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小学生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常常认为学生计算时出错是由粗心大意引起的,其实粗心大意除了与教师平时的导向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密切关联。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注重算法多样化,忽视有效性。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为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间,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但在计算教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宝贵的40分钟里,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算法,可以说学生和教师大多在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学生的很多算法是被逼出来的,这样“创造”出来的算法很多情况下对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甚至是没有价值。然而,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从而造成计算低效的恶性循环。
教师示范的负迁移。有些错误初看起来似乎是学生口算技能不熟,而实际上是教师在最初教学的示范导向所产生的负迁移。错例:7+8=13我们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采用的是“凑十法”,于是,看到7就想到3,这是我们教学的示范导向结构。一旦这种结构被强化,就会被迁移到整个运算过程中。看到7就自然想到3,运算的思维反应过程受到这一信息插入,行为定势就起了作用:想到3就顺手写下了3。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心理方面原因。知觉不精细。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学生感知粗略、笼统,再加上学生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往往是模糊的,以致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8,把36写成6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短时记忆出错。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34-19=25,前一位退1当10,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125×8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8÷125×8时,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8÷125×8=1000÷1000=1。“凑整”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是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2.3时=2时30分,把时与分之间的进率60看做100,于是发生错误。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易出现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25×8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算理不理解。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重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上。
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有的教师因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还未理解,教师就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花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书写潦草,字迹连自己都看不清楚,0写成6,5写成8或3等;计算时粗心、马虎,把题目抄错或数据漏抄;分数、小数加减时忽略了整数部分等,从而出现错误。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认真的学习态度造成的。
信心不足,意志不够坚强。有些学生受计算繁琐易错的影响,每当遇到大数目的计算问题时,就缺乏计算的信心和继续坚持计算的意志,在心理上产生烦躁、厌倦、畏难等情绪,使注意力分散,致使计算的错误大大增加。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三、教学对策
1.口算是基础
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高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再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把两积相加,如:87×8=640+56。
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做400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会又快又准确。
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大家都知道,计算题没有生动的情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自算(在教材中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评判)、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这些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学生很喜欢。
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在四则运算中,如果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2.算理是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也就是说,学生既要懂得怎样算,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3.思维是核心
小学计算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训练。
加强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计算教学时很多教师往往一味追求多算而忽略了“说”的训练。学生没有“说”的机会,成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道障碍。因此,计算教学时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和“说”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说算理、说思路、说方法、说运算顺序。如在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3.6÷1.2+0.5×5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运算顺序:先算3.6除以1.2的商,再算0.5乘5的积,最后求商与积的和、
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能激起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对不同意见和模棱两可的方法进行辨析,从而达到对算法的深层次感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习惯是保障
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而导致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培养验算的良好习惯。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采用估算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运算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
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教师在示范时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养成错例分析的习惯。在口算训练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医生,进行找错、议错、改错的训练,培养学生错例分析的好习惯,把学生典型的错例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