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创新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家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管理创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观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组织的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观念创新是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
管理观念创新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它对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环节起着指导作用。要使教育管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管理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是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物,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和提供为基础,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托于知识的积累、传递、应用与创新。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管理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将人的因素放在管理的首位。
二是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观念的转变。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封闭守旧型管理,它不但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妨碍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一社会功能的顺利实现。面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教育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观念,特别是要树立开放的管理理念,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焕发管理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锐气,才能使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是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观念的转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必须主动地抓住各个时机,深入社会进行广泛、科学的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真正体现“权变”的科学管理原则。
四是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服务管理”的内涵相当丰富,它首先体现为我国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各样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教育产品”;其次,教育事业必须为地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再次,教育管理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管理者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组织创新是教育管理创新的基础
管理组织是管理活动的载体。与其他管理组织相似,教育管理组织也存在着职权和职责划分、管理幅度选择、管理部门设计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发挥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教育管理组织创新的目的是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机构、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其重点是:重新界定教育管理系统内部各种机构的职责与权限,以平面式、网络型组织模式取代金字塔式、等级型组织模式,从而为实现从垂直管理向水平管理的转变创造条件。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教育管理组织创新的一个方向。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美国微软公司得益于创建学习型企业而迅速闻名于世;新加坡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政府的主张。伴随知识经济风暴的兴起,全球已形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浪潮。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进到教育领域,对探索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组织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传统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最突出的特点是激发人们不断学习、自我超越、崇尚创新。具体说来,学习型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二是把协调和服务作为组织的中心工作;三是组织成员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由此形成学习、创新、共享、互动的组织氛围;四是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机制和动力;五是力求“整体效应”,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各团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共同努力。
现行教育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它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从而造成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容易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的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等级式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采用扁平型、“学习型”组织结构,管理层次会大为减少,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信息传递会更加快捷,这样能大大提高教育对社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同时,由于给基层管理人员以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组织活力和保证管理部门之间的政令畅通。
方法创新是教育管理创新的重点
管理方法直接联结着管理实践,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管理方法是一个由多种方法构成的方法体系,同时也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使管理工作落在实处的重要环节。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其实就是管理者要根据教育系统教育教学的特点,把现代网络技术、预测技术、决策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统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目标管理技术等先进管理技术成果引入教育领域,并加以调整、改革,以便人们推广创新教育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般说来,教育管理方法不外乎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社会心理方法等几个方面。管理方法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迁移”或“移植”,即直接利用其他领域的现成办法;二是“嫁接”或“杂交”,即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本系统的老办法进行综合,实现方法创新;三是“原创”或“首创”,即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直接产生新的管理方法。为了使管理方法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管理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对现行管理方法的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认真分析,并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方法。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把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领域,其关键是视学生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位置”。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微观教育管理领域,将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有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标管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强化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下放管理权力、降低管理重心,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使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这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在教育管理中还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的方法。项目管理主要是运用系统理论和通过项目负责人的努力,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特定项目的特定目标。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员(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组织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明了。把项目管理方法引进教育领域,是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制度创新是教育管理创新的关键
教育管理创新虽然面临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但殊途同归,其关键路径在于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指的是管理者根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推陈出新,对过去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二是根据新情况和新需要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的内容相当丰富。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教育管理可分宏观教育管理和微观教育管理两大领域,教育管理的制度创新相应地也可分为宏观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和微观教育管理制度创新这两大类别。宏观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指的是教育行政制度创新,它主要涉及宏观决策制度创新、宏观办学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而微观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指的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它主要涉及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后勤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制度创新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第一,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计和运作模式。从投资办学、管理权益,到学校内部管理甚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都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行“一元化”的纵向垂直型管理,这既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不利于激发教育系统自身的活力,因而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本身的健康发展。第二,制度创新优于方法创新,方法创新取决于制度创新。这不仅仅是因为方法创新有赖于体制创新,而且制度创新本身就能直接体现“依法治教”的管理原则。制度创新既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又是教育管理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构建我国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育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要综合考虑教育事业的特点,对包括教育行政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招生分配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后勤服务制度在内的整个管理制度系统都要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二是要完善管理行为的监督制约制度。一方面,教育管理创新的日益深化对建立一个体系完备、监管有力的监督制约制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完善监督制约制度本身就是教育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范畴。三是要完善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挖掘教育潜能和增强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制度创新将各种管理要素充分组织、协调、调动起来,以最低的管理成本求得最大的管理成效和最强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使教育管理活动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