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干预_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纪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干预_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纪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纪律论文,学业论文,课堂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术研究动态

       中文文献资料检索结果显示,课堂纪律是我国教育学者较为关注的内容。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校纪律”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共检索相关论文215篇;以“课堂纪律”作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共检索相关论文1,653篇;以“纪律氛围”作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没有发现相关论文。检索到的中文论文显示,我国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课堂纪律的性质、价值、理念、功能等,认为学生的纪律观念是可以通过(品德)教育来确立的。对于课堂纪律的建设和维护,我国学者着重探讨了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于通过形成纪律氛围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缺乏必要的研究。

       英文文献检索的结果显示,各国学者对于课堂纪律研究的角度不同。绝大部分关于课堂纪律的研究关注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上海市,我国港、澳、台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大,强调规则和秩序在确保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1]部分研究关注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国家和地区(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侧重于课堂纪律在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和教师职业满足感中的作用。[2][3][4]此外,还有少数研究关注于其他地理和文化维度的国家和地区(如比利时、巴西、芬兰、以色列和荷兰)。尽管课堂纪律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性,但是针对我国大陆地区的专门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较少。

       在研究的技术方法方面,绝大部分的中文研究成果建立在对教学和管理案例的调查、总结和分析基础之上。对于课堂纪律在学生成长(诸如学业成绩、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幸福感)和教师发展(诸如职业满意度、安全感)的影响程度,缺乏实证研究。事实上,在上海地区参加PISA2009的调查研究之前,我国教育界一直缺乏系统分析课堂纪律的大型学生和学校评价数据。与中文研究成果不同,绝大部分关于中国大陆地区的英文研究成果建立在抽样调查(例如PISA)和统计分析基础上,侧重于课堂纪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部分研究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课堂纪律维护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课堂纪律对各国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课堂纪律及其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的学生对于课堂纪律的认知和体验具有文化差异性。对于课堂纪律的界定,决定了究竟哪些学生行为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干预。在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中,课堂纪律氛围指标的建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是否认真倾听老师讲课。(2)课堂上是否充满噪声和骚动。(3)教师是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让学生平静下来。(4)学生是否认真学习。(5)学生在上课后是否可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概言之,和谐有序、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秩序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广泛接受。

       PISA2009的数据显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评价要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视课堂纪律的传统。受儒家文化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管理者会强调集体成绩、社会融合、行为守则和制度在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性;[5][6]而教师则更加倾向于树立自己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以确保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节奏。[7]与此同时,东亚国家和地区所广泛存在的较大的班级规模和集体授课模式,需要教师通过简单一致的形式来规范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起到约束违纪行为的目的。

       总体上说,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国家的课堂纪律氛围大多处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在这些国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会强调个体成绩、独立意识、自我约束在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性。[3][8]而相对较小的班级规模和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教学,允许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如有需要,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手段,来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8][9]

       与上述两类国家和地区相比,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希腊、芬兰、捷克等欧洲大陆国家的课堂纪律氛围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7]

       三、课堂纪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了其内在动机的重要性,那么课堂纪律则反映了外在影响的力量。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学校的课堂纪律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较大。[7]通常情况下,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10][11]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12]课堂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13][14]与此同时,学生对课堂纪律氛围的评价会影响他们对教师的信心和尊重程度,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15]

       在上海,同一所学校的每个学生对于课堂纪律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学校之间在课堂纪律方面的差异性非常显著。[1]也就是说,学生之所以对课堂纪律做出一定评价,是因为他/她所处的学校具有某种纪律氛围。与此同时,学校纪律氛围对学校间阅读成绩的差异影响很大,可以解释39%的校际阅读成绩差异。[7]然而,学生对于学校纪律氛围的评价,仅仅可以解释0.3%的(校内)个体成绩差异。[16]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纪律氛围对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对(校内)学生个体间阅读成绩的差异性影响不大。事实上,良好的学校纪律氛围对于确保上海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芬兰相比,上海学生之所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良好的学校纪律氛围。这一因素解释了0.2个标准差的上海成绩优势。[17]

       当然,学生个体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独特感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她的学习和生活。PISA2009上海调查的数据显示,即便是忽略学校间在纪律氛围方面的整体差异,同一所学校中对于课堂纪律氛围评价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具有良好的阅读素养。[16]学生个体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独特感受,与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年级和所选教育项目(普通/职业/艺术)等身份特征有关。此外,学生个体对于课堂纪律氛围的独特感受,还与他/她和教师的关系、对待学校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师的学习激励等感情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将这些维度放在一起进行考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课堂纪律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在上海、新加坡和韩国,课堂纪律氛围和学生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1]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课堂纪律氛围较好的学校之所以具有良好的阅读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学校拥有较多出身于良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阅读表现,而他们的聚集又有助于形成爱学乐学的氛围,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阅读成绩。与之相似,在新加坡、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学校纪律氛围和学生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生性别和学校的学生性别结构的影响较大。[1]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课堂纪律氛围较好的学校之所以具有良好的阅读表现,得益于这些学校的女生比例较高。

       四、课堂违纪行为及其干预

       根据学生违纪行为的传播学特征,可以区分为外向型违纪行为和内向型违纪行为两大类。[18]外向型违纪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4]内向型违纪行为包括注意涣散行为、人际交往退缩行为、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旷课逃学等抗拒行为等等。[4]相对而言,男生的课堂违纪行为多为外向型,而女生的违纪行为则多为内向型。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学生行为的外部表现来决定是否进行干预,对内向型违纪行为也应该认真识别并及时矫正。

       课堂违纪行为产生的诱因,可以概括为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19][20]其中,大量的课堂违纪问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和人际关系挫折、寻求注意、性别认同危机、人格和生理缺陷等。教师方面的诱因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不当、管理方法不当、缺乏威信等。环境方面的诱因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人际和物质)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对教师来说,对课堂违纪行为进行诱因分析是有效干预的基本前提。

       在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时,美国教师通常会采用隔离手段,将严重违纪的学生请到校长室、关禁闭,甚至驱逐出校;[3][21]而中国教师则倾向于采用行为暗示、积极引导、口头批评、惩罚等直接干预手段。研究显示,学生对于不同干预手段的接受程度不同。与惩罚和口头批评相比,暗示和引导学生参与是中国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行为干预手段。[22]总体上说,中国学生对于教师干预手段的认可程度,要远远高于澳大利亚和以色列学生。当教师矫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大多数澳大利亚和以色列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而大多数中国学生则不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22]

       概括地说,我国学者认为课堂纪律维护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课堂纪律应该服务于儿童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控制,具有德育功能,反对工具性质的纪律观——将课堂纪律看作是服务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23][24][25][26](2)课堂纪律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27]教师应该通过好的课程和教学设计来改善课堂纪律。[28][29](3)课堂纪律维护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27]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干预应该从以显性控制为主转向以隐性控制为主。[27](4)课堂纪律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与交流。[27](5)学校应该倡导严格但富有弹性的纪律氛围。[25]学生的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教师是否进行干预,以及用什么方式进行干预往往是对违纪行为类型、学生特点和特定的时间地点等综合判断的结果。[30](6)强调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或“纪律处分”,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31]但是,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杜绝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同时避免使用电子眼、摄像头等课堂监控手段。[27][32][33][34]

       五、反思与展望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和谐有序的课堂纪律。考虑到严格的课堂纪律可能会影响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许多中国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主张建立更为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尽管我们无法直接反驳这些改革倡导者的主张,但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氛围的确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自课堂内的噪音和干扰,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对待学习的态度。而纪律氛围的形成,则有助于全体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基于此,在考虑给予学生更多课堂活动的自由空间之前,深入细致地调查和分析宽松的课堂纪律氛围的优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在教师对学 生的行为期望(诸如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等)与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诸如制止课堂混乱、保持课堂秩序、耐心指导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形成的,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25]通常情况下,当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并能够让学生清晰感受到这种重视的时候,学生的纪律有所好转。[14]然而,当教师对于学生期望过高并且与他们的学习互动较多时,学生会认为教师对他们不信任,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7]这一点对于具有某些特征的儿童,例如男生或者少数族群儿童,表现尤为明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建立和维持课堂纪律的方式方法,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教师针对学生违纪行为采取的过激反应,会导致学生对于学校社交活动缺乏责任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对教师持有敌对情绪等负面现象。[22][35]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课堂纪律研究大多以教师作为被试,缺乏对学生视角的重视。就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而言,绝大部分学者从教师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旨在阐释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手段和策略;极少有学者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分析课堂纪律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毋庸置疑,各种管理措施是否具有成效,最终取决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25]因此,着眼于学生视野中的课堂纪律,特别是学生对于师生课堂互动的认识和体验,可能是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学校层面的纪律氛围建设。在大多数情况下,具体的教师和课堂无法回避来自学校整体氛围的影响。在具有良好纪律规范和学习风气的学校,每个班级中的行为问题都比较少,每个教师对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每个学生也都会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7]这就是氛围的力量。因此,学校管理者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每一个行为不当的学生,不如积极主动地营造和维护和谐有序的学校纪律氛围。[21]当然,如何建立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纪律氛围,仍然有待于系统的后续研究作为支撑。

标签:;  ;  

课堂纪律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干预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