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技术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社会效应,是当代生态哲学思潮争论的热点问题,并形成了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失误在于,它们抽象地谈论技术和生态之间的关系,看不到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何种作用,关键取决于技术所承载的价值观的性质以及技术运用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基于以上认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围绕技术与价值观、技术与制度的关系这两个维度展开了技术批判,揭示了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目的旨在系统清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及其特质。
一、技术非理性运用的价值观基础: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性分析
在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中,西方生态中心论者是科学悲观主义的主要代表。在他们看来,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观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只承认人类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只具有相对于人的工具价值。在这一价值观的支配下,人们产生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控制自然”的观念,从而导致了当代生态危机。对于上述观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抽象的“控制自然”的观念以及以此为价值基础的科学技术本身都不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当“控制自然”的观念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体系之后,才导致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生态危机。因此,批判地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演变历程,揭示它是如何成为资产阶级现代性价值体系内在组成部分,就成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着力探讨的问题。
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最为系统和全面。在他看来,“控制自然”观念最初根源于基督教教义。基督教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世的故事宣布了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以及人类具有对地球生命所具有的派生统治权。人类之所以对其他地球生命具有派生的统治权是因为人类地球上唯一具有精神属性的存在物,人胜过所有的动物不是靠力量优势而是因为其理性和知识。这一观念导致了“人立于自然之外并且公平地行使一种对自然界统治权的思想就成了统治西方文明伦理意识的学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对于控制自然的思想来说,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根源了”①。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发展了基督教的上述观点,并最终由培根从根本上奠定了现代“控制自然”观念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不仅高扬人的力量,把人的力量等同于神的力量,而且出现了“一种不断增长的对自然‘奥秘’和‘效用’的迷恋和一种要识破它们以获得力量和财富的渴望。这种情形日益增长以至在17世纪有些作家已经描绘出了按他们的看法所形成的一种拜物教式的追求”②。培根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于“他比以往任何人都清楚地阐述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并且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它的突出地位”③。他还区分了科学和宗教的不同职能。在他看来,科学和宗教是恢复人类被逐出伊甸园所失去的道德清白和统治权的两种形式,人类恢复道德清白依靠的是宗教,恢复对万物的统治权依靠的是科学,这实际上划定了科学和宗教的不同领域,将自然知识和道德知识区分开来,从而将脱离操作效果的自然哲学看做是无用的,价值问题由此成为科学领域之外的课题,这不仅把控制自然的观念彻底世俗化了,同时也意味着只有通过技术进步人类才能成功地控制自然,进而把科学知识和技术看做是人们用以强迫自然服从人类需要的工具。与上述现代“控制自然”的观念相适应,人们开始从关注自然的神奇转向了关注发现控制自然的工具,以便获得自然隐藏的财富。可以说,如何通过改变思想方法,发现和形成能够控制自然的工具和仪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控制自然又必须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由此导致了“控制自然”的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人类社会就是通过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体系,不断改造自然界,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由于人们把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视同为人类能力的增强,导致人们从实用的角度看待自然,用操作主义和工具主义来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并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看做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正确性证明,最终使控制自然和社会进步等同起来的观念成为现代性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莱斯认为,“控制自然”观念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在封建社会,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统治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都被认为是符合自然秩序的,而这种自然秩序被认为是善的、永恒的和不可改变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如将个人权利和市场经济看做是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但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社会自然主义的社会基础,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它鼓吹人的天生自然平等,反对封建主义建立在自然秩序基础上的出生、门第不平等的信条,从而把社会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并形成了资产阶级的进步观念;第二,它使“自然”不断世俗化, 自然仅仅被归结为有规律运动的物质体系。与之相对应,资产阶级赋予自然以新的伦理基础,即自然仅仅只是满足人性需要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资产阶级进一步把“控制自然”的观念意识形态化,鼓吹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但是问题在于:资产阶级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和它的实践之间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财富不仅没有给人们自由和幸福,相反,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体现为生态危机的自然的异化以及社会对人的控制的日益增强,技术也沦为特殊利益集团控制他人的工具。
二、技术非理性运用的制度基础:技术运用的制度维度分析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社会效应的批判④,并侧重于从制度维度分析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当代生态危机产生之间的内在关联。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断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运用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这是因为: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原则决定了技术不可能按照生态原则进行运用。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以获取利润。这就意味着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自然或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但是“自然”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归宿。资产阶级曾经把自然资源看做是上帝的馈赠,当前又主张把自然资源归于生产成本,认为通过给自然资源计价,即自然资源成本化,就可以解决市场经济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的失灵。但是他们这样做的本质不过是“掩盖为了实现商品交换而对自然极尽掠夺的现实。此外,将自然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即使已经真的这样做了——其主要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⑤。基于以上原因,“绝没有先验的理由可以保证生产技术将会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除非各个资本或产业相信那是有利可图的,或者生态运动和环境立法逼迫他们那样去做。”⑥
(2)技术的经济功能决定了技术不可能按照生态原则来运用以及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不可否认,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损耗。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具有无限扩展的发展趋势,技术只是资本获取利润和进行资本积累的手段,技术进步和技术革新不过是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进程,如前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被破坏和生态危机的产生。而消费技术的进步和消费产品的更新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既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社会政治意义。要搞清消费技术进步对于生态的影响,需要比较“消费需求之构成(一般家庭购物篮中所购之消费品)的经济原因和生态后果,同总体的消费支出及消费支出增长率之间的经济原因和生态后果”⑦。具体而言,从个体消费者需求构成和生态后果的关系看,消费者对非耐用品的消费需求构成往往是变动不定的,因而可以通过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而使用环保产品。但是,人们对于耐用品,如汽车、电冰箱的需求等则相对固定,这些耐用品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于恰恰是对这些耐用品的生产和消费主导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从社会总体消费支出和消费支出增长率及生态后果的关系看,利润率和资本的积累率越快,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的速率就越高,再加上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总是鼓励过度的异化消费,因此其必然结局是消费社会的形成和生态的破坏。
(3)从技术的社会政治功能看,资本主义的技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同时它又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技术是资本追求无限增长及利润的基础和手段,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是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特点就是强化对自然和人的控制。资本主义技术通过强化对自然的控制,得以实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快速扩张,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资本主义控制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控制人。因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快速扩张,意味着大规模技术的大量使用,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集中化,人们不得不屈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资本借助于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大量物质财富,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向度,导致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快速扩张必然与地球有限生态系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而社会所盛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又必然进一步强化这种矛盾冲突,其表现形式就是生态危机。
三、走向技术的合理化:人和社会关系的重建和自然的解放
如何才能通过技术批判实现自然的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解放,走向技术的合理化,这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目的所在。对于上述问题,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论述的重点有所侧重。具体而言,本·阿格尔、高兹、奥康纳和福斯特侧重于强调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选择和生态相适应的技术,来实现自然的解放和技术的合理化。莱斯侧重于强调在实现制度变革的前提下,通过重建技术的伦理基础,来实现自然的解放和技术的合理化。
1.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有关技术选择与解决生态危机之间关系的论述
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既不在于限制经济增长,也不在于否定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技术,以及我们如何实现这种选择。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一书中指出:“反对‘坏的技术’与追求‘好的(替代)技术’的斗争必须联合起来。同迫使资本内化其外在成本,或者,与在资本外化成本时对其加以惩罚(如罚款)这种斗争相比,反对‘坏的技术’的斗争要更为复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技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一种社会和政治问题。当今反对‘坏的技术’的斗争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发生在工作场所和社区之中,例如,‘知情权’和‘节约资源’运动;第二种是指现存机制之外发展替代技术的运动。前者努力阻止那些具有内在危险性的东西的出现;后者则限于在现存权力结构之外发现一些替代品,因而这实施起来要容易些,比如大资本对太阳能的采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好的技术’可能会威胁到工厂或办公室中的社会科层结构。因此,用好的技术来代替坏的技术意味着需要用社会互助关系来代替那些使社会退化、疲软、危险的劳动关系。再则,离开了这种替代技术运动,我们也就不会知道那些好的技术实际上是什么样的。”⑧可以看出,奥康纳既强调了反对导致生态危机的所谓“坏的技术”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应当把反对“坏的技术”和追求“好的技术”结合起来。但如何结合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事实上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避免“坏的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要对于技术运用的社会后果具备充分的“知情权”,并通过“节约资源”的运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二是发展替代技术,如太阳能等。但是发展替代技术必须改变现存的体制,建立新的劳动关系。奥康纳特别强调发展替代技术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技术替代运动,看到了替代技术运用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和“坏的技术”相比较,我们才真正知道到底什么是“好的技术”。
高兹侧重于从科技和社会政治的关联性的视角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因此,他对技术的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技术的批判,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批判。为了说明资本主义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高兹首先批判了“科技中性论”的观点。在他看来,“科技中性论”的失误在于它没有看到资本主义技术总是服从资本主义生产和意识形态的,其发展的逻辑就是把统治人和统治自然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对自然的资源滥用,资产阶级也正是通过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来掩盖技术对人和自然的统治,彰显科技进步的合理性。但是问题在于,在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支配下,技术进步不仅不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而且不过是加快了自然资源的耗费,并导致更加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进步,也不在于限制经济增长,而在于首先要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选择哪一种技术。基于以上认识,高兹主张用社会主义的“软技术”代替资本主义的“硬技术”,因为社会主义的“软技术”具有和高度集中、高度专制和高破坏性的资本主义“硬技术”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小规模、分散化、人性化的技术,具体而言,就是指那些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2.莱斯有关重建技术的伦理基础和实现自然的解放的重要性的论述
莱斯是通过论述“自然的解放”的内涵来说明应该如何重建技术伦理这一问题的。他指出,以前的思想家也论述过“自然的解放”问题,尽管其具体理论观点不同,但总的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自然和文明对立起来,所谓自然的解放,就是要把自然从文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持这种观点的当代代表当属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由于存在着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因此文明的进步和对人的控制与奴役的加强是同一历史过程,人不仅不得不屈从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而且人的内心世界也被社会所控制而丧失了自主意识。因此,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所谓自然的解放既要求解放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控制的自主意识,同时也要求把自然从服从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种观点是要求顺应自然而生活,其中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认为幸福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社会只有顺应自然而生活,才能实现人的愿望。莱斯强调,虽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展开过批判,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⑨莱斯认为,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应当与自然和谐生存而不是要控制自然。他由此强调,既不能把与自然和谐生存理解为建立在拒绝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对自然的原始主义崇拜,也不能把它理解为对现代技术的排斥,而只应理解为“消除浪费性的生产和对环境的破坏”⑩,从而起到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既然“自然的解放”只能理解为消除浪费性生产和对环境的破坏,对于“自然的解放”的实现,莱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第一,必须改变使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功能日益突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在莱斯看来,正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社会利益集团的存在,科学技术不仅沦为控制自然和资本追求利润的工具,而且也必然导致对人控制的加强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因此,莱斯强调,只有建立一个公民广泛地享有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展其批判能力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作为控制自然工具的科学技术不被少数人所占有,才能真正实现自然的解放。第二,必须重新将“控制自然”的观念置于新的人性和伦理基础上,才能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莱斯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宗教赋予了自然以精神属性,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但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理性或宗教都不能指导追求对自然的权利以及防止这种追求变成自我毁灭。……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未能逃脱以更有力的机构保持在非理性社会条件下的运动”(11)。莱斯强调,要避免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就必须重新解释“控制自然”的内涵,并赋予它新的人性和伦理基础。即“控制自然”不应理解为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和运用来控制自然,使之服务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追求,而应该把“控制自然”理解为伦理或道德的发展,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从而使控制自然的进步变成人性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也使人类真正享受控制自然进步的积极成果。“控制自然的观念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理解,即它的主旨在于伦理的或道德的发展,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革新。从这个角度来看,控制自然中的进步将同时是解放自然中的进步。……从控制到解放的翻转或转化关涉到对人性的逐步自我理解和自我训导。”(12)
可以看出,莱斯所谓的重建技术伦理实际上就是要求把技术从过去使自然服从人的非理性需要转换到控制人的非理性的需要和欲望,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道德进步和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非理性需要和欲望基础上的技术,只能使人类走上疯狂追求物质财富和破坏自然的道路。只有把“控制自然”理解为对人的非理性需要和欲望的合理控制,人和自然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基本特点与理论问题
从总体上看,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既注重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论述“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又紧密联系技术同社会政治结构的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技术运用过程中的社会后果,使其技术批判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技术和生态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技术进步的合理性不能等同于社会进步的合理性,技术既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也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工具,限制经济增长或者技术进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第二,技术运用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政治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下,技术必然沦为“控制自然”和“控制人”的工具,技术运用必然造成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第三,实现技术合理化的前提是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社会之间的异化关系,重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伦理的重建和“小规模技术”的选择,技术合理性才会真正导致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突出了“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价值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关系”三个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解决这三个重大理论问题,无论是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还是对于我们避免陷入反科技的浪漫主义和科技帝国主义的迷茫中,化解当前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合理性问题”探讨的理论特质
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的探讨应该说较早开始于卢梭。(13)卢梭观察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进而反对近代启蒙理性把科技进步等同于社会进步的理性主义社会进步观。在他看来,以科学为基础的启蒙文明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相反,“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永远会隐藏在礼仪那种虚伪一致的面目下边,隐藏在被我们夸耀为我们时代文明的依据的那种文雅的背后。”(14)而现代思想家如尼采、齐美尔、斯宾格勒、海德格尔等从各自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由于他们大都是立足于抽象的哲学形而上学和文化哲学的立场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未能揭示科学技术异化的真实根源,甚至把科学技术本身当做当代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最终陷入了浪漫的反科学主义的乌托邦错误中。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的追问开始于卢卡奇,他把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物化现象归结为技术理性的运用和盛行。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卢卡奇的上述思想,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从哲学形而上学的高度揭示了技术理性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并分析了技术理性在当代西方社会所起的政治统治功能。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效应来源于启蒙运动时期所宣扬的“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内在缺陷,这体现在启蒙理性把理性和知识归结为技术,进而把一切不合乎计算和实用规则的东西排除在知识之外,强调技术既是控制自然,也是控制人的工具。启蒙运动所确立的这种以“控制自然”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虽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却带来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但是应该指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立足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这一视角来探讨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但他们却是立足于“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这一视角来探讨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的。他们反对把科学技术运用的消极后果归结为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并始终坚持把伦理价值批判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表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中展开技术批判的,和西方其他生态思潮具有本质的区别。
2.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价值的关系及其效应”问题的探讨的理论特质
对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无所谓价值属性的,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思想家和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家。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具有价值属性的,强调科学技术以及以“控制自然”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生态中心论者。
西方实证主义哲学也主张科学技术价值中立论,但是为什么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却对他们也展开了批判呢?这就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证主义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借口保证知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而坚持“经验证实原则”和“价值中立”论,拒斥哲学形而上学。对此,霍克海默尔指出:“实证主义敌视一切带有幻想味道的东西。在这里,只有经验——科学已经承认的严格意义上的纯粹经验,才能叫做知识。认识既不是信念也不是希望。”(15)由于实证主义哲学拒绝哲学形而上学存在的必要,割裂了科学和价值的内在联系,从而社会发展的逻辑被归结为技术进步的逻辑,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拜物教得以盛行。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所以批判实证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政治统治工具的观点;另一方面在于实证主义哲学虽然标榜“价值中立”,但是实证主义哲学以及由此唯科学主义思潮事实上预设了前提,即否定人类对极终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并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自然被看做是服务于人类需要的工具和客体。也就是说,实证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服务于资本控制人和控制自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证主义哲学是内涵价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批判实证主义哲学所谓的“价值中立”论的。
3.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重建科技伦理问题探讨的理论特质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指出,启蒙理性割裂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关联,所形成的价值观和技术观也必然使人性物化,以这种人性为基础的技术只能使自然沦为满足人的非理性需要的对象,技术也必然异化为控制自然,进而控制人的工具。不仅人们支配技术运用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得追求无限增长成为人们的目的,并随之产生了与资本相适应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物欲至上、自私自利和效率优先。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都被看做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被斩断了,整个世界被看做是由单个的个体机械地构成的,每个个体只关注和追求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但事实上,不仅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因此只关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忽视其他个体的需要和利益,其必然结局是作为有机整体的地球的毁灭。基于以上认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了应当重建科技的伦理基础,以克服技术的异化,也就是如何处理好“科技和人性的关系”的问题。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在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权力关系的基础上,应当把“控制自然”理解为“对人的非理性的需要和欲望的控制”,并以此作为技术的伦理基础,来克服技术的异化。重建科技伦理的关键实际上在于重建科技的哲学基础,即克服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裂状态,运用哲学价值理性的批判功能来克服近代以来将物质生活和感官享乐作为人的最高价值的价值观,恢复人的尊严,从而也恢复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自然的尊严。
注释:
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②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③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④参见王雨辰:《技术祛魅与人的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伦理价值观》,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⑤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⑥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6页。
⑦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8页。
⑧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2-33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⑩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11)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5页。
(12)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13)参见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
(14)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页。
(15)霍克海默尔:《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34页。
标签:生态危机论文; 实证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生态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