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中国十件经济大事(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刘洁[2](2021)在《皇权与世风:明代嘉靖官窑瓷器》文中提出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极为繁盛,它承担着明廷的主要烧造任务。至嘉靖朝,御器厂的烧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瓷器的造型、装饰颇具时代特色,被视为明代陶瓷史的转折点。以往学界对此关注虽多,可惜还未出现专门、系统的论述。本文在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从生产、品种、器型、装饰等多角度呈现嘉靖官窑瓷器的风貌,分析其成因,评判其影响。论文认为嘉靖官窑瓷器的发展演变主要围绕两方面——皇权与世风,它们既是影响因素,也是表现内容。在生产方面,因宫廷需求无度,嘉靖御器厂往往无力独自承担烧造任务,只能实行“官搭民烧”。而嘉靖新政,对御器厂管理制度新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品类方面,青花仍是主流。因更定祀典,礼祀祭器需求增多,颜色釉瓷器大量派烧。五彩、素三彩等釉上彩瓷器则承继前朝,持续发展。器型方面,因为关乎使用,饮食的奢靡、礼制典祀的更定、道教的流行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盘、碗、瓶等器物的面貌,包括烧造时间、烧造数量和使用方式等。装饰方面,描金瓷器、釉下彩绘瓷等倍增,亦是受到世风渐奢、道教盛行等因素的影响。帝王崇道使得道教元素成为嘉靖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其个人对长寿、子嗣昌盛、国家安定的期许,又导致相关题材的纹饰异常丰富。而与道教相关的云鹤纹一度比肩龙凤纹,三者组合成为常见的装饰主题。另外,嘉靖年间山水花鸟纹饰的减少,多模仿明代前期,这与宫廷画院的衰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嘉靖官窑瓷器多方面的研究,指出嘉靖九年、二十一年是官窑瓷器发展的两个关键时间点。前者是御器厂革旧迎新的时期,后者则是风格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其整体风貌可概括为三方面:精粗共存、丰富多彩、官民渐融。同时论文认为自嘉靖始,帝王的个人意愿在瓷器生产中成为主导,御用瓷的地位慢慢超过了官用瓷,成为时代风尚的代表。
王铁男[3](2020)在《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各类《匠作则例》,记载的是手工业各行业用工、用料、用银及样式、做法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以清代系列《匠作则例》为基础史料,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选取匠作则例内“木作”与“瓦作”(含砖作)两个典型技术门类,对清代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程度与水平、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产业技术的大总结时期,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全面总结,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匠作则例文本的出现与流布,使产业技术标准化呈现出“则例化”(标准化)特征。根据清代各种匠作则例所记载的内容,“则例化”在清代手工业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的“形制化”、原材料的“规格化”与施工中工时物料的“定额化”。中国历代技术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基本遵循《考工记》中所建立的“材——工”质量标准体系,直至清代各类匠作则例的完善,技术标准化中“形制化”、“规格化”、“定额化”,依然建立在计算工时料限的技术标准体系之上。因此,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分为“物料管理标准”与“施工技术标准”两大部分,体现在匠作则例文本上,便是以《工部则例》等为代表的“管理型则例”,和以《工程做法》、《圆明园内工则例》等为代表的“施工型则例”。清代历朝《工部则例》所记载的对物料管理规定中,砖瓦、木材是重点内容。砖瓦类中,国家各项工程常用的临清砖、御窑金砖、琉璃瓦等项物料,从烧造流程、尺寸规格、质量检测、包装运输、收储领用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管理标准。官用木材,派员采伐木料时,采前勘测、采伐数量、木料加工规格、运输方式路线、入库领用等项,一律遵照则例管理标准执行。至于历年例行采买木料,以其材质、长度、周长等为标准,形成不同等级,运输、领取、使用等各个环节,也要遵照则例执行。施工型则例将手工产业分为若干“匠作”,每“作”下分为系列技术门类的若干工种,各工种协同完成生产链。木作和砖瓦作生产被解构为各个部件和不同工序,如梁、柱、枋、檩、斗拱、墙体、地面等,每制造每一部件或完成一道工序,其工料定额标准都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标准数据来指导新的施工程序,进而有了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依据,最终实现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清代各种匠作则例中技术标准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具备了诸如标准化文件制定与实施、标准件的应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采用等近代技术标准化特征,但在引入机器化生产之前,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转型尚未突破传统计工、计料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比这一时期中、西产业技术标准化进程,可见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出现近代转型趋势,但在管理体制、标准制定与推动等方面,还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孙佳琪[4](2020)在《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清一代296年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治理是比较成功的,出于统治的需要,中央王朝在继承元明两朝治理藏传佛教寺院的基础上,几经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治理。梳理清代治理藏传佛教以及佛教寺院的种种措施,我们发现,在寺院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采取刚性的法律制度外,还会采取柔性策略以达到治理的效果。一方面,中央王朝利用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之特点,通过封赏藏传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活佛、驻京呼图克图以及甘青地区的一些活佛,利用藏传佛教活佛治理蒙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使得双方之间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央王朝利用活佛的宗教影响,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治理,活佛借助中央王朝的权威提高了自己的宗教地位。另一方面,敕建寺院以彰显国家权威,赐匾赐额以提升寺院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广建演教之地,广推佛法,广受信教之众。彰显国家意志,提高寺院地位,扩大寺院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作为治理蒙藏地区的补充措施,实践证明,这一策略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边疆地区的团结和的稳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民族宗教政策,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强有力保证。
孙海燕[5](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杨文昱[6](2020)在《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亚初先生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学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金文研究,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张亚初先生研究古文字所取得的成就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汉字理论、有关专着等方面的成就。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张亚初先生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成就,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对张亚初先生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术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简短的概括。第二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文字学考释与研究”,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类讨论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在甲骨文考释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甲骨文中“铸”、“(?)”、“挞”、“讯”等字的理解;在金文考释与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金文中“免”、“(?)”等字的考释成果以及对多友鼎、太保罍、作册嗌卣等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在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乙辛时期青铜容器、对商周青铜盉及卣壶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撰写的包括《西周金文官制研究》《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证》《商周金文姓氏通考》在内的诸多着作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三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提出的关于古文字形体、造字法以及古文字考释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析,另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所做的包括编写年鉴在内的其它工作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为“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附录部分搜集、整理了张亚初先生发表、合作发表论文以及会议发言稿42篇,按发表年代先后顺序升序排列,并选用较为清晰的古文字形体代替了部分模糊形体,将部分手抄本文章录入为更加清晰的印刷体文章,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推进后续研究的深入发展。
高仲芳[7](2020)在《2019年世界税收十件大事:发布与点评》文中指出1月15日,由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税务杂志社和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2019年世界税收十件大事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会长张志勇,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刘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刘
石国亮[8](2019)在《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度“社会组织十件大事”的综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评选年度"社会组织十件大事",是加大对社会组织宣传力度的重要举措。从近年来入选的社会组织大事来看,或是当年度出台的社会组织的重大政策,或是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或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组织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组织十件大事"也是观察我国社会组织
本刊编辑部[9](2016)在《五年文化兴行 十件大事聚力》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6月13日,《中国工商银行企业文化手册》正式发布,标志着全行企业文化建设迈入了有统一目标导向、有自身鲜明特色、与自身改革发展相适应、与经营管理同进步的整体推进阶段。2012年初,总行党委响应党中央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的号召,顺应"以文化兴行、建文化强行"的战略需要,作出了抓好"十件文化大事"的重要部署,下发了《关于做好我行"十件文化大事"的意见》。"十件文化大事"以"工于至诚行
丁桃源[10](2016)在《汉译伊斯兰教典籍《归真要道》整理与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一批伊斯兰教典籍翻译家,他们采用直译、意译、译解等方式,用文言文、古白话、经堂语等语体,将伊斯兰教典籍翻译爲汉文。本论文在全面梳理这些译作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篇幅、用经堂语翻译的《归真要道》作爲个案,从文献整理和语言两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归真要道》是波斯文《米尔撒德》(Mirsad)的汉语译本,由我国伊斯兰教经学家伍遵契译於康熙壬子年(1672),全书五门四十篇,13万字,通篇用当时经堂语直译,口语性强,代表了明末清初经堂语的基本现状,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论文首先全面梳理了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译作家及其作品;其次对《归真要道》的版本源流、翻译特色及文献校勘等做了研究;最後对《归真要道》的相关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共时和历时比较、用语言接触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探究。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一、《归真要道》词类研究。本部分选取了《归真要道》不同於汉文文献的三类词,描述其特殊用法、分析特殊性之因:第一,方位词“上、里、里边”可用做格标记,其格范畴种类齐备;第二,部分代词与有冠词语言的冠词相当,部分代词有复指提前的主语和宾语的作用;第三,结构助词“的”使用多有偏误,以“得”爲助词的述补结构极少,助词“着、了”使用数量少。二、《归真要道》句式研究。本部分选用在近代汉语中比较特殊且能反映《归真要道》语言特点的四种句式,通过静态描述和共时、历时比较,得出:第一,述补结构数量少,远远低於同时期汉语文献;第二,处置式和比拟式与明清时期语言发展基本一致;第三,宾语前置表现形式复杂,偏正短语修饰语後置现象比较多见。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得出:第一,《归真要道》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和明末清初其他汉语白话文献属於同一体系,明清之际的语言形式在《归真要道》中几乎都能找到使用例证;第二,《归真要道》中不同於汉文文献的特殊语言现象,既有蒙古语语法形式,又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干扰特徵。附录一爲《归真要道》校注。本校注以民国初年蒋氏念一斋排印本爲底本、清末手抄本爲校本、乾隆五十二年手抄本爲参校本,对《归真要道》进行了细致校勘,并对其中难解字词做了解释。附录二爲《归真要道》各版本书影例。
二、1999中国十件经济大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中国十件经济大事(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皇权与世风:明代嘉靖官窑瓷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生产与管理 |
第一节 窑制规模 |
第二节 制度改革 |
一、职官督造 |
二、匠役改革 |
三、官搭民烧 |
小结 |
第二章 主要品种 |
第一节 青花及釉里红 |
一、青花 |
二、釉里红 |
第二节 五彩、斗彩、杂釉彩、素三彩 |
一、五彩、斗彩 |
二、杂釉彩、素三彩 |
第三节 颜色釉 |
一、高温单色釉 |
二、低温颜色釉 |
小结 |
第三章 器型与功能 |
第一节 饮食器具 |
一、饮食奢靡 |
二、桌器组合 |
第二节 礼祀祭器 |
一、祭礼改革 |
二、祭器派烧 |
三、典型祭器 |
第三节 道教器物 |
一、道教与器型 |
二、典型器物 |
第四节 居室陈设 |
小结 |
第四章 装饰与意涵 |
第一节 浓妆重彩 |
一、金花熠熠 |
二、热烈浓艳 |
第二节 祥瑞寓意 |
一、益寿延年 |
二、子孙绵瓞 |
三、国家安定 |
四、吉祥瑞兆 |
第三节 龙凤云鹤 |
一、等级无辨 |
二、龙凤鹤遍布 |
第四节 花鸟情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插图目录 |
附录 B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嘉靖瓷器列表 |
附录 C 明晚期墓葬出土嘉靖瓷器列表 |
附录 D 或可与《陶书·御供》所载对证的嘉靖实物 |
附录 E 嘉靖御器厂仿烧宣德、成化窑典型器 |
(3)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代匠作则例的文本化 |
第一节 “匠作则例”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代“匠作则例”性能辨析 |
一、“则例”的内容特点 |
二、“匠作则例”的内容特点 |
三、“则例”与“匠作则例”性质异同 |
四、匠作则例法典化与技术标准化立法 |
第三节 “内工则例”与“外工则例”比较 |
一、内、外工匠作则例编纂比较 |
二、内、外工匠作则例差异分析 |
第二章 清代产业技术“则例化”及近代转型 |
第一节 手工业“则例化”及其表现形式 |
一、产品设计“形制化” |
二、生产物料“规格化” |
三、生产工料“定额化” |
第二节 清代技术标准的近代转型 |
一、匠作则例的细则化 |
二、中国与西方近代标准化进程的差异 |
第三章 物料采办、加工与管理标准化 |
第一节 砖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一、临清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二、金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三、琉璃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
第二节 木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 |
一、年例额解木料采买标准化 |
二、楠杉木料采办标准化 |
三、围场松木采伐标准化 |
第四章 旧料回收与利用标准化 |
第一节 木材回收利用 |
一、旧木料回收标准 |
二、旧木料使用标准 |
第二节 砖瓦回收利用 |
一、旧砖瓦回收标准 |
二、旧砖瓦使用标准 |
第五章 施工技术标准化 |
第一节 大木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
一、大木作选材标准化 |
二、柱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三、梁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四、枋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五、桁(檩)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六、板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
七、椽、望、连檐构件制作标准化 |
八、斗拱制作安装技术标准化 |
第二节 瓦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
一、砖料加工标准化 |
二、金砖铺墁技术标准化 |
三、墙体砌筑技术标准化 |
四、苫背、瓦瓦技术标准化 |
第三节 内、外工工料标准之差异 |
一、大木作工料比较 |
二、瓦作工料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代匠作则例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后记(致谢) |
(4)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清王朝与藏传佛教 |
第一节 清朝与藏传佛教的渊源 |
第二节 清朝治藏方略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三节 恩威并施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 |
第二章 柔性策略治理下的藏传佛教活佛 |
第一节 封赏四大活佛,加强蒙藏治理 |
第二节 封赏驻京呼图克图,用以辅政弘教 |
第三节 封赏甘青地区活佛,注重宗教治理 |
第三章 柔性策略治理下的藏传佛教寺院 |
第一节 敕建庙宇以彰显国家权威 |
第二节 御赐匾额以提高寺院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
第一章 卫国 |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
一、(?)伯(?)组 |
二、卫侯组 |
三、夫人组 |
四、其它 |
第二章 许国 |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
第三章 陈国 |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
第四章 应国 |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
第五章 胡国 |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
第六章 郑国 |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
第七章 蔡国 |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
第八章 宋国 |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
第九章 凡国 |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
第十章 虢国 |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
一、虢季组 |
二、虢仲组 |
三、虢叔组 |
四、虢伯组 |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
六、虢姜组 |
七、城虢组 |
八、郑虢组 |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
引书简称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张亚初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述略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张亚初先生文字学考释与研究 |
第一节 甲骨文考释 |
第二节 金文考释和研究 |
第三节 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 |
第四节 有关专着 |
第三章 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 |
第一节 汉字理论 |
第二节 其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 |
附录说明 |
附录1 吴史新证 |
附录2 《对扬补释》质疑 |
附录3 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
附录4 从商周八卦数学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
附录5 甲骨金文零释 |
附录6 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 |
附录7 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 |
附录8 殷墟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 |
附录9 两周铭文所见某生考 |
附录10 《北京图书馆所藏青铜器铭文拓片汇编》序 |
附录11 张亚初先生关于淅川下寺楚墓的发言稿 |
附录12 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 |
附录13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
附录14 于省吾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 |
附录15 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主、年代与一号墓编钟的名称问题 |
附录16 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的补释 |
附录17 宋代所见商周金文着录表 |
附录18 对妇好之好与称谓之司的剖析 |
附录19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 |
附录20 商代职官研究 |
附录21 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 |
附录22 论商周王朝与古蜀国的关系 |
附录23 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 |
附录24 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 |
附录25 金文研究(1988) |
附录26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 |
附录27 金文研究(1990) |
附录28 蔡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
附录29 从古文字谈胡、胡国与东胡 |
附录30 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 |
附录31 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 |
附录32 金文新释 |
附录33 金文研究(1992) |
附录34 现代已故史学家于省吾 |
附录35 疑难铭文拟定字一览表——摘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
附录36 金文考证例释 |
附录37 商周卣壶考述 |
附录38 甲骨文字新解(二则) |
附录3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订补 |
附录40 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
附录41 谈四种整体文字及其意义 |
附录42 古文字源流疏证释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2019年世界税收十件大事:发布与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附:2019年世界税收十件大事 |
1.中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 |
2.第一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召开并建立“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 |
3.第十二届税收征管论坛大会决定推动国际税收征管合作新发展 |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五届全球增值税论坛会议提出电子商务增值税的新措施 |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制定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共识性解决方案的工作计划》 |
6.欧盟引入《交易网络分析系统(TNA)》打击增值税欺诈 |
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关于没有或只有名义税收管辖区的自动交换的指南》要求遵循经济实质法 |
8.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纳税人优先法》推进美国国内收入局改革 |
9.日本将具有增值税性质的消费税税率提高至10% |
10.印度政府颁布《2019年税收法律条例(修订案)》实施减税 |
(8)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度“社会组织十件大事”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 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是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
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是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显着特点 |
三、积极推进政社分开, 使社会组织回归社会本位, 是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点 |
四、坚持扶持培育与综合监管并举, 做大做强社会组织, 是促进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主线 |
五、持续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 是推动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
(10)汉译伊斯兰教典籍《归真要道》整理与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概说 |
第一节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概览 |
第二节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特点 |
第三节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文献学价值 |
第二章 《归真要道》文献研究 |
第一节《归真要道》及伍遵契 |
第二节《归真要道》翻译特色 |
第三节《归真要道》版本考述 |
第四节《归真要道》校勘举隅 |
第三章 《归真要道》词类研究 |
第一节方位词的格标记用法 |
第二节代词的特殊功能 |
第三节助词个案研究 |
第四章 《归真要道》句式研究 |
第一节述补结构 |
第二节处置式 |
第三节比拟式 |
第四节倒装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归真要道》校注 |
凡例 |
目录 |
正文 |
附录二:《归真要道》各版本书影例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1999中国十件经济大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皇权与世风:明代嘉靖官窑瓷器[D]. 刘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D]. 王铁男. 苏州大学, 2020(06)
- [4]清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柔性策略研究[D]. 孙佳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6]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D]. 杨文昱.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2019年世界税收十件大事:发布与点评[J]. 高仲芳. 国际税收, 2020(02)
- [8]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度“社会组织十件大事”的综合分析[J]. 石国亮. 中国社会组织, 2019(05)
- [9]五年文化兴行 十件大事聚力[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城市金融, 2016(12)
- [10]汉译伊斯兰教典籍《归真要道》整理与语言研究[D]. 丁桃源. 兰州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