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兰[1]2002年在《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文中认为基于叁维测力台装置,本文对127名正常老年人的步态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对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得出老年人在步态特征方面的合理分组,并运用统计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老年人步态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初步评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老年人步态特征有很大影响,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步态特征有较明显差异;男性相邻年龄组间步态特征各指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而女性大于65岁组与小于65岁组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步行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而55-60岁组的老年人步态评价得分低于60-65岁组老年人。
朱晓兰, 赵芳, 周兴龙[2]2006年在《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叁维测力台装置,对127名正常老年人的步态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对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得出老年人在步态特征方面的合理分组,并运用统计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老年人步态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初步评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老年人步态特征有很大影响,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步态特征有较明显差异;男性相邻年龄组间步态特征各指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而女性大于65岁组与小于65岁组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步行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而55~60岁组的老年人步态评价得分低于60~65岁组老年人。
朱晓兰, 赵芳[3]2002年在《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行走是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步态的各方面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国外很早就在步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则从1982年开始戴克戎等人逐渐接触和研究。经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步态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老年人步态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郭胜男[4]2016年在《不同跌倒风险老年人群的步态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共选取59名老年人作为受试者,其中无跌倒风险组31人(10男21女),有跌倒风险组28人(9男19女)。对受试者同时进行了足底压力测试和定点叁维录像拍摄,通过生物力学方法采集足部形态参数特征、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变化、足底各区域标准峰值压力分布、足底各区域达到峰力值的时间、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以及触地时刻和离地时刻髋、膝、踝关节的角度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深入研究不同跌倒风险老年人群的步态特征,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步态特征评估其跌倒风险,有针对性的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运动锻炼提供指导,减少跌倒及其带来的危害,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主要研究结果:1.无跌倒风险组和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的TUG值和腰椎轨迹的平均速度都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性。2.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的扁平足、足外八人数所占比例升高,足内翻人数所占比例下降。3.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双足足底压力中心曲线不对称且其在X轴方向的变化范围大于无跌倒风险组。4.与无跌倒风险组相比,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第2-5趾骨和跖骨区域标准峰值压力减小。5.无跌倒风险组老年人足底各区域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先后接触地面,而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并不遵循这一规律。6.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单足的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分布不均匀,双足间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差异减小,而且其第2-5趾骨区域接触面积明显减小。7.有跌倒风险组老年人在触地时刻双侧踝关节角度差异增大,触地时刻踝关节、髋关节角度以及离地时刻踝关节角度减小。主要研究结论:依据某些特定的步态特征可以评估老年人的跌倒风险。
郑明星[5]2016年在《太极拳与广场舞锻炼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比分析广场舞和太极拳两种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的影响以及两种行走模式下肢运动生物力学之间的差异。研究方法:运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叁维测力台Kistler以及肌电采集和分析系统MegWin对受试对象进行同步测试,采集分析相关有效数据。首先利用SPSS17.0将两种速度下广场舞组和太极拳组分别与无体育锻炼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随后进行各组人群在自然和快速行走模式下的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①自然状态下:NE组与SD组间在RKM、RPM、股内侧肌腾空期、股外侧肌腾空期以及股二头肌支撑前期差异显着,在步速、步频、步行周期、RKV、RPA、RPV、股内侧肌支撑期以及股直肌支撑后期和腾空期存在极显着差异;NE组与TC组间在RPV、股内侧肌支撑前期、股直肌支撑后期和腾空期、股二头肌腾空期以及腓肠肌支撑期差异显着,在fRAM、RKM、RPM、股直肌支撑前期以及腓肠肌腾空期存在极显着差异。②快速状态下:NE组与SD组间在RKV、股内侧肌支撑后期以及股外侧肌支撑前期差异显着,在RAA、RKA、RPA、RPV、RPM以及股外侧肌腾空期存在极显着差异;NE组与TC组间在RPV、股内侧肌腾空期、股直肌支撑后期、股外侧肌支撑后期、股二头肌腾空期以及腓肠肌支撑后期差异显着,在RAM、RKM、RPM、股直肌支撑前期和腾空期以及腓肠肌腾空期存在极显着差异。③两种速度下:NE组和TC组在步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RKA、RPA、 RAV、RKV、RPV、GRFmax、RAM以及RKM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SD组在RAA、RKM上差异显着,在步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RKA、RPA、RKV、RPV、RAM以及GRFmax上存在极显着差异;肌电方面除了SD组在胫骨前肌支撑前期差别不大外,其它各指标均出现极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老年女性步幅的改变主要受年龄影响,与其是否参与体育锻炼并无多大关系,同时老年女性通过长期广场舞运动逐渐形成步频高、步速快、步行周期短的特征。2、长期广场舞锻炼较之太极拳在改善老年女性下肢关节活动方面更具优势,而长期太极拳锻炼在增强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上效果更佳。3、长期广场舞运动有利于改善老年女性股内侧肌的肌肉募集效果,而长期太极拳锻炼使老年女性股直肌、股二头肌以及腓肠肌的作用得到增强。
李立, 陈玉娟, 翟凤鸣, 崔巴特尔[6]2011年在《老年人不同运动形式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的衰老过程中,由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生理功能衰退,导致了老年人行走能力的下降,使其左、右两侧步态不对称,造成老年人在站立、步行时容易跌倒,从而引发各种老年性疾病〔1~3〕。正常行走中的摔倒占摔倒总量的比例很高〔4〕。从根本原因来说,老年人摔倒是因为平衡能力下降〔5〕,下肢力量降低〔6〕等。而行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复最多的一个动作,在行走的过程中人的双脚无疑是与地面接触最直接的部位。地面反作用力最先通过双脚经过全身最
曾小龙[7]2018年在《步态图影响因素分析及在KOA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在步态领域研究中,步态速度对膝关节步态图特征参数的影响尚不清楚。有报道称,步态速度对步态参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如何影响却未被阐释清楚。因此,有必要阐明步态速度如何影响步态参数,以减少步速度对研究的干扰,也可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其特点是膝关节酸痛、关节腔软骨损失、关节僵值、硬化和骨赘,并可致使功能障碍和畸形。X线、CT、MR和超声在膝关节辅助检查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于叁维步态检测系统,步态分析在将来可用于KOA患者的康复指导和辅助诊断,乃至与影像学相结合,并且可为患者建立个性化评价和治疗措施。迄今为止,K/L分期影像学评估与步态图的相关性国内外尚未被研究明确。研究KOA步态图中的六自由度运动学与K/L分期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膝关节运动变化的机制、关节症状和功能的丧失。根据不同时期的KOA运动学特征,还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制定不同的手术和康复治疗。另外,从静态(影像学)结合动态(步态)的观察方式,有助于KOA治疗理念的转变,制定的积极的治疗措施。总体而言,对于步速研究,膝关节的步速对步态特征的影响研究可以阐明步速与步态特征的相互关系,为步态研究提供参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步态图特征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功能状态变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功能状态的评价也有助于制定各样的手术方案和康复治疗措施,使患者尽量地恢复膝关节活动,同时,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步态图特征参数,为KOA膝关节功能评价提供定量参考。目的:1.探究步步态速度对健康受试者步态图参数的影响2.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步态图特征与K/L分级的相关性方法:1.先测得受试者(30个人,60个膝关节)的自适应速度,而后在1.0km/h,1.5km/h,2.0km/h,2.5km/h,3.0km/h,3.5km/h和4km/h的步态速度下,采集和分析膝关节关键事件点的步态图参数,包括膝关节6DOF屈曲/伸展、内/外翻、内/外旋转、前/后位移、上端/下端位移、内侧/外侧位移。本研究采用基于红外导航叁维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Opti_Knee,Innomotion Inc.,上海)。Opti_Knee系统占地空间2m×3m×2.5m,包括两个高速红外摄像机,两个光学标记盘,一把手持数字化探测仪,一台双向跑步机和一台工作站计算机。为了捕捉膝关节的叁维位置和轨迹,该系统有两个高速红外摄像机,频率为60Hz。两个标记光学盘被分别黏贴在绷带上固定在大腿中间和小腿中间,志愿者站在跑步机上处于直立位。我们用一个手持数字化探测识别9个骨性标记点,建立股骨相对于胫骨的叁维空间位置,而后收集膝关节股骨相对于胫骨的运动轨迹。最后,当志愿者以一定的速度在跑步机上行走时,采集膝关节的步态图数据包括六个自由度(six degree of freedoms,6DOF),屈曲/伸展、内翻/外翻、内/外旋转、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和内/外位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2.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步态图特征与K/L分级的相关性: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门诊及骨病关节科住院病人97例确诊为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和39名健康中老年人被志愿招募,其中男56例,女80例。在收集数据之前,每位志愿者都经过跑步机行走训练至少半小时,以适应在跑步机上行走。因此,参与者以在跑步机上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以适应类似在地面上行走。最后,我们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记录了15秒的步态数据。根据股骨相对于胫骨的运动轨迹计算六个自由度。每个参与者的步态周期的平均值被计算并分为两个阶段:姿态阶段(步态的62%)和摇摆阶段(步态的38%)。我们选取在脚跟着地期、50%的站立相、摆动相峰值和运动范围的步态图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步态速度与22个步态图特征参数在1.0~4.0km/h步态速度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在1.0到2.5km/h步态速度之间时,有11个步态图特征参数与步态速度相关。在2.5到4km/h步态速度之间时,只有4个步态图特征参数与步态速度相关。从1.0到4.0km/h,1.0到2.5 km/h,2.5到4.0km/h,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步态速度对运动学参数的影响逐渐减小。2.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叁维步态运动学与K/L分级的相关性:按照健康中老年人受试者组、轻度KOA组、中度KOA组和重度KOA组的顺序,各组运动范围逐渐显着降低(图1)。随着KOA严重程度的进展,膝关节屈曲范围从56.6 ~o降至30.0~o(P值<0.001)。在内翻/外翻的参数中,运动范围从9.0 ~o降至5.4 ~o(P值<0.001)。旋转角度的范围从11.0 ~o降至8.3 ~o(P值<0.05)。前后位移的范围从15.1毫米减少到9.8毫米(P值<0.001)。上下位移的范围从11.0毫米降至7.5毫米(P值<0.001)。内侧/外侧的位移范围从8.5毫米降至5.9毫米(P值<0.001)。在摆动阶段,所有KOA组的膝关节屈曲峰值小于健康中老年人组的屈曲峰值(P值<0.001)(表2)。然而,在脚跟着地期(P值<0.001)和50%站立相阶段(P值<0.001)的所有KOA组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大于健康中老年人组的膝关节屈曲角度。中度KOA(P值<0.001)和重度KOA(P值<0.001)组在50%站立相阶段和在摆动相阶段峰值的内翻角度比健康中老年人组大。严重KOA组的股骨内旋角度在脚跟着地期(P值<0.001),50%站立相阶段(P值<0.01)和摆动摆动相阶段峰值(P值<0.05)大于健康中老年人组的内旋角度。KOA组的股骨前移在脚跟着地期大于健康中老年人的股骨前移(P值<0.001)(表2)。重度KOA组股骨前移在50%站立相阶段大于健康中老年人的股骨前移(P值<0.05)。中度KOA组(P值<0.001)和重度KOA组(P值<0.001)的股骨上移在脚跟着地期增加。此外,重度KOA组股骨内侧位移在脚跟着地期和50%站立相阶段比健康中老年人组大(P值<0.001)。结论:1.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步态速度对步态图特征参数具有重要的影响(1.3-32.2%)。此外,在自主适应的步态速度之上测得的步态图特征参数要更加稳定和可靠。步态速度对步态图特征参数的影响机制可分为叁个亚因素,包括高于自主适应的步态速度,低于自选速度和速度波动范围。步态速度的亚影响因素对步态图特征参数的影响从小到大的排序为高于自主适应的步态速度,低于自选速度和速度波动范围。2.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静态影像学检查,尤其是X线检查,经常被应用于临床去评估内侧KOA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被用于了解病变进展情况和疗效评估。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内侧KOA不同严重程度患者步态图特征参数改变的研究。目前为止,已有国外一些学者研究报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运动学特征。此外,一些研究已经研究了其他膝关节疾病步态图。然而,国内外目前只有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四个自由度(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外旋和前/后位移)进行过研究。而且,很少有研究涉及亚洲人群KOA的步态图特征参数研究,在这类研究中也仅仅评估了膝关节叁个自由度(3DOF)(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外旋)。在此,我们试图根据先前的影像学评估来探索内侧KOA的不同严重程度的步态图特征(6DOF)。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内侧KOA患者的步态图特征改变与K/L评分密切相关,伴随着运动范围减小和一系列运动学定量特征改变。
杨帆[8]2009年在《孕妇步态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提出以唐山市妇幼医院和唐山市中医院共117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S-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和摄像拍摄的方法对其进行数据采集,获取不同妊娠周期的妇女在正常行走时足底压力各分区的动力学参数和下肢运动学参数,并运用统计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妊娠期妇女步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是填补国内对孕妇足底压力研究的学术空白,并初步探讨不同妊娠周期孕妇足底压力动力学参数和下肢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各妊娠周期孕妇的步态特征。主要研究结论:1.孕妇步行时足底各分区峰力值与正常人足底压力各分区的峰力值有所差别。主要表现在:左足足底压力峰力值最大区域大多分布于足中部和足跟外侧,而右足足底压力的最大峰力值区域在妊娠期的早中晚期各不相同,分别分布于足跟外侧、第2跖骨、足中部。2.孕妇步行时足底分区冲量与正常人也有不同,其左右足足底分区冲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足中部,而正常人步行时足中部所受冲量较小。3.在对孕妇步行时足底各分区接触面积的研究中发现,足中部接触面积最大,且行走时左右足底绝大部分区域的接触面积都存在显着性差异。4.随怀孕周数的增加,孕妇步长逐渐变短,步速变慢,左右脚支撑时间延长。有无运动习惯对孕妇的时空参数影响不大。5.妊娠早中晚期,着地瞬间的踝角、离地瞬间的膝角和踝角在左右足之间都存在显着性差异,这种不平衡不对称的现象,使孕妇在行走中左右摇晃,形成其特有的步态特征。6.从对妊娠期妇女的追踪分析来看,每个孕妇都有自己的特征,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总的来说,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孕妇行走步速逐渐变慢,足部出现过度内外翻和左右足压力曲线呈现不对称的特点。
钱荷云[9]2015年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的足底压力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底压力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力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的专家学者利用足底压力来研究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神经性疾病患者等,分析比较他们与正常人的足底压力的差异。本文旨在以正常人日常生活活动中下肢的部分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压力测量设备获取足底压力,分析足底压力的分布特征以及压力中心轨迹的特点,评价关联动作下的身体稳定性的差异。本文选取的日常生活活动下肢动作为由站到蹲、由蹲到站、由站到坐、由坐到站、慢速行走、中速行走和快速行走7个动作。采用Zebris压力测量设备,获取不同受试者、不同动作下的足底压力。要求受试者在压力测量设备上以统一规定的姿势完成实验动作,每个动作重复叁次以上,选取最佳动作下的足底峰值压力数据进行分析,利用matlab、spss软件对足部进行分区、对数据进行整合、标准化和统计分析。通过受试者完成不同下肢动作的足底压力的采集与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受试者完成实验动作时,足底压力存在一定的男女差异性和左右足对称性的特征;不同动作下,足底各区域的压力分布情况一致,跖骨区和足跟区承受较大载荷,趾骨头和中足承受较小载荷;足部静止时,关联动作(即站到蹲与蹲到站、站到坐与坐到站)之间的峰值压力无显着性差异,行走时,速度增加,跖骨区和足跟的峰值压力增加;足部静止时,蹲到站的身体平衡性低于站到蹲,坐到站的身体平衡性低于站到坐,行走时,速度增加,压力中心前后偏移量增大,即身体在前后方向的稳定性变差。这为临床的足底压力分析工作提供了正常的基线标准和参考,也为鞋类舒适性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建议平衡性较差人群更加注重蹲起和坐起时身体的稳定性调节,以及行走时选择合适的步速,以防出现摔倒等失衡情况。
谢小莉[10]2011年在《太极拳与健步走运动对男性老年人稳定性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老腿先老”,行走时是否能较好地维持身体的稳定就成为了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太极拳和健步走这两种运动由于具有平稳、舒缓、运动强度适中、不易受伤、危险性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尤其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很多学者从中医学、生理学等角度对太极拳运动和健步走运动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种运动能够达到健身祛病、防病抗衰的健身效果,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健身效果,却少有研究。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对两种运动进行比较,看哪一种运动在哪些方面对老年人产生更加有益的影响,从而指导老年人进行更加科学的健身,增强老年人自身的稳定性,延缓下肢机能的衰老速度,进而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因为摔倒而引起的医疗开支。其次试图通过本研究增加人们对太极拳与健步走这两种运动健身效果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太极拳运动和健步走运动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图像解析法对平时分别以太极拳和健步走为锻炼方式,在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方面没有差异,而且日常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类似的两组老年人进行了平衡能力测试和步态分析,其中包括静态平衡的站立时间、身体重心在各个方向的移动距离、移动速度以及常态行走时的步频、步长、各关节角度等相关指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受试者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分析太极拳运动与健步走运动对老年人常态行走时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两组老年人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的6种站立姿势时,保持站立的时间长短具有显着差异,太极拳组站立时间明显长于健步走组。在睁眼双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以及闭眼双脚站立时,太极拳组老年人的重心移动明显小于健步走组,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要明显优于健步走组老年人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这是由于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求降低重心,单腿较长时间地承载身体的体重,集中意念,眼随手动。在常速行走过程中,左脚着地以及右脚离地瞬间,太极拳组老年人大腿抬高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健步走组老年人,太极拳组老年人膝关节折迭角度明显小于健步走组老年人,这是由于太极拳练习时很多动作都要求单脚支撑体重,另一腿抬起,向前迈步或跟步,大腿抬起的高度明显比健步走高,抬起至落地的时间比健步走长,因而使得髋关节得到更大强度的锻炼。太极拳练习时,左右腿经常处于轮流屈膝单腿负重的过程,因而使膝关节得到更好的锻炼,保持较好的屈伸。
参考文献:
[1]. 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D]. 朱晓兰. 北京体育大学. 2002
[2]. 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J]. 朱晓兰, 赵芳, 周兴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3]. 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C]. 朱晓兰, 赵芳. 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2002
[4]. 不同跌倒风险老年人群的步态特征研究[D]. 郭胜男. 山东理工大学. 2016
[5]. 太极拳与广场舞锻炼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影响的研究[D]. 郑明星.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6]. 老年人不同运动形式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进展[J]. 李立, 陈玉娟, 翟凤鸣, 崔巴特尔.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7]. 步态图影响因素分析及在KOA的初步应用[D]. 曾小龙. 广州医科大学. 2018
[8]. 孕妇步态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D]. 杨帆.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9]. 基于日常生活活动的足底压力分析研究[D]. 钱荷云. 天津科技大学. 2015
[10]. 太极拳与健步走运动对男性老年人稳定性影响的比较研究[D]. 谢小莉. 沈阳体育学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