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导论课程的编写_中国近代史论文

研究性学习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导论课程的编写_中国近代史论文

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准备高中中国近代史导言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言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角度论文,中国近代史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言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以往的历史教学法理论曾给予高度重视。按照传统理论陈述其理由有二:一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二是可以帮助学生期待其有兴趣的学习内容。总之,导言课在陈述教科书内容(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独特意义。我想,如此的理由在今天依然成立。但是,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主旨出发,这两个理由就显得单薄了。比如,准备教学内容的着眼点是线性的单边方式,只考虑让学生接受怎样的教科书知识;理解方式是纯粹的“以点带面”和“以线带面”,缺乏整体性的视野等。因此,即使我们把导言课上得生动,也没有什么内容是真正能够触及学生的历史思维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到让学生雾里看花,而不能带着他们走进历史,距离所谓的“神入中的思考”的历史教学境界就更远了。

新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有所进步,导言课也应具有这样的功能: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时代形象;给学生多个自主思考的角度。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建立在他有愿望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方法除了必要的学科学习技能指导外,还应该受探究欲的支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很有必要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深化专业素养并从中获得教学的素材和视角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准备之一,是素材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如果单凭教科书给出的知识内容和线索,我们只能是照本宣科——不论是以怎样的形式照本宣科。新的教学观念,特别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收获且呈现出自己的学习个性;教师需具有预设各种教学策略,以及由此刺激学生求知欲的能力。我想,高中历史教学的导言课,更应该突出“研究”的味道,而这首先要求教师对其所传授的内容具有一种专业的领悟力。抑或说我们需要对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有所了解。具体到高中一年级的中国近代史导言课,应对以下学术问题有所了解,进而确定教学方向、把握教学内容、谋划教学策略。

1.关于基本线索问题

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研究而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大致有五种观点比较流行:第一,胡绳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代表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也是历史教学中普遍运用的观点,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三个“峰点”。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五次侵略战争”和“三次革命高潮”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线索,并在一定意义上涵盖了中学历史的中国近代史所有主要内容。第二,李时岳的“四个阶梯”说(代表作:《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即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逐层提高的“四个阶梯”。该说有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评价,在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也非同小可。第三,章开沅的“民族运动”说(代表作:《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第四,戚其章的“双线”说和“三个阶梯”说(代表作:《确定基本线索的依据应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文史哲》1983年第3期;《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作为“三个阶梯”。第五,苏双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说(代表作:《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1期)。了解上述内容,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辨析史学问题的能力。虽然在课堂上我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引入具体的学术辩论,但我们会因此获得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找准指引开辟教学新路径的方向,提高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

2.关于近代史重要事件的评价问题(注:本文省略了历史人物评价部分的陈述)

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历史教学内容的载体,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认识都由此产出,所以如何处理这一类问题,就成了教学深入与否的试金石。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需要我们特别加以重视。

黎澍在《一九七九年的中国历史学》(《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年)一文中说:“文革”期间,对洋务运动是彻底否定的,对戊戌变法也是否定的,对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是提出了“立足于批”的基调。而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却作为两次革命高潮而给予完全的肯定,这实际上是把农民运动当成了近代史的主流。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起义已是旧式农民战争的尾声。洋务运动是统治集团的部分人企图采用西方技术挽救垂死的封建制度所作的努力,但是它在客观上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这段话,既涉及历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历史评价问题,又牵扯我们用什么标准处理教学内容的问题。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感到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类似的敏感问题还有很多,这也为我们中学教师整合教材、发掘问题、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

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人认为,对其人物、集团、事件的评价应有严格的政治标准,评价的原点是看它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对人民大众的态度、对封建主义的态度。按照传统的阶级斗争观点,当然持否定的态度。有人认为,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应当从生产力的标准看洋务运动,承认它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理应给予肯定。还有人认为,应该结合上述两个标准评价洋务运动。

如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前,几乎全是咒骂和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正义性予以肯定。伴随着政治运动中极“左”思潮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被无限拔高。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步入正轨,主流看法是: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和历史功绩不能抹杀,但必须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如组织性差,散漫无纪律,没有明确的纲领和策略,笼统排外,愚昧落后和迷信宗教,反对新事物等。

关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重大史实的评价也存在许多争议。实践当中,除一些不易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超出中学生理解水平的复杂问题(如对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评价)我们可以不予深究外,仅就现行教科书呈现的史实而言,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几乎包揽了中国近代史学术界辩论的所有重大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如果说过去的历史教学仅依据教科书就可以合格,一般的中学历史教师无须去碰史学问题,而新高中历史课程就不是这样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教师若没有知识上和智识上的充分准备,显然是不合格的(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1、14、20、24页)。总之,了解相关的史学研究成果和动态,既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导言课的教学目标和课型,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做扎实的铺垫。

二、中国近代史导言课的设计框架

有了对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和动态的了解后,还需要为自己的导言课立意,并设计总体的教学方案。教学实践中,我首先采纳了李双璧《大文化系统:观察中国近代体系的新视角》一文中的视角来规划教科书学习内容的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一个起伏跌宕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影响下,中国步入近代化——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使中国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裂变——一个奇谲诡异的过程。然后再以彭明的“一部屈辱史,一部抗争史,一部探索史”作为教学骨架,将历史研究成果与历史教学任务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既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思考空间,也使历史教学避免了因导入历史研究成果而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现象。

1.设问

中国古代史是如何划分发展时期的?基本线索如何?(与本课学习直接相关;认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具有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特征的意识与能力)你认为中国古代对整个世界有哪些重要贡献?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贡献?(铺垫好进一步学习的伏笔;明确社会性质;鼓励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让学生注意中国社会的巨变;同学们之间存在的知识、观念等方面的反差(注:笔者所在的北京第二中学是一所北京市重点中学、示范高中,学生的总体水平较高,适宜此类学习拓展))

2.近代世界与近代中国(注:以下仅注明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点)

第一,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元素,但言及古代、近代、现代,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其中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近代”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空前巨大的:自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人们眼中的世界“变大了”,为什么(学生的问题:世界上还有美洲大陆的存在!世界怎样“变大了”?“商业革命”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性,各大洲、各国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真正含义的“世界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不断发展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飞速发展构成了近代世界的典型特征)?认识的落脚点:近代资本主义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将被(或已经开始了)新的文明所颠覆,所谓的封建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磨合,便构成了近代世界的主要内容。

第二,近代中国的落后与被侵略

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长期主宰东方文明的中国如何呢?曾经拥有漫长而完备的封建文明,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内部积聚有巨大的能量,加上封闭、自大的自我中心观念,使其对近代世界的发展反应迟钝,不仅不能主动引进近代文明,反而与之格格不入。在洋人“坚船利炮”下,丧失了强健自己的资本,中国落伍了。认识的落脚点:中国旧有的封建文明虽然落后,但根基深厚;西方资本主义历史虽然短暂,但生机勃勃;二者的冲突剧烈,这不仅是中国与英、法、美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也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总是说列强的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也应该了解为什么“挨打”的原因。

3.近代中国与今日中国

第一,近代中国因“落后”付出的巨大代价

近代中国的“落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在中国近代的110年中,平均每年负担10个不平等条约;国土丧失了3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8个半广东省的面积;赔款不少于1000亿两白银;精神、文化损失(如圆明园)无法估计!作为无价之宝的人的生命牺牲,其损害更是无法估算(学生的问题:仅日本侵华便杀害了1200余万中国民众,可计算的财产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如果按战后日本政府的最多偿还额,要还到1995年!日本何以是今日的日本?许多问题值得深思)!有学者依据有历史记录的财产损失,按1990年8月的外汇牌价折算,列强在近代中国共搜刮了约97,731亿多美元财产,按当时11亿人口计算,每人可分回8800多美元。由此可见,列强的掠夺无疑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弱的重要历史根源之一。

第二,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孕育了今日中国

近代中国人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抗争,没有停止过对救国之路的探索:农民运动以自己的方式反封建压迫、反外国侵略,但农民阶级的思想不可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甚至是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反动,自然不可能有革命的成功;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实践,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统治为出发点的抗争,谈不上是从根本上救中国;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因强大的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还没有能够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从这个角度看,是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孕育了今日中国。

4.今日中国与今日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1840年列强入侵也是中国了解和走向世界的一次机会,更是无情的鞭策,但清王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清醒;同样情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获得了成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走了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弯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使我们在刚刚改革开放时因为彼此的巨大差距而惊诧。面临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该干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赶上潮流不再落伍?如何才能繁荣富强?我想这才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功用之一。

三、几点认识

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得出认识远比单纯记忆历史知识重要得多。

第一,客观看待中华民族的性格。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她的伟大之处,中华民族如此,法兰西、美利坚、俄罗斯民族等等也如此,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都具备勤奋进取的共性。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不足”,我们如果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劣。近代历史对于中国人似乎是个沉重的包袱,因为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可以骄傲,东亚、中亚乃至西亚几乎都受到她的影响。但是这种骄傲的心理演变成了自大、故步自封后,很容易又演变为绝望与自卑(1840年以后的情景就是这样)。处于顺境便自尊自大飘飘欲仙,置身逆境又认为事事不如人,甚至不自觉地流露出十足的奴性,这种多变扭曲的心态在近代中国人中并非少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还有遗毒,这当然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应当反省和根除的。虽然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有多面性,但每一个民族的性格中也都有积极的主流意识,这种积极的主流意识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也应当充分体现。

第二,客观看待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人,虽然很难接受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天真地认为它们不应该有。要去认识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样我们才能冷静地反思、反省这段历史,真正使它成为“前车之鉴”。同时一定要认识到,不平等条约为代表的屈辱史并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全部内容,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它,它是中国新旧更替、除旧布新的重要转折。在近代中国,有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抗争,有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之路的探索,有新生力量(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发展,等等。如果我们只强调屈辱、失败,不仅是对祖先的不公、对事实的歪曲,而且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否定。

第三,客观看待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你是怎么评价李鸿章呢(事实证明,学生的观点不仅可以做到客观,甚至有些学生的评价远比我们成年人聪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依据哪些原则呢(这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的)?既要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同时要全面分析,看他的主流。比较而言,我们似乎更习惯于原谅古代的古人,而苛求于近代的古人。对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我们能够突出他统一中国的伟绩;即使是隋炀帝,也要肯定他开运河的客观积极作用。而对曾国藩、李鸿章,对办洋务使中国有了近代企业、筹划海防使中国有了近代海军这等大事,我们的评价依然显得吝啬。作为腐朽的清政府的重要官员、作为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的“恶名”实难免除,但他真正的失败在于他是腐朽政府中的腐败一员,还是作为维护腐朽制度的操持大印者?他的悲剧是仅仅属于他自己,还是整个近代中国不可逃脱之命运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源,难道不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输给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单纯地归罪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在思想意识上,我们则让更多的人认可了落后有理的谬论。

第四,正确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这个落后不单是指经济、军事力量,还包括政治体制的腐败衰落以及整个民族时代观念的陈旧。这一认识在今天仍然重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是落后民族在军事上打败先进民族,最后的结果又无一例外地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先进生产力所同化。中国近代同样是“落后挨打”,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所以,“落后就要挨打”并不具有古今中外通识的普遍意义。但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长期强调这一点,造成了事实上的教育观念简单化,把落后的账算在了几个典型的坏人物身上,把落后的账算在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上。如此深刻的历史教训,对我们应该有警醒的作用。

第五,强调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首先,尊重教科书内容,按时间阶段划分出重要的学习课题。然后,按专题整合相关内容:是列强与中国的反动势力勾结,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抗争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之路的探索史;是近代中国新生力量(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发展史。

标签:;  ;  ;  ;  ;  ;  ;  ;  

研究性学习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导论课程的编写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