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与他人沟通_与人交往论文

走出“小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与他人沟通_与人交往论文

走出“小天地”——谈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与人交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小天地论文,家长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一个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而大家无论白天黑夜基本上都是关门闭户地过日子,生怕邻居和朋友间过多的走动影响别人又影响自己。生活在这种近乎封闭的天地里,孩子的交往圈子非常狭小,整天一个人玩耍,很少有机会和别的小孩一起共同玩耍、快乐,更不必说宣泄郁闷的情绪了。

因此,家长有责任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孩子进行正常交往,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结交同伴,发展友谊,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和相貌。

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家长应常常主动热情地抚摸孩子的四肢、躯干与头部,通过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动作律动等使孩子认识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与作用。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与探索中,孩子嘴巴可以说话和进食,眼睛可以看东西,手可以玩玩具,脚可以走路和骑车……。孩子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就开始有了与同伴交往的资本和自信了。

家长对孩子性别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自身的认识,并深刻影响着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性别是先天的,在我国这个重男轻女意识比较严重的国家,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性别是有歧视,表现为不认同孩子的性别角色,言谈间常常流露着对某种性别的爱或恶,甚至对孩子的称呼、穿着打扮和行为褒贬等方面都常常有偏颇。当孩子能分清自己的性别后,很容易受成人的影响,在成人有意无意的培养中开始模仿、接受和采取他们认为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此时,如果家长不端正对孩子性别的态度,不及早重视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教育,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异性交往,就算孩子在交往中流露出对异性的羡慕和依恋之情,也不应大惊小怪,成人适当地指点和引导,就能使孩子在异性面前自然大方、谈笑风生。

每个孩子都很注重自己的相貌,而相貌的美丑对幼儿自身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孩子是通过成人的评价和态度对自己的长相如何有所认识的,因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如自卑、自尊、高傲等。家长对孩子的相貌应抱肯定和欣赏的态度,从而使孩子形成一个积极的、活泼的性格。觉得自己长相好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开朗活泼的性格,而且交际、组织能力强。或许孩子的长相并不是很好看,但由于得到成人的赞美与肯定,同样也能形成自信、大方的性格。

其次,应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结交伙伴,打开友谊的大门。

孩子需要游戏的伙伴。小伙伴们在一起,能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发生纠纷时,又不得不彼此让步并继续合作。这种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创性与主动性;有助于掌握彼此协商的艺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通过观察比较,来学习同伴的长处,克服自身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这种关系使儿童寻找到伙伴、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儿童只有在与其伙伴们携手并肩、休戚与共中才能找到满足和幸福。孩子彼此间的交往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需要成人适当的指点与支持。

孩子们都是热爱自然的,在公园的草坪、海边的沙滩或者楼房旁的树荫下,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与同伴畅快地追逐游戏。每当孩子离开家庭来到自然中,他们无形中就少了成人的束缚而得到了许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春天,他们会因为捞几只蝌蚪而认识一群朋友;在夏季,他们会因为去游泳而赢得数名知己……孩子对自然的钟情是成人们无法想象的。那怕是一只鸟、一只晴蜓、一条蚯蚓也足以引来一群小孩,这是多么快乐的事!

根据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成人可以教会孩子一些合作型的游戏,鼓励他们自己来组织、参与。例如“老鹰捉小鸡”、“石头剪刀布”、“红绿灯”……这些游戏玩法简单,规则明了,孩子容易掌握和组织,当他掌握了某一个游戏的玩法时,就可能在同伴中勇敢、自信地进行组织。成功的组织容易得到该集体的认同与赞誉,使孩子享受到同伴交往的成功和乐趣。如果孩子一时之间还欠缺组织能力,那么就鼓励他积极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去,学会了守规则,讲道理,能通过调节自身的言行来适应这个集体,协调彼此的关系,也是一件好事。

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玩具、食物,成人的鼓励、支持是很重要的。成人们应打开自家的大门,盛情邀请孩子的伙伴来到家中做客,你会发现孩子们高兴得笑嘻嘻的。开朗大方的孩子将会搬出珍藏的玩具、食物等与人分享,从中掌握了待人接物的简单礼节。胆小羞涩的在成人的鼓励下当起了小主人,在熟悉的环境下主持大局。共同游戏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皮球,也玩出了许多新花样:滚球、传球、抛接球、投篮等,孩子们富有创意,乐不可支;分享食物时,孩子学会了“请用茶点”、“谢谢您”等礼貌用语,克服了吝啬孤僻的心理。大点儿的孩子还可以与人分享自身的经验与体会,学会向同伴倾诉自身的快乐与恐惧。在家庭中,大大小小的伙伴玩在一起,可以弥补没有兄弟姐妹的缺陷,增加异性交往的机会。

家长应着意培养幼儿的友善行为,向同伴表达友好的情感。

友善行为的种类有:慷慨与照顾,分享与帮助,安慰或同情,肯定与好感。友善行为的产生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相信自己对别人是有价值的(自我肯定),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自愿奉献)。成人应该让孩子讨论有关友善的问题,使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办法对人表示友善的(微笑、问好、握手、爱抚……),帮助孩子意识到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例如:孩子的同伴病了,成人可以鼓励孩子上门探望或电话问候,也可鼓励孩子参加赈灾捐款、义卖活动,体会到助人的乐趣。一个孩子如能常常向同伴表达友好的情感,将会赢得同伴间最珍贵的友谊。

朋友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孩子之间正常、积极的交往活动,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乐观的性情和积极的人生观,对孩子将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  

走出“小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与他人沟通_与人交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