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课题——农业产业化问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研讨会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新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承包制、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服从合作制等热点问题之后,农业产业化又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新的热点。为什么会出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什么?农业产业化对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农业该如何实行产业化?为了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一总结和概括,前不久,《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和人民日报经济部联合在京召开了农业产业化问题研讨会,邀请了北京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全国各地的实际工作者共聚一堂,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以下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及客观必然性
从概念上看,农业产业化的叫法本身并不科学,但大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容的看法却基本一致,即农业产业化是指通过以农副产品为当地的主导产品,使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和紧密的利益分配关系,在产前、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规模,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符合产业化经营要求的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实行生产要素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配置,并由此达到农业生产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由山东诸城、莱州等地根据自己的实践率先提出的,并迅速在全国得到了响应,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说明了农业产业化在90年代中国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对解决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和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农村改革一直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农业的商品率已达80%以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已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民经济中的附属地位,而取得了独立发展的尊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参与国民经济循环的同时,也要获得正常的产业利润,并且要在市场中取得平等的竞争地位。但是,在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下,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市场交换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不仅谈判地位低,而且难以承受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产业化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分工和衔接,使农民从直接的市场交换中解脱出来,减少了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业贸易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由于组织化程度高,竞争能力,谈判能力远高于农户,在减轻农业风险的同时,增强了农业的获利能力。因此,这种农业分工的表现形式——产业化就在中国东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选择。农业作为一项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获得正常利润。还存在着一个先天不足,即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这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在市场经济中,则表现为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在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分散经营条件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的出路有二:一是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一是实行规模经营,降低物耗。而产业化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在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利润率的同时,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在不改变目前分散承包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经营。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无法满足这种需要的。因此,从长远看,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农业科技上的突破,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在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民缺乏学习农业科技的动力和条件,大型的农业推广项目无法展开。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不仅使农民获得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条件,而且方便了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获利能力提高的结果。随着对农业需求的增强,农业的获利能力也将越来越强,农业将成为高利润率的产业。这种高利润率是使农业产业化得以实施,并在全国推广的必要条件。现在一些工业企业、外贸企业、外资企业纷纷投资于农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形式
从农业产业化近几年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有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农户、区域化加市场、市场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营销协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这些形式都是各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创造的,各有其特点,但大体上看这些形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加、销的规模经营,这类的典型有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二类是市场带动型,即通过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专业化生产,这类的典型是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批发市场,这个蔬菜批发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带动了寿光地区的蔬菜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第三类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加工企业、冷藏企业以及运输销售公司为龙头,围绕一项产品或产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龙头是公司或企业、龙尾是农户。这其中又分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无合同关系加以约束,而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价格随行就市;紧密型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有合同等约束,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如河南的春都集团和黑龙江的雀巢公司,在这种形式中农户有义务完成龙头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龙头企业有义务帮助农户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提供各项服务。第四类是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类中介组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以及各种技术协会、销售协会等,这类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不仅为农民的产、供、销提供各种服务,而且也为加工、销售企业提供服务,这类的典型有山西省万荣县借鉴日本农协经验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以及山东省莱阳市发起的“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
尽管在各地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但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或探索阶段。首先,从龙头企业看,虽然山东省有一些较大的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但从总体看,现在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所以带动力、辐射力都很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其次,从产业化组织程度看,农户与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多是松散型式、半紧密型,这种关系实质上还是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纽带作用比较脆弱;而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以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较少,还有待于大力发展。第三,从产品结构看,现在是初加工的产品比较多,深加工、精加工的产品比较少;产品一次增值、两次增值的比较多,多次增值的比较少;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并且缺乏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真正称得上名牌产品、拳头产品的还很少。第四,从一个地区来看,形成能够带动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还是很少,多是多条龙并存。第五,从产业化的地区分布看,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化的区域布局比较零乱,从长远看,容易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农业产业化虽然发展很快,但各地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又以山东省的成绩比较突出。从实际部门的代表所反映的情况看,中西部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虽然较低,但广大农民和领导干部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愿望比较强烈,积极性也比较高。今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将在中部地区,并逐步向西部地区推进。
三、农业产业化中的问题
目前,农业产业化虽然发展很快,但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性质,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农民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现在产业化搞得比较好的地方,无论是产加销一条龙还是贸工农一体化,其龙头企业都是处于绝对的领导位置,对价格有绝对的发言权,农民依然处于附属地位,这样就存在着产品销售利润中农民应该获得多少为宜,农民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生命力。
要求加工、贸易企业自觉地向农民让利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看,农民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措施有两条:一是让农户参与决策,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发育农民自己的加工、销售合作社。
第二个问题是在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如何防止他们为片面追求利润而损害生态环境。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如果不能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大中型工商企业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发展的老路。因此,在这方面,国家应出台严格的政策和法律,以避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第三个问题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所有的土地不被侵占,以及土地的租金不被流失。前几年,在全国的房地产开发热中,农民的土地被大量侵占和浪费,土地的收益大量流失,在今天,一些工商企业会不会以产业化的名义侵占土地,截留土地收益?大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保护农业耕地。
以上这三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在产业化中农业的利益的实现和保护问题。如果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业却得不到正常的产业利润和独立的地位,那么农业就不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当然,农业的利益的保护不能依靠农业自身,也不能指望工商企业自觉,最主要的是国家的政策和体制。因此,许多人认为,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农业问题,也是一个体制改革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
首先,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农业产业化则是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种组织和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部门分割的体制的改革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部门就是管农业生产这一环节,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和销售归商业部门,产后的加工由工业部门管,农产品的出口归口外贸部门,资金由银行管。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改变,现在搞农业产业化,要求产加销一条龙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这样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资金供给等各个环节的协调,这就势必要打破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格局,同时改革金融体制和外贸体制。
第三,农业产业化中的地区布局问题。我国原来的农业是按行政区划来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要跨部门,还要跨地区,需要协调好地区间的分配关系,实现跨地区的专业化经营,这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按行政区划设立的管理体制。
第四,农民自己合作组织的发育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要发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以保证农民的利益。但现在农民的合作组织多是社区性的合作组织,而产业化更多需要农民专业性的合作组织。如何在社区合作的同时实现专业合作,也需要进行农村的组织制度创新。
第五,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农业产业化的跨地区、跨部门发展,要求地土实现流转。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是村集体所有制,如何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如何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土地流转机制,都是在产业化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
虽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是农业产业化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方面可做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扶持,即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实施的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革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相矛盾的各种体制,切忌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二是资金扶持,一方面是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信贷资金的支持;在实行资金扶持的同时,要发挥资金扶持的导向性;另外,要搞好资金的项目管理。三是服务支持,主要是为农民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搞好道路、交通、市场等建设和管理,消除专业化联合和跨地区发展的各种障碍。
第二,实施农业产业化要注意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一般说来,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要有以下条件:一是要有好的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二是要有本地优势的自然资源;三是要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四是要带动和扶持一些农户;五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作为主要目标。
第三,在选准主导产业和产品之后,要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然后用龙头企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群。龙头企业的建设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龙头企业要在农产品的集中产区里建厂;二是要利用原有的优势建厂,如利用各县的供销社原有的一些工厂;三是龙头企业要带动一片企业,走集团化的道路,以抗御市场风险;四是要注意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化。
第四,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任何一种产业或产品,必须要有自己相应的市场,没有完善的市场,就实现不了利润,因此,搞好市场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主要要做的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让农民进入市场,培育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这是培育市场的关键。二是培养或建立一批专业的营销队伍,架起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三是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五,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搞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社会化服务,这里首先是科技服务,其次是信息服务,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各地可以围绕农业产业化,发育和建设一个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融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也可以独立于农业产业化体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