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民族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4)05-0001-0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和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各民族、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与东部沿诲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严峻政治问题,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影响着国家的安全与统一,进而影响着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政治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发展,这里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发展,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与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进步。然而,作为一个以汉族为主、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大国,各民族、各地区现代化启动的起点、机遇、社会环境、发展态势不同,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不平衡性,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并逐渐拉大了与东部沿海地区(汉族聚居区)的差距。民族地区,这里主要指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中西部10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省区;东部沿海地区,则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11个省市。

以经济、教育、科学技术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与汉族及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导致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发展、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一是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看,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其总和高达68289.06亿元,中西部民族地区10省区则只有16073.67亿元,东部沿海地区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4.25倍。中西部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西藏只有161.42亿元,东部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广东达11769.73亿元,两者相差11608.31亿元,西藏仅为广东的1.37%;即使中西部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四川与广东相比,也相差6894.61亿元,是广东的41.42%。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17%和15.33%[1](P.63)。

二是从工业总产值看,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总和高达78881.84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山东分别为16378.60、13865.86、11497.53亿元;而中西部民族地区10省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总和仅有9804.31亿元,与东部沿海地区相差69077.53亿元,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的12.43%,其总和尚不及广东、江苏、山东任何一省的工业总产值[1](P.461)。

三是从财政收入看,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的总和高达5458.2805亿元,其中,最高的广东多达1201.6126亿元;而中西部民族地区10省区的总和却只有1154.0923亿元,与东部沿诲地区相差4304.1882亿元,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的21.14%,其总和尚不及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1](P.293)。

四是从高等院校数及在校学生人数看,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396所,在校学生9033631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有633所,在校学生4224560人;中西部民族地区10省区有250所,在校学生1320906人。东部沿海地区高等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占全国的45.34%和46.76%,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2.53倍和3.20倍[1](PP.728~733)。

五是从科学技术发展指标看,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1860024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有7740745人,中西部民族地区有4225202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1.83倍[1](P.754)。

六是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看,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2424个,中西部民族地区10省区有1940个;东部沿海地区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1.25倍[1](P.784)。

七是从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看,全国卫生机构共有从业人员523.81万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有223.52万人,中西部民族地区有105.25万人。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的42.67%,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2.34倍;中西部民族地区只占全国的20.09%[1](P.808)。

二、民族发展缓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负面政治影响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P.163)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当前的最大政治。

综观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必然危及民族团结,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秩序失范和心理失衡,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从而致使现代化进程受阻或中断。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民族、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种种不良影响,不利于消除民族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而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过大,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两极分化,用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来掩盖或代替另一部分地区、甚至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背道而驰的。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民族、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拉大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影响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进而阻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其次,各民族、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必然导致中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失衡、价值取向扭曲、效率降低以及不满情绪,从而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已经由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包括各民族、各地区发展差距)极大的国家。由于不平等的发展起点、机遇、社会环境,造成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及其差距。这种不平等的差距现状导致人们程度不同的期望受挫,使地处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必然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引发价值取向扭曲、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准,并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这里,我们以因价格机制扭曲造成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非公平竞争为例,来说明此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产业结构与资源分布的双重错位,这种错位在扭曲的价格机制作用下,导致中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大量流失。一方面,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廉价向东部沿海地区输出;另一方面,中西部民族地区又不得不以市场价格从东部沿海地区输入日常生活用品和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这种情况已经导致中西部民族地区公众对现行政策“公正”性认同感的普遍降低,产生区域被剥夺感的社会心理。而人才的大量南下东去,一方面固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们对机遇把握的进取意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对地区发展机遇不平等现象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反应。因此,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且也从根本上阻滞全国的经济起飞、中华民族的复兴,最终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再次,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较大,加剧了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矛盾,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分离主义倾向,不利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拥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已成为国家的主人。所谓民族平等,集中表现在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科技与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上。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遏制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并逐步使之缩小,以便使各民族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整体利益与各民族的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共同繁荣。相反,如果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久而久之,势必使国家凝聚力下降,经济问题必然演变为政治问题,进而危及民族团结和共存、国家安全与统一,成为导致国家动荡与分裂的隐患。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因为,如果说以地方利益至上为基本特征的地方主义还主要是影响着地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那么,由地方主义进一步趋向地方离心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则有可能构成对国家权威认同的威胁,从政治上动摇国家统一的根基。由于日益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各地区都希望在非均衡的发展格局下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利益,一是地方有可能不愿意接受国家的统一宏观调控和管理,二是地方之间相互封闭,形成地区自成一体的经济体系。这种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与地方主义的政治、行政倾向相结合,就可能导致地方对中央离心力的增强。由此导致的消极效应有可能削弱地区间、民族间相互依赖的经济政治基础,割裂地区间、民族间联系的社会文化纽带,成为国家分裂的潜在因素。

最后,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较大,将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即人们在特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形成与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实现的。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政治教育,即将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及其观念,通过教育和传媒分配给社会成员,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显然,政治社会化是在一定的政府主导下,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将先进的政治文化普及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过程奠基于合理的地区发展差距基础之上,在多民族国家则奠基于合理的民族发展差距基础之上,一旦地区发展、民族发展差距过大,就会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一是过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民族发展差距为政治社会化设置了时空难度。政治社会化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先导,它是对特定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而又略高于客观现实。过大的地区、民族发展差距阻碍了具有相对统一标准的理论的形成,即使加以理论指导,也会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发展差距的过大而造成地方实施标准的异化。二是过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民族发展差距为政治社会化设置了情感难度。由于发展程度的差别,先进地区,民族拥有优越感心态,落后地区,民族却有极端的消极低沉。当落后被归因于不平等时,政府就会失去落后地区及其民族的信任,即削弱了国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在如此抗拒性情感的主导下,政治社会化便难以进行。三是过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民族发展差距为制度创新设置了难度。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制度必须具备广泛的适应性。从政治利益的角度看,制度创新不仅要符合政治既得利益者的要求,也要符合新生政治利益群体的需要。因此,新生制度要能够生存下来,政治利益群体之间的鸿沟不能过大。地区、民族发展差距过度拉大,导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政治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越来越小,从而使得新生制度缺乏整体性特征而无法推广。

三、促进民族发展的政治思考与对策建议

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较大,特别是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其在经济上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学课题,有其在政治上的界限,即有在允许和控制其存在的过程中需要与社会政治发展协调考虑、设计的政治安排。政治措施和政府行为不当,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不力,无论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还是政治发展的既定任务,都不可能实现。

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经济而抽象地讨论政治及其政策,即不能离开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中华民族的既定任务和最大政治来规划、制定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及其政策,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效率来寻求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的对策与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任何旨在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的政策,都应当而且必须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脱离政治而抽象地讨论经济及其发展,即不能离开21世纪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强调一部分地区的发展而忽视、甚至牺牲另一部分地区的发展。政治问题,究其实质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把经济和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二者的区别在于,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是解决利益的生成问题,政治是解决利益的分配问题。所谓政治,就是运用国家政权这一强制性手段,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调整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国家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就中央政府而言,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协调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各民族发展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协调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与汉族及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问题。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发展也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两极分化,用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来掩盖或代替另一部分地区的经济落后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背道而驰的。

我们认为,当前中央政府要以协调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汉族与少数民族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实行有限政治及其政策平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意味着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区、各民族的积极性,不因公平战略而牺牲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兼顾公平,意味着尽可能地实现地区间、民族间的均衡发展,不因效率战略而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距从而影响政治平衡。

为了实行有限政治平衡,中央政府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现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适度平衡。因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过大的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是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为此,要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实行适度的公平政策。通过财政支持,加大对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能源、原材料及交通、通讯、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通过产业政策,对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原材料工业给予一定的产业倾斜;通过政策性银行对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发展、民族发展。二是引导少数民族基层政治发展,加强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特别是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加强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体制效率。因为,整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最终取决于基层政治发展、政府能力建设以及行政效率和体制效率,特别是取决于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基层政治发展、政府能力建设以及行政效率和体制效率。

其次,就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来讲,要把发展当作现阶段本地区、本民族最大的政治,采取一切有效政策和必要措施,促进地区经济、民族经济发展,缩小与汉族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在中央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下,要立足于自我发展,着力处理和解决好以下一些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西移的机遇,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选择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点,建构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体系,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资源要素流转机制,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本地区、本民族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挖掘各自各具特色的潜力,包括资源战略、边境贸易、旅游经济等,积极探索开拓本地区、本民族进入快速发展的切入点、突破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二是加大本地区、本民族教育和科技投入的比重。现代化建设取决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发展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作为一种“优先产业”、“超级产业”来进行规划、发展。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钓驱动作用,科技投入偏低。三是注意发挥“后发展”优势,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赶超战略。立足差距、利用差距、认识优势、促进转换、摆脱“马太效应”的束缚,是发挥“后发展”优势的出发点。对于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后发展”优势主要有:“后发展”技术优势,包括积极利用先发展地区证明成功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具有成熟市场的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竞争,节约时间,提高发展速度;“后发展”比较产业优势,包括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原材料以及相对大的环境容量;“后发展”地区的人文优势,包括特色文化、民族传统、地域性因素和发展期望。

最后,就汉族及东部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来讲,要有汉族的发展、本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理性政治思维,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要树立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是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汉族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的正确观念,加大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力度。少数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必然强有力地支持汉族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与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通过对口支援等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切实帮助中西部民族地区加速培养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从而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形成可靠的依托基地。

[收稿日期]2004-07-10

标签:;  ;  ;  ;  ;  ;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