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波1,2 章旭1,2 费晓军1,2 刘红权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210000;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210000
【摘 要】目的 观察中风瘀热方治疗瘀热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的临床疗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条件下,观察组以中风瘀热方治疗,对照组不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中医症候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63.27±8.84)分和(68.60±7.11)分,治疗后分别为(74.59±6.24)分和(75.00±7.57)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6.62±5.84)分和(18.80±4.26)分,治疗后分别为(7.35±4.89)分和(8.45±4.65)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70.0%,对照组为66.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中风瘀热方治疗瘀热症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瘀热症;犀角地黄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74-02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70%左右,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及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沉重负担,因此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方面,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指出了中风病机有以下特点:病位在脑窍;病理因素以瘀热为中心,并提出了“瘀热阻窍”是中风的中心病理环节[1]。本文旨在观察我科采用源于犀角地黄汤的中风瘀热方治疗瘀热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的诊断要点[2]并经脑CT 或MRI 证实,排除脑出血。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中风病——急性期(发病2周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瘀热证患者;(2)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3)经脑CT 或MRI 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4)8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25分的患者;(5)年龄在25~80岁,男女均可。
1.3 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后出血转化;(2)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风湿性心脏病而引起的脑栓塞患者;(3)合并有严重的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4)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及既往有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史患者;(5)精神病者;(6)妊娠、哺乳期妇女。
1.4 瘀热证诊断标准
(1)神昏,躁扰不宁,或昏蒙不语,或神志恍惚欠清;(2)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语謇;(3)腹胀硬满,便干便秘;(4)身热;(5)面色红或深紫;(6)舌质深绛或紫黯、苔黄;(7)脉弦滑数或结。凡具备上述4 项证候者即可确诊[3]。
1.5 分组
从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例瘀热症患者中,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80岁,平均(66.10士6.27)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3例、糖尿病者11例、血脂异常者8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7例;年龄38~74岁,平均(67.16~7.02)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5例、糖尿病者13例、血脂异常者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6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以下基础治疗:卧床,保持安静,维持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对症支持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天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天稳定斑块;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心功能不全者予以强心、利尿等治疗;合并颅内压高者给予以脱水降颅压治疗;合并糖尿病者给予降血糖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以抗感染治疗;高血压者发病24 小时内平稳控制血压,当血压在收缩压高于185 mmHg和(或)舒张压高于110 mmHg时给予短效降压药对症降压治疗,发病2~3 天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后可逐渐将血压降至发病前水平。
(1)观察组:口服中风瘀热方,处方组成:水牛角30g,牡丹皮6g,生地10g,赤芍10g,石菖蒲6g,川牛膝10g,广郁金10g,川芎6g,颗粒剂,每日1剂,分两次冲服,疗程2周。同时根据西医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采用西药治疗及基础治疗方案。
(2)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及基础治疗,不服用中药制剂。
1.7 疗效评定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总分越高则表明ADL越高;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NIHSS评分量表及中医症候评分进行评价。
1.8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0%≤症候积分减少<95%;(3)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有好转,30%≤症候积分减少<70%;(4)无效:中因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显效率=(临床痊愈患者数+显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9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脑卒中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又名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通评虚实论》言:“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内经·脉解篇》亦日:“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中风的病因可在于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素问·调经论》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可随气而上升,上升至脑。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若气下行,血亦随之下行,故人可生,反之而致人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卒中可为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上冲犯脑,以致神明失常,其日:“薄厥者,言其脑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由此可见中风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脑之神明失用。综合其病因病机,脑卒中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气逆)、瘀(血瘀)、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本研究中选取中风瘀热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应以凉血化瘀、豁痰通络为法。犀角地黄汤是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名方,其主要功效为凉血散瘀,方由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组成。目前研究发现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复合叠加的作用而致,近年的研究表明: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高血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型”高血压)在脑梗死的发病中有协同的作用[5]。基于周仲瑛教授的“瘀热”理论, 以及犀角地黄汤的凉血散瘀功效,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中发现犀角地黄汤对“H型”高血压大鼠的炎性指标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并能够抑制脑缺血大鼠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8]。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来源于犀角地黄汤的中风瘀热方治疗瘀热症缺血性中风病,对照组不采用中药治疗,经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而两组在治疗2周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改善程度相当,差异虽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中风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从长期改善预后方面,中药治疗可能更具有优势,为缺血性中风病瘀热症患者的治疗开辟了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着眼于长期治疗的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风瘀热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中风瘀热方可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另一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周仲瑛 (2006) 论瘀热.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2: 273-276,331.
[2]无 (1996)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29: 379-380.
[3]周仲瑛 (2007) 瘀热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4]Dorresteijn JA, van der Graaf Y, Spiering W, Grobbee DE, Bots ML, et al. (2012) Rel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manifest vascular disease: J-curve revisited. Hypertension 59: 14-21.
[5]刘红权 (2012) 中医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与“H”型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8: 400-401.
[6]王玉, 刘红权, 刘伟彦 (2013) 犀角地黄汤对瘀热证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中国中医急症: 907-908.
[7]刘红权, 黄厚才, 钟荣玲, 夏智, 郭立中, et al. (2013) 犀角地黄汤对瘀热证H型高血压大鼠TNF-α、IL-6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452-454.
[8]刘红权, 王玉, 黄厚才, 钟荣玲, 夏智, et al. (2014) 犀角地黄汤对脑缺血大鼠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论文作者:李静波1,2,章旭1,2,费晓军1,2,刘红权1,2*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犀角论文; 黄汤论文; 热症论文; 脑卒中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