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中“评价”元素的考察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启示论文,元素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新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已有十七年,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早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和人们的共识。201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这些理念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3],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教育的特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想很丰满,现实较残酷。老师们还是习惯于沿用传统的考试作为评价手段,也有不满足现状者,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但通常难以持久,或者影响力较小,缺乏能够普及推广的实践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是我们的近邻,在这个多种族融合、多文化交汇的移民国家里,有近三分之二的人以华语作为母语;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华语的地位提升迅速,因此,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华文教育,将华文视为第二母语,自上而下地对华文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因此,新加坡在学习评价上的理念和做法,或可为处于瓶颈中的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对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中“评价”板块的比较式考察 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华文课标”)于2011年颁布实施,其中关于学习评价的理念和我国相比,既有共性,亦有不同。 共性在于:一,都要求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尤其强调评价具有诊断、反馈等功能;二,都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都提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认为要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三,都强调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单项语言能力上,应重视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 不同之处在于:我国新课标在评价方式中还加入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这对概念,指出应注重“定性评价”,同时,强调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华文课标则并未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这些概念上绕太多圈子,只在说到形成性评价时,提及可采用观察、提问、反馈、学生自评、同侪互评和学习档案等方式。而根据华文在新加坡的实际使用情况,华文课标中还提到要照顾不同认知层级,以及要使用现实生活中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语言问题。 在华文课标“评价建议”一节开篇首段中,有这样两句话:“评价是教与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表现的证据。”“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益,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改善教学。”[4]细细读来,颇耐人寻味。华文课标中的评价,始终是作为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评价不意味着教与学的结束,而是由此有了改善教学的依据,有了提高教与学效益的可能。关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者的关系,华文课标认为“形成性评价”应是日常评价中的主要手段,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能够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两种方式的评价最终都是为了改善教学、促进学习。 二、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中的“评价”元素及其特点 新加坡华文教材的编写者们严格依照华文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华文教材中加入了评价的元素,即在每个单元后设置学生自评量表,有一部分学习内容后还设置了同侪互评量表,借助这些方式,一定程度上落实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具体来看,华文教材按照语言能力等级分华文(基础)、华文(B)、华文(普通学术)、华文(快捷)和华文(高级)五种,各个层次的教材都在单元前分读、写、听、说四个方面明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在单元后设置自评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在纵列复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在横列设三到四级量值,由学生用打“√”的简单方式,自行判断各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高阶版的教材还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打“√”的原因[详见表1示例,选自华文(快捷)一上第三单元第78页]。 1.利用表1,想一想自己学得怎么样。在你认为适当的空格内打√。 2.说一说你这样打√的原因。 综合考察这五套华文教材,可以得出其评价系统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目标明确,自评呼应目标 自评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目标的明确设定。我们可以发现,华文教材中所呈现的学习目标,均属于语言方面的技能。出于第二母语的特殊地位和要求,华文课程总目标首先是加强语言交际能力,其次才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提高通用能力。由此,华文课程“按照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将中学阶段的语言能力等级分为三至七级。不同课程必须达到各自的语言能力等级,每个等级都包含一定数量的目标与学习点,使华文课程本着难易有序、螺旋上升的原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5]。因此,华文教材能够以序列性的知识为体例,“建构循序渐进、完整连贯的语文教学学习内容和能力训练”[6]。一旦学习目标是清晰、可量化的,相匹配的评价量表便应运而生了。如表1所示,华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不相同,自评量表只需对学习目标加以回顾式的总结,学生便可以对照自评量表,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成效加以评价和反省。 (二)立足学生学情,自评由浅入深 自评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易于接受。在新加坡,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编写五套教材,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合的课程。在这五套教材中,同是自评,具体使用什么,让学生评到怎样的程度,编写者们做了灵活的处理。新加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评价”要素的调查与启示_教学评价论文
新加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评价”要素的调查与启示_教学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