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收入论文,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9)11-0075-07
一、引言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经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与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发展目标相比,当前制度的覆盖面还十分有限,至2007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仍然仅占城镇就业人口的52%①,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0%②。同时,当前制度对城镇机关、事业、企业等正规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采取了有差别的制度安排,从而可能产生参保与没有参保人群之间,不同类型参保人群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另外,即使在同一制度安排下,由于参保人的收入高低、参保时间长短、性别差异、寿命不同等,也会产生收入再分配。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扩大了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发展③。那么,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收入再分配?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公平发展?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问题,国外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文献,如,Boskin(1987),Coronado(2000),Gustman(2000b),Lee C.(2001),Jeffrey B.L.(2001),Borelia(2004),Don F.B.(2005)等,他们运用详细的微观个体数据,采用不同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内部回报率和参加养老保险改变基尼系数等测算方法,估计了不同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在国内,任若恩等(2004)利用代际核算的方法,测算了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代际账户值;何立新(2007)(2008)用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方案下的代际收入转移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再分配上的作用;彭浩然、申曙光(2007)采用对比养老金待遇和缴费精算现值的方法,分析了2005年新的养老保险调整方案与过去方案相比在高低收入人群之间可能产生的再分配变动,得出新制度明显减弱了代内再分配效应的结论。总体上看,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定量研究还十分有限。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模拟和精算方法,对不同就业类型人群、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不同性别人群、不同缴费年限人群以及不同寿命人群因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产生的再分配进行测算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结论和启示。
二、测算模型
基于数据限制,本文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来度量收入再分配程度。这里定义净转移额为测算时点某一人群的养老保险缴费现值与养老金待遇领取现值之差,正的净转移额反映再分配转出,负的净转移额反映再分配转入,转移额的绝对值越大,再分配的程度越高。内部回报率是使养老保险缴费现值等于领取现值对应的利息率,表明养老保险缴费“投资”获得养老金待遇“收益”的长期回报率。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国务院2005年12月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对养老保险缴费和领取的最新规定,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费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城镇灵活就业者,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20%缴费,其中8%进入个人账户,12%进入当地的统筹基金。同时,制度规定了领取养老金的最少缴费年数为15年,缴费不足15年的,个人账户余额在达到退休年龄时一次性领取,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缴费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放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以个人账户余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和利息等因素确定。
为了便于比较,这里以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份为净转移额的测算时点,将测算时点缴费累积值FVC与待遇领取现值PVB的差额定义为测算时点的净转移额。
净转移额=FVC-PVB
其中,
三、不同类型人群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
(一)不同就业类型人群的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城镇企业单位职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村就业人员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方案。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先开始了改革,之后,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一些地区逐步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和部分乡镇企业人员。目前,机关单位仍然沿用过去的退休养老制度,退休金水平与退休前的工龄和工资挂钩,个人不需要为获得养老金而缴费,从而个人在再分配上是纯粹的收入转入④;大部分事业单位采取与机关单位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有部分省份对事业单位实行了类似企业养老保险的改革探索;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被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但个人需要承担所有缴费;而对绝大部分农村劳动者来说,并没有被覆盖在养老保险制度下,从而不存在对应的内部回报率和净转移。这里我们只考虑城镇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假设测算对象是从2006年开始加入养老保险的20岁新人,考虑到未来男女退休年龄逐步延长的可能性,假设这些新人平均于60岁退休⑤,这样,净转移的测算时点是2046年,平均缴费年限为40年,依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的60岁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分别为17.7年和19.6年,同时考虑到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可能性,假设这些对象人群养老金平均领取年限为20年。另外,按照2007年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报酬为20856元,由于没有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平均报酬,这里假设他们的平均劳动报酬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报酬的80%。假设各类人员的平均工资年增长率为8%,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的积累利率及折现所用的无风险利率为4%⑥。为了简化计算,对于城镇职工,这里统一按社会平均工资的28%计算缴费率,对于灵活就业者,统一按社会平均工资的20%计算缴费。考虑到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由单位缴付的20%和个人缴付的8%组成,而灵活就业人员20%的缴费全部由个人承担,为对比个人缴费对应的回报率,也计算了个人缴费相应的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
计算结果参见表1不同就业类型人员的净转移和内部回报率,其中括号内的数据是只计算个人缴费部分对应的数值。从表中数据可见,在现行制度下,对2006年加入养老保险的一批人,以2046年退休年为测算时点,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在一生的人均净收入转出为6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的人均净转入为70万元。从内部回报率上看,城镇企业职工为3.9%,灵活就业者为5.8%。前者低于测算中假设的投资回报率和折现利率4%,从而是再分配的转出者。后者高于4%,是再分配的转入者。如果仅从个人缴费对应的回报上看,城镇企业职工由于只需要缴付个人工资的8%,就可以获得与灵活就业人员缴付社会平均工资20%相同水平的养老金待遇,这时,城镇企业职工对应的净转入为190万元,内部回报率达到10.3%。因此,从个人缴费对应的回报看,机关人员最高,城镇企业人员次之,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再次之,而没有被覆盖在制度下的农村劳动者则最低。
(二)不同收入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可以得出2006年我国城镇各收入水平家庭占全体调查户的比重、平均家庭人口、家庭平均就业人口和人均年收入等数据⑦,列入表2。
这里假设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工资收入分布与城镇就业者收入分布相同,参加养老保险的不同收入水平组人员的工资与城镇各收入水平家庭中就业者的人均收入对应相等,从而可以计算出就业者人均年收入,参见表2的第6列。
依据给定的数据和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收入阶层参加养老保险的年给付水平,人均缴费在退休时点的价值、人均在退休时点领取的价值、人均净转移和内部回报率等数据,见表1不同收入组下的净转移和内部回报率。
可见,随着收入的增加,人均净转移逐步增大,内部回报率逐步降低。最低收入者、低收入者、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人均净转移均为负,内部回报率大于4%,是再分配的收入转入者,收入越低,再分配转入越多。中等收入者、中等偏上收入者、高收入者和最高收入者的净转移为正,内部回报率小于4%,是再分配的收入转出者,收入越高,再分配转出越多。这符合养老保险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的预期。从数据上看,以2046年为测算时点,最低收入者一生的收入净转入达到45万元,而最高收入者一生的净转出达到178万元,最低收入者的内部收益率达到5.2%,最高收入者只有2.9%。
这里我们借用洛伦兹曲线的基本思想,反映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在收入再分配上产生的影响。图1显示了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纵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参保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累计百分比,横轴表示不同收入阶层人口数占社会总人口的累计百分比,再分配前后的数据分别是不同收入阶层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在退休前收入和测算年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均领取现值占所有阶层平均领取现值之和的累计百分比,而通过原点的45度对角线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曲线的弯曲程度可以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从图中可见,采用养老金调整后的收入再分配曲线比没有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曲线更靠近社会公平线。从而反映了养老保险在不同收入人群间实现了收入再分配并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图1 养老保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面的测算中,由于数据限制,存在某些估计偏差。这包括:①用城镇全体劳动者的收入分布代替城镇参保人员的收入分布,可能有估计误差;②在实践中,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经社保部门核定的缴费工资,缴费工资通常低于实际工资,更低于实际收入,这里以收入为基础计算缴费,会使缴费高估;③高收入阶层往往生活水平更高,寿命更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更低,寿命更短。上面的测算按平均寿命计算,没有考虑不同收入阶层的寿命差异,从而会高估低收入阶层的待遇支付,低估高收入阶层的待遇支付,进而高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程度。但无论如何,这一测算结果揭示了现行制度的收入分配方向。
(三)不同性别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参加工作年龄、退休年龄、工作期间收入水平以及寿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使参加养老保险的不同性别人群之间会产生收入的再分配。从收入水平上看,统计数据显示,女性在各行业的收入约为男性的82.4%⑧。从缴费和领取年限上看,即使男女性都在同一年龄加入养老保险,但法定的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使男性的缴费年数长于女性5年;而女性因平均寿命更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60岁男性的余寿为17.7年,55岁女性的余寿为22.9年),从而女性的养老金领取期更长。为了简化,这里假设分析对象是2006年20周岁加入养老保险的职工;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为了与前面的测算保持一致,测算时点选为2046年年末;参保职工的性别比为1∶1;男性和女性平均养老金领取年限分别为18年和23年;同一年女性的工资是男性的80%,也就是女性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8/9,男性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9。这样测算得到不同性别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参见表1)。
从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上看,男性参加养老保险是再分配的转出者,女性是再分配的转入者。男性一生人均净转出为39万元,女性净转入为64万元。男性参加养老保险的内部回报率为3.4%,小于假设的折现率4%,女性为5.8%,大于4%。这里,由于男女的寿命差异和代际转移,男性一生的净转出并不等于女性一生的净转入。
(四)养老保险不同缴费年限人群的收入再分配
仍选择2046年退休的一批人作为观测对象,缴费年限分别取10年、20年、30年、40年和45年,他们在不同年龄加入养老保险。假设各缴费年限人群开始的缴费工资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相等,并以前文假设的工资增长率增长;假设各缴费年限人群的养老金领取年限均为20年。
从表1不同缴费年限分类下的结果可见,按现行制度规定,缴费不满15年的养老保险参保者,只能一次性领取其个人账户的累计额,没有资格领取基础养老金。从而,缴费10年的人群只能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的累计额。这些人参加养老保险在一生的人均净转出为71万元,内部回报率是—6%。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净转移额不断减少,内部回报率不断提高。但缴费40年以下的人群,参加养老保险是收入的净转出。对于缴费40年的人群,人均净转出为6万元,内部回报率为3.9%,小于假设的折现率和投资回报率4%。当缴费年限为45年时,净转移额为负值,从而成为再分配的净转入者,内部回报率也达到4.1%,大于4%。
(五)养老保险不同寿命人群的收入再分配
仍选择2006年20岁开始加入养老保险到2046年60岁退休的人群作为观测对象,60岁的余寿分别取10年、15年、20年、25年和30年等,假设不同寿命人群的工资模式和其他假设与前面相同。
测算结果见表1的不同寿命分类下的净转移和内部回报率。从表中数据可见,60岁余寿小于20年的人群,他们参加养老保险是再分配的转出者,净转移为正值,内部回报率小于4%。60岁余寿大于25年的人群,参加养老保险是再分配的转入者,净转移为负值,内部回报率大于4%。具体的,60岁余寿10年的人群,即活到70岁的人群,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平均一生收入净转出达到72万元,内部回报率只有2.4%;60岁余寿为20年的人群,即活到80岁的人群,他们参加养老保险一生的净转出为7万元,内部回报率达到3.9%;60岁余寿为30年的人群,即活到90岁的人群,人均一生的收入净转入则达到32万元,内部回报率达到4.4%。
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前面的测算分析建立在若干因素未来变动假设之上,这些因素包括参保年龄、退休年龄,工资水平、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投资回报率、统筹基金记账利率、折现率等,对这些因素未来变动设定不同的水平,会得到不同的测算结果。为了分析这些因素变动对结果影响的敏感性,检验测算结果的稳定性,这里进一步对前面分析中的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考虑到文中对人群的分类已包括了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缴费年限和不同寿命人群,这里的假设因素只包括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回报率、统筹基金记账利率、折现率等。而在敏感性分析中,如果对每一因素进行两个水平的敏感性测试,四个因素就会产生16(2[4]=16)种测算结果,为了简化并避免篇幅过长,这里在原来设定的假设水平上,再增加4组假设,分别考察未来做实个人账户后,个人账户回报率可能等于和高于工资增长率,以及工资增长率保持高于个人账户回报率但个人账户回报率高于统筹基金利率和无风险折现率的情况。设定的5种假设如下:
假设1:工资增长率8%、个人账户回报率4%、统筹基金利率4%,折现率4%;
假设2:工资增长率8%、个人账户回报率8%、统筹基金利率4%,折现率4%;
假设3:工资增长率8%、个人账户回报率10%、统筹基金利率4%,折现率4%;
假设4:工资增长率6%、个人账户回报率4%、统筹基金利率4%,折现率4%;
假设5:工资增长率6%、个人账户回报率4%、统筹基金利率3%,折现率3%;
其中假设1是前面测算中设定的假设,测算结果见表3。
对比假设1、假设2和假设3下的测算结果,可见,随着个人账户投资回报率的提高,除按不同收入分组的最高收入组和按缴费年限分组的缴费年限低于20年的人群,其他类型人群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均净转移都转为负值,内部回报率都大于无风险利率4%。并且,个人账户投资回报率越高,净转移的绝对值越大,内部回报率越高。这意味着参加养老保险的净回报随投资回报率的提高而提高;投资回报率等于和超出工资增长率时,不同类型人群参加养老保险都会成为再分配的收入转入者;投资回报率越高,越有利于增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人群的福利,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投资回报率在提高养老金待遇和降低养老金成本方面是有效的。
对比假设1和假设4下的测算结果,假设1下不同分类人群的再分配明显,人均净转移有正有负,内部收益率有的大于4%,有的小于4%。在假设4下,除最低收入组和女性组外,人均净转移都变成正值,内部收益率均小于4%,表明工资增长率提高会增加收入再分配的程度,反之,工资增长率降低会减轻再分配程度。可见,如果未来工资增长率有所降低,参加养老保险人群间的再分配程度会有所降低。
对比假设4和假设5下的测算结果,由于两组假设下的工资增长率和个人账户回报率相同,使内部收益率完全一致,但无风险回报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各类人群的人均净转移额,假设4下人均净转移在各类人群间的差距更大,表明无风险回报率的降低会减轻不同分类下各类人群的再分配程度。
五、结论和启示
1.从前面的测算结果可见,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的收入再分配,包括从城镇企业职工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再分配,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从男性人群向女性人群的收入再分配,从缴费时间短的参保人群向交费时间长的参保人群的收入再分配,从寿命较短的参保人群向长寿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等。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回报率以及无风险利率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会明显影响各类人群之间的再分配程度。投资回报率的增加,将增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人群的福利,使参加养老保险的再分配程度相应减弱;工资增长率降低,会相应降低再分配程度;无风险利率的降低,也会降低再分配的程度。
2.不同就业类型人群因养老保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反映了制度安排的不公平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被人为地分割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保险、计划生育夫妇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不同类型,这种按主管部门和就业类型分类建立的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制度碎片化,阻碍了社会公平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逐步将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分散化的制度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并逐步将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劳动者,从而消除不同就业类型人群因养老保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实现人人老有所养和公平养老的目标。
3.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基本手段。不同性别、不同缴费年限和不同寿命人群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基本上体现了养老保险风险分散和共担的基本特性,是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必然。但由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对缴费不满15年的人群,则只能得到个人账户的返还,没有资格领取基础养老金,使他们的内部回报率成为负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保人员的缴费积极性,特别是对于灵活就业人员,他们在2005年后才被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并且个人同时承担对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缴费,对于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劳动者来说,很难达到缴费15年的要求,从而必然将这些人群排除在制度外。如果能够逐步减少或者取消最低缴费年限,并将养老金权益与缴费年限挂钩,则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参保,从而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保障覆盖范围。
注释:
①依据中国人保部发布的“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城镇就业人口为29350万人,参保职工数15183万人,计算得城镇劳动人口的参保率为52%,全国劳动人口的参保率只有20%。
②同上。
③指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逆向再分配”问题的相关文献如:侯明喜(2007),香伶(2006),信长星(2008)等。
④机关单位作为公共部门,公务员的工资和退休金本身都是财政再分配收入。
⑤我国法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满6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⑥在实帐积累下,个人账户基金的利息率应该高于统筹基金的利息率,但是,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部分省份的个人账户基金仍然是名义上的,并没有独立运行和独立投资,因而假设其回报率与统筹基金相同。
⑦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规定,城市居民家庭按生活费收入的高低共划分为7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⑧计算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表5-11,分行业城镇单位年底女性就业人员;男性与女性研究报告表4-7,就业人口的性别构成和行业构成及表4-17,2002年企业单位年平均工资水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