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柔性管理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柔性论文,管理模式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柔性”的本意是灵活可变性,柔性的实现依据现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柔性的目的就是要使系统更加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环境系统吸收负熵,才能使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有序性。教育系统也是如此,只有增加教育系统的柔性功能,才能培养适应环境系统的人才。当然,教育系统与商业或者生产系统不同,教育系统的加工者是教师,被加工者是学生。教师通过知识的传递、心灵的沟通把学生培养成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把运用现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依据教师的人格特征、共同价值观、文化和精神氛围而进行的人格化管理,称之为“教师柔性管理”。它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构建良好的组织体系的平台上,尊重教师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教师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的管理意志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柔性管理的目的是使学校系统更具柔性,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社会需求等的变化,反应更加灵敏。
一、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研究结果要求学校管理的柔性模式
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人格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小学教师与一般成人比较,他们在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自律性、忧虑性、紧张性上普遍高于一般成人。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大多热情,善于合作,注重为人师表,冒险敢为,富于幻想和创造力,这些人格特征是符合教师职业需要的,并能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但也应看到,教师的忧虑性、紧张性较高,其较高的忧虑性和紧张性与现代社会教育体制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带来的压力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有关。这种忧虑性和紧张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管理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运用适当的管理手段消除教师的忧虑和紧张。
中小学教师的精神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其需求层次较高。他们更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同行的尊重、社会的认同,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教学、科研特色,反对压抑个性。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单靠行政权力的刚性管理很难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柔性管理能满足教师高层次的需求。
二、柔性管理模式能够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的弊端
教师作为知识、技能传递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学校管理任务的重中之重。但现行的中小学管理模式更多趋于刚性,虽然一些学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柔性管理对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但在柔性管理的模式上缺乏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只是注重局部环节,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柔性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体现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体现管理的内容。结构决定了内容,内容表现了结构。目前推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聘任制、与聘任制相适应的体现教师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分配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客观地说,这些制度对规范教师管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认识到,这些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是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很少基于教师工作特性和工作愿望设计,这些制度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模式的刚性。为了适应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管理还应该寻求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三、中小学教师柔性管理模式设计
中小学教师系统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群体系统,知识型群体常常表现为个性特征上具有独立性,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又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性。因此,中小学教师柔性管理模式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其知识型特点。本文将在组织模式、教学模式、激励模式、培养模式、文化模式以及信息模式上集成构建中小学教师柔性管理系统。这种系统集成既强调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又注重各个系统功能之间的关联性。
1.构建柔性管理的扁平式网络组织模式。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按照刚性管理要求设计为金字塔、直线职能式的层级结构。它强调职能分工以及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控制,教师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通常通过层层传递才能到达高层管理者。在自下而上的传递中,由于每层都在控制着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高层获得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失真性。显然,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组织结构已不能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首先,信息的保真与信息的传递层次成反比,传递的层次越多,信息的失真程度就越大,管理的有效性就难以实现。其次,由于传递层次过多,管理指令自上而下传递的效力递减,导致管理对象执行力不高。扁平的矩阵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弊端。
柔性学校组织结构可以变直线职能式为矩阵式,同时在纵向层次上,将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变为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组织。这种结构要更加体现不同年级资源、不同学部教师资源、不同管理资源的网络化动态共享与集成。教师的信息、意见或建议不仅可以横向沟通,同时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向高层领导传递,从而使组织能力更加柔性化,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反应更加灵敏。这种组织结构有较大的内在灵活性,避开了传统的等级限制、功能结构中的横向阻断,有助于吸收不同技能、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层次的教师,实现教师人员结构的最大限度优化。除此之外,学校管理部门还应逐步转变职能,管理者要由原先的发号施令转变为为教师提供支持和服务,为教师创造思维的空间,使他们从具体的日常事务上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当中。
2.构建灵活的激励、培训、培养机制。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一边,其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必须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为此,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必须重视研究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问题,建立健全培训、培养机制。如,设计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方案,并针对教师的差异为其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知识结构建立一套关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以及师德伦理方面的培训体系等。教育管理部门还要建立合理的录用机制,研究录用方式、录用标准及录用流程,实现教师聘用的标准化管理。
3.构建创新和谐的柔性文化机制和宽松的教学科研氛围。
学校构建的群体文化要体现创新和谐、宽容、宽松的特点。首先,学校要注重营造有利于每位教师创造力发挥的教学科研气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机制,学校要把集体智慧的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其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学校管理者要使教师对学校共同的发展前景、方向和目的有一种趋同的要求和想法,这是学校教师对自己长远的根本利益和需求认识的结果,也是学校共同价值观中比较长远和稳定的因素。这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向教师传递学校一套清晰的价值理念,使教师能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追求。最后,创设符合人性规律的,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包括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等构成的宽松又宽容的文化价值体系。
4.构建现代的学校信息互联网络。
构建学校信息互联网络是基于学校管理、教学、教师、图书等信息资源的集成。由于网络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教师、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互动交流,大大延拓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提供了方便的网络信息分布存储、管理和传递模式,非常有利于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最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网络在学校柔性管理上的作用,网络构建应当具有以下关键特征:第一,学校信息网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集成。第二,学校信息网以网络设备作为技术支持,以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管理应用为核心,以建设现代教育模式为目的。第三,学校信息网为教育资源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基础平台:教学、管理、教研、办公、通讯等。
学校信息网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平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数字校园的教育模式下,要实现基于校园网运行的基础应用,还有网络课程建设和管理等基础应用的全面整合,使得学校信息网成为教学的网络、管理的网络和数字校园赖以运行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