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聂瑾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省 410006

【摘 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耳石症患者66例进行研究,进行标号和随机分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93.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57.5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耳石症对改善和消除眩晕症状、眼震具有明显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复位;药物治疗;耳石症

耳石症主要表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属于比较常见的眩晕性疾病,一般症状持续数秒后会缓解。部分患者会因为眩晕而增加恶心、呕吐及出汗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1]。近年来我国耳石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以老年患者和女性患者占比较高,尤其是以50岁至60岁为高发年龄段[2]。为了能够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并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耳石症患者66例进行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一共选择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耳石症相关标准,并排除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慢性主观性头晕、体位性低血压等疾病症状[3]。对66例患者进行标号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3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4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93±7.65)岁,包含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8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5例,嵴帽结石症10例。观察组患者33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5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8±7.29)岁,包含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9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4例,嵴帽结石症1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参数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具有较高的对比研究价值。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治疗,每日三次共12mg,口服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手法复位方法如下:Dix-Hallpike手法后,眼震消失后,指导患者头部向健侧旋转90°,如果出现眼震,则头部向诱导的眼震方向旋转,患者脸朝地面,耳石顺势迁移,随后要求患者坐起。当患者各个姿势保持症状消失后,控制至少30s。对于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患者采用Gufoni手法复位,指导患者健侧侧卧1min至2min,眼震消失后,头部向下旋转45°,控制2min后,扶患者坐起。对于嵴帽结石症患者需要指导患者向患侧卧倒,控制1min至2min,当眼震消失后,头部向上旋转45°,控制2min坐起。治疗3日后,若仍然有不良症状,则应当给予患者第2次复位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痊愈:患者眩晕症状或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症状或眼震明显缓解,但并未完全消失;无效:眩晕症状和眼震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研究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对于满足计数资料的数据采用百分数表示,实施卡方检验,对于满足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实施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93.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57.5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可知,耳石症主要是由于患者内耳耳石从原本附着位置脱落致内耳,造成耳石与内耳迷路体液比重存在较大的差异,若患儿体位变化或头位变化,导致出现耳石游走,继而引起内耳平衡感受器收到不给力刺激,引发平衡失调及眩晕症状[4]。临床诊断耳石症的方法主要为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目前治疗耳石症的有效方法为通过调整体位促使耳石回归稳定的位置,防止因为耳石游走引起不良刺激,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一些患者虽然会表现出明显的耳石症症状,但通过变位试验检查则可能不会诱发眼震和眩晕,此时可以考虑与异位耳石的数量和检查时机有较大的关联,应当采用头颅影像学检查。手法复位方法为治疗耳石症的有效方法,但如果单纯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则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一些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的不适症状,因此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能够起到有效的症状缓解作用。其中甲磺酸倍他司汀能够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并有效降低内耳压力和减轻内淋巴水肿,同时增加内耳血流。此外甲磺酸倍他司汀还能够起到平衡双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利于促进前庭代偿和康复。本次研究对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93.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为57.5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耳石症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即眩晕症状、眼震完全消失。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注意对存在全身疾病,如心脏病患者、颈椎病患者等,应当做好心理干预,并向其详细介绍本次治疗的步骤和效果,确保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治疗后,医护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若治疗7d后,患者仍然存在不良症状,则可以配合敏使朗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耳石症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对改善和消除眩晕症状、眼震具有明显的作用,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平,葛凤丽. 手法复位结合中药制剂治疗耳石症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7):1252-1253.

[2]时国臣,韩增鑫. 针刺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19-21.

[3]梁迪赛. 中药联合复位法治疗耳石症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2016,32(8):16-18.

[4]韩倩,张淑香,原红艳,等. 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5):543-545.

论文作者:聂瑾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  ;  ;  ;  ;  ;  ;  ;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聂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