成功地实施了外汇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理顺了外汇供求关系,培育了市场机制,明显改善了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重顺差。国际收支结构发生变化,经常项目占国际收支的比重下降,其余项目所占比重上升,资本流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直接投资的规模在资本流入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在国际收支总收入中,出口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64.9%下降到1994年的54.5%;总支出中,进口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65.7%下降到1994年的60.4%。我国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资本净流入,资本项目顺差成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八五”期间,资本项下净流入639亿美元, 比“七五”期间增加322亿美元。

外汇储备增加。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外汇储备很少,1978年只有15亿美元。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到199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050亿美元。

6.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为对外贸易体制逐步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开辟了道路。逐步取消出口补贴。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的可兑换。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公开、公正、效益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逐渐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和保障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机遇和挑战

今后二十几年,世界变动的趋势是:和平与发展将继续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旋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趋加强,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达成的协议,未来10年各国的非关税壁垒应基本拆除,关税水平将大幅度削减。这将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组合,并推动世界贸易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球GNP将增长3%左右,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时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东欧各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扩大世界市场的容量,带动世界贸易的发展。1997年世界贸易将增长8.4%,比1996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未来一个时期,世界贸易将继续保持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未来二十几年,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多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欧洲、北美已形成区域集团与合作,拉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也都宣布要加快地区经济合作。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排它性和内向性,决定了区域集团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乌拉圭回合“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实施,把商品竞争与相互投资密切结合起来,使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在制定对外政策时,把提高本国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主要出发点和目标。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运用各种手段,挤占别国的市场份额,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态势,国际经济矛盾加剧,市场争夺日趋激烈。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并行发展,各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建立,将使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更加活跃,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2005年实施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目标,在南亚建立经济一体化等,将使区域贸易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世界贸易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抓住机遇,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努力搞好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我国实现对外贸易的跨世纪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具有比较宽松的环境。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有:(1)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将保证我们面向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向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转变,进出口贸易也要从以调剂余缺为主转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取得比较利益的重要途径。(2)我国对外贸易有着特有的优势, 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充足,在国际事务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具有很大吸引力。(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跨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4 )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对外贸易潜力很大。(5)1997年和1999年, 中国将先后对香港和澳门重新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祖国大陆与港澳地区的经贸联系将更加紧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在今后二十年里,也会朝着联系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

1、外贸出口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延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外贸企业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出口创汇、收汇和上缴外汇等项任务,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造成换汇成本增加,竞争力低下,企业效益不好。

2、对外贸易的结构不合理。一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出口商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占主导地位,但却以中低档次的商品居多,加工程度不深,附加值不高;进口商品中,一般性机电产品进口数量过多,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对国内同类机电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国内建设急需的先进设备、紧缺物资的进口比重尚需提高。二是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几近一半,但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科技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中名列第19位,远远低于我国出口总额的位次。并且,我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单件产品,处于竞争劣势。三是服务贸易及技术贸易所占比重较低,不及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

3、我国对外贸易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过大。1990年, 我国在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的贸易比重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2.8%,在非洲、拉美地区的贸易比重分别为1.4%、2.0 %。 1995年,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虽有减少,但仍占65.2%,非洲、拉美的贸易比重为1.4%和2.2%。“八五”期间,我对少数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虽有下降,但市场仍过于集中。1996年,日本、美国、香港、欧盟、韩国、台湾、俄罗斯八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为2364亿美元,占我外贸总额的83%。由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多元化发展强劲,国际经济的联系与竞争日益加强,随着我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市场过度集中易于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市场风险。

4、对外贸易增长质量不高。我国出口虽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但其中初级制成品所占比重大,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居多,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不高,产品质量上不去,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出口量大而价值低,对外贸贸易条件不容乐观。我国目前出口的纺织、轻工等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也不足以带动相关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出口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使我国一些重要资源日见紧缺。

5、原有的一些比较优势减弱。我国出口商品原有的优势中, 劳动力价格较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低于国际价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由于国内市场物价和工资多年来大幅度上涨,外贸企业的工资又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出口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较多,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国际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国内收购价格提高,致使我国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

6、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大。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到九十年代末期仅有1.7%,尽管“八五”期间加快增长, 到1995年,也仅占2.9%。

7、外部环境对我有一定影响。我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不能享受该组织多项协议的权利,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目前,越南、印度等低收入国家与我在一些产品的竞争上相当激烈。

8、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很适应。1996年, 在一般贸易进出口中,国有企业占83%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是国有外贸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造成一般贸易进出口比上年下降10.9%。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要实现未来二十几年对外贸易的跨世纪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契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振兴中华的基本国策。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战略方针,是要继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发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逐步改变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在继续发挥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竞争优势的同时,提高出口的非价格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经营费用,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由传统的以收购制为主的出口经营方式,转向以高效和优良服务为基础、以代理制为中心的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外贸与生产领域的合作与相互支持,按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

对外贸易的目标:200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出口与进口额各为2000亿美元。做到经常项目中的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非贸易往来减少逆差;资本项目在借贷资本略有逆差的情况下,通过吸引直接投资,保持适当的顺差。2010年,进出口总额增加到8000亿美元。2020年,进出口总额增加到12000亿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1、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要巩固和发展“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包括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的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打破部门、地区分割局面,利用东、中、西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发挥沿海经济和内地经济各自的优势,开放各地区市场,推动统一、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提高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要把可以开放而尚未开放的产业逐步对外开放,通过试点积极稳妥地扩大对金融、保险业的开放;要逐步运用在市场经济中通用的国际惯例及做法;正确处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衔接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走内外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发展大的企业集团,培育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建立一批以贸易为龙头的贸工农技相结合的综合商社,培养一批以工业为龙头的大型工贸集团和跨国公司。

2、积极开拓外贸市场,推进对外贸易向纵深发展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只有实行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才能增加回旋的余地,增强抗风险的能力,避免受制于人,保持主动。

从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继续高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亚洲经济将继续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非洲、拉美增长的速度也将加快,原苏东国家经济将逐渐恢复和加快发展。世界经济加快发展及其与我经济互补性的增强,对我商品、技术和劳务的需求增加,为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创造了有利环境。

从国内的经济环境来看,实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具有良好的基础。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推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可供出口的商品将明显增加,档次、质量将会有所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会增强。这些都为我国开拓新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断开拓新市场,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和提高传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注重开拓独联体、东欧、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的市场。改革援外方式,鼓励我国优秀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实行合资经营,实行政府优惠贷款等办法,加强“南南合作”,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的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努力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为能享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的优惠贸易条件,我国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兑现我国作出的承诺,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3、转换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

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加快外贸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注重开发和培育外贸出口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转换外贸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从单纯注重数量、规模的扩大,转向更加注重改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

外贸出口要在统一平衡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基础上,坚持效益优先、质量第一的原则,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和值的增长转变,从单纯出口创汇向出口创效益转变,努力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坚决制止亏损出口的现象。彻底改变出口偏重挣取外汇、盈亏由国家统一负责的观念,坚持以盈利为目标、以效益为核心,禁止部分产品在国际贸易条件低于国内贸易条件下出口,扼止压价兑销。

要把高技术产品培育和开发成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一国劳动生产力的促进,国际技术市场也越来越兴旺,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共同构成世界贸易的三大支柱。目前,世界技术贸易额的80%集中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手段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愈益激烈。技术贸易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加速器。目前我国高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强,竞争力指数只有-0.5左右,发展潜力很大。 必须加快建立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改善技术引进的方式和结构,走开放式引进的路子。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发展技术出口,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使技术贸易沿着健康、规范的道路发展。

4、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增长质量

要按照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原则,在大力发展出口、保持一定外汇储备的前提下,组织好必要的物资和商品的进口,搞好国内外市场的衔接。要实行名牌战略,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努力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增加出口信贷,支持成套设备出口。发展附加值高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业。按国际标准组织出口商品生产,加强售后服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调控进口结构,重点放在进口国家扶持的产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技术、设备及重要原材料的进口比重。努力扩大软件方面的交易,全面发展技术贸易。积极推进和扩大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发展,增强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形成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新格局。

5、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合理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

今后二十多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目标应该是:在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总规模的基础上,坚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建立健全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

国际收支的政策取向是: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竞争,促进商品出口和非贸易创汇的继续增长,优化进口结构,争取实现经常性贸易的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

我国经常项目总额占国际收支总额的比重,“八五”期间为70%左右。今后一个时期,经常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可能还要增加。因此,经常项目的平衡对于国际收支的平衡至关重要。贸易项下,要保持与国民生产总值相协调的进出口增长速度,大力开拓新市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程度,并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其向改善经营效益和优化商品结构方面进行转变。非贸易项下,要积极利用国际经济景气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旅游、货运、银行、邮电等业务,增加非贸易创汇,以抵补日益增长的外商投资分红、利润及付息等支出。

我国要保持适当的外汇储备规模。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水平应当维持在当年对外债务总额的40%左右,或3~6个月的平均进口值。据此测算,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会比较主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相当一部分是流动性较强的企业境外采购款,可以由国家作为调控手段的部分不那么大。我国正处于偿还外债的高峰期,今后几年还本付息的数量比较大。随着外商投资企业逐步进入收获期,利润汇出会有较快上升。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保持相当的规模是必要的。

要不断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与世界经济多元化和多极化相对应,在外汇储备的币种上,也要相应地调整。1996年,美元、德国马克、日元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额中分别占57.1%、16.1%、9%。 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美元仍将占最大的比例,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中,美元仍是最主要的结算单位。但德国马克(将来的欧元)和日元的地位将会提高。为防范汇率变动风险,要根据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动,考虑主要贸易伙伴,适当调整美元、马克(欧元)、日元等外汇储备的比例,特别是适当地增加马克(欧元)、日元、法郎、英镑等的比例,适当分散外汇币种,开展外汇期货,归避外汇的汇率风险和国际金融的借贷风险。

努力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适当使用外汇储备用于政府国外采购,增大出口信贷规模以支持机电产品出口。

6、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建立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外贸经营管理机制。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继续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进口体制,建立有利于改善进口结构、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的机制。分步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九五”期间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调整关税结构。清理税收减免,规范和减少进出口商品管理的非关税措施。逐步放宽国外商品和服务对我国市场的准入限制,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并完善统一、科学、公开的外贸管理制度和手段。改革出口体制,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形成出口产品的增长主要依靠质量和面向效益的机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拍卖和规则化分配,积极实行关税配额的试点。加强并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功能,逐步用行业组织的自律行为替代部分政府行为。外贸企业要走集团化、大型化的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防御风险能力。发展贸易、生产、科技、服务相融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要赋予更多具备条件的企业以自营进出口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和维护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积极为实现多元化创造条件。

逐步实行外贸经营权由审批许可制向依法登记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由少数几家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改革以来,外贸经营权逐步下放,截止1995年,拥有外贸经营的内资企业达9800多家,已投产运营的近1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也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在外贸体制转轨的过渡期,为了保证对外贸易有序发展,现阶段对各类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实行许可管理。没有获得外贸经营权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为其办理对外贸易业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我国将创造条件实现外贸经营由许可制向登记制过渡,逐步实行外贸经营依法登记制。加快对外贸易的法制建设,在贯彻《对外贸易法》的基础上,加快配套法规的制定。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已经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对国际资本转移的限制,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摄影:冬风

标签:;  ;  ;  ;  ;  ;  ;  ;  ;  ;  ;  ;  

跨世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构想_国际收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