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改进
耿雅妮,戴恩华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宝鸡)
摘要: 基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对宝鸡文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改进的思路与措施进行分析,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课程体系等方面与国标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对比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对相关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改革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环境工程;可持续性改进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工科[1,2]和本科专业认证[3-5]的开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6,7]的教学质量可持续改进理念越来越引起了高校教育者的重视。可持续改进理念强调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8],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监督、保障、课程体系(含通识、专业和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等都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可以持续跟踪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并能够通过不断改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通过和宝鸡文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17 本科培养方案对比,找到存在的差距,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可为本院及相关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与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获得行业协会独家授权,关注需求量大。“体育舞蹈圈”的核心内容是该公众号运营模式的最大亮点。“体育舞蹈圈”借助联合会的科研成果进行自我公众号的宣传,这种捆绑式合作既可加速行业协会对体育舞蹈运动的推广与传播速度,又可使“体育舞蹈圈”借助平台体育舞蹈爱好者对专业知识的学知需求获得大量粉丝关注度。
二 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持续性改进
国标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对比见表1,国标和我院环境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针对两者差异,宝文理需要改进:(1)调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者之间的平衡,合理优化课程体系;(2)根据国标环境工程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立合适的工科培养方向,在培养目标达到的同时,也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在培养规格上,根据国标的要求,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2)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改进:(1)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加大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中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2)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引领,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与科研实验,发表科研论文,从而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采用微生物分离法分解大豆油脂的底物浓度会对大豆油本身产生一定影响。在浓度为10%的发酵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10%的天然大豆粉,配合浓度为10%的发酵培养基,将pH值调整到5,在120℃的水中灭菌30min,然后接种10%的菌种,在38℃的恒温摇床中培养菌种19h。最后采用发酵过程游离大豆油的含量来提高提油量,并将其作为大豆油脂底物浓度实验的重要评价指标[7]。
三 师资队伍培养的持续性改进
师资队伍培养对比见表2,针对国标要求,本院环境工程专业还存在以下不足:(1)40 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不足;(2)青年教师中专任教师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不足6 个月。可采取的可持续性改进措施为:(1)通过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式引进青年教师,今后新进年轻教师都需具有博士以上学位。通过鼓励、支持40 岁以下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到校外读博,提高本专业年轻教师学历;(2)增加年轻教师实践环节,提高年轻教师实践能力,鼓励年轻教师到设计院、规划院、环保单位进行学习进修,增加其在工程上的实际经验。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甲醇(A)-水(B)。使用前超声脱气,0.22 μm微孔滤膜滤过;梯度洗脱程序:0~3 min,20% A;3~7 min,20%~100% A;7~9 min,100% A;柱温为30 ℃,体积流量0.4 mL/min,进样量5 μL,检测波长254 nm。
四 教学条件持续性改进
课程体系与国标对比见表5,通识课与国标对比表明,宝文理环境工程专业与国标开设通识课知识体系基本一致。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通识教育任选课中已经开设,学生可以选修。专业课与国标比较,宝文理环境工程专业基本开设了国标要求的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符合国标要求。需要可持续改进的方面有:(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好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学分学时比例结构;(2)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涵盖国标要求的核心知识单元;(3)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核心专业课学分和课时。实践课与国标比较,实践课程开设和学分设置与国标比较一致,实践学分占比大于总学分20% 以上,开始课程设计课程5 个(国标要求2 个以上),开设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工程实践综合实习5 个,实践课程体系符合国标要求。
表1 国标与本院环工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对比
表2 师资队伍培养对比
表3 办学条件对比
五 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持续性改进
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对比见表4,与国标相比较,学校已经建立了本科教学管理中心,对全校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控。定期学生、督导和学院领导对代课教师进行评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职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但是在学院一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还比较薄弱,应采取以下措施改进:(1)加强学院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求以及实践环节教学要求,制定学院各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建立学生、院级督导、校内外专家、学院领导评价机制,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反馈;(4)加强毕业学生动向管理工作,强调学生管理部门和教研室、班主任了解毕业生毕业去向、就业质量、就职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跟踪反馈机制。
六 课程体系的持续性改进
教学条件对比见表3,与国标对照,宝文理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条件、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图书设备和实习基地能够满足本科的教学要求。但是还有以下几点需改进提高:(1)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绘图、软件模拟实验教室,提高环境工程实践实验条件;(2)通过学校授牌方式,建立稳定的校级实习基地,并聘任实习基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当实习实践指导教师;(3)针对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不足,积极购买相关仪器设备、增加专业实验室、建立野外实习实训基地;(4)在校、院级图书馆中,加大购买环境工程设计手册、仿真模拟软件等实验实习、实践工程类书籍和软件。
针对国标要求,采取持续性改进措施有:(1)继续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调整实验课程结构;(2)调整和增加开设专业课程实验,使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5 学分;(3)实践环节加大校外专家参加,在毕业设计和实习过程中聘用校外专家指导。
七 结束语
经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照,宝鸡文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表现为:(1)国标不仅要求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的高级应用人才,还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而我院环境工程目标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工作实践,这与国标培养具有环境理念和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还有差距;(2)在培养规格上,国标要求培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高水准人才,我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与此培养规格还有差距;(3)国标中对师资队伍要求,要求40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中专任教师应该具有6 个月以上实践(工程)经历,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年轻教师学历结构和实践经历还比较欠缺,有待提高;(4)国标教学条件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基本满足,但是也存在着实验仪器陈旧不足、实验教室不够、没有环境工程专业制图室和软件模拟室等问题;(5)在课程体系中,国标要求的通识课程我院环境工程均已开设,专业课开设符合国标要求,但也存在着体系结构问题及学分和课时与国标不一致问题,实践课程符合国标要去开设的实验、实习和实践课程,占总学分20% 以上,但国标要求实验课程要达到5 个学分,但我院环境工程实验仅单独开设了环境分析和环境监测实验,总计学分1 学分,其余实验学分算在理论课程总学分中,未单独开设实验课程。
表4 教学质量监督、保障对比
表5 课程体系对比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持续性改进措施:(1)在学校层级进行专业教学质量规范的顶层设计,学院按照学院顶层设计和国标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本科培养计划及相关教学质量管理文件;(2)加强本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通过课题体系调整、开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开展大创团队建设、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加大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调整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对40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鼓励其提高学历和参与实践工程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到有关设计部门和工程实践部门学习和锻炼;(4)针对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质量保障,建立基于学生、督导、校外专家、学院领导多层次的评估监督体制,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率、就职满意度、就业单位满意度等的追踪监督,并定期进行报告分析和反馈;(5)按国标调整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结构,满足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三者的平衡,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学分和学时,加强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和学时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驱动下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2.
[2]江学顶,许伟城,陈忻,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广东化工,2019,46(9):254-255.
[3]刘瑾.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8,(15):126-128.
[4]李宝,焦伟,王昌稳.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探讨—以临沂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17-118.
[5]杨统一,刘延鹏,陈芳艳,等.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环境工程培养方案的特色化构建—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0):84-91.
[6]侯红玲,张军峰,任志贵,等.基于OBE 理念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高教学刊,2018,(24):167-169.
[7]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8]王思思,王建龙,李海燕,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67-68.
本文引用格式: 耿雅妮,等.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改进[J].教育现代化,2019,6(87):184-186,192.
基金项目: 宝鸡市科技厅项目(2017JH2-25);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YJSCX18YB06);陕西省地理学重点学科资助。
作者简介: 耿雅妮,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和给排水专业教学和研究。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69
标签:教学质量论文; 国家标准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可持续性改进论文;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