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街区空间与环境心理学--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_谭永杰

老旧街区空间与环境心理学--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_谭永杰

身份证号码:44170219890428xxxx

摘要:老旧街区空间往往具有亲近宜人的空间体验,空间体验与空间的使用主体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心理学的视角,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本文分析其空间的特点以及探讨空间是如何引起这种体验感的。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环境心理;

引言:走进老旧街区,我们往往会体验到与现在流行的居住区完全不一样的亲近宜人的空间场所感受,而其中建筑,街道,景观及人等都是产生这种场所感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环境心理学中的原理以昌华大街历史街区为例分析老旧街区的空间特点。

一、街区概况

昌华大街历史街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2010 广州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计划,其中包括荔枝湾涌的整治工程。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属于荔枝湾涌整治工程的第三期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街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现规划街区东至恩宁路,北至多宝路,西面和南面被昌华涌环抱,面积 1.65 平方公里。街区紧邻恩宁路、多宝路、龙津路等老骑楼商业街,这些街巷大多是广府文化、粤剧艺术以及骑楼商业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展示的窗口。另外荔枝湾涌景观长廊工程也为旧街区带来新的人流。

二、街区的空间类型与环境心理

2.1街巷空间

昌华大街街区的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巷空间、节点空间和前院空间。街区内部街巷成网格纵横布局,街巷宽度一般为 5~8 米,为麻石板铺面与两侧建筑体量形成宜人的尺度。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指出当 D/H>1 时(D 是街巷的宽度,H 是建筑外墙的高度),随着比值的增大会产生远离之感,超过 2 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 D/H<1 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昌华大街街区街巷两边建筑多为三层到四层,D/H<1,一般为 0.4 左右,给行人以亲近之感,但现状由于街区内部缺乏停车空间,居民私家车的进出破坏了街巷宁静的氛围,居民在街巷两侧乘凉聊天的行为会不时被打断,同时流动性太大对居民来说会有一种被监视感;私家车在巷道两旁的停放使原本并不宽阔的街巷产生了拥挤感,所以原来街坊们在家门前街巷两侧乘凉聊天的场景消失了,街巷也失去了对行人的友好性。

2.2节点空间

街区内部街巷交织,在街巷与街巷的交汇处形成了重要的节点空间,通过走访发现街巷交汇节点处容易聚集人流,社区内的一些宣传公示栏大多设置在交汇处建筑物的墙身上,居民喜欢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乘凉聊天。街巷交汇处因其空间视线相对通透,容易成为街巷视线的焦点,与之前流动性的被监视不同,街坊之间一般互相认识,在这样的节点空间里,虽然会成为建筑里的人的视线焦点,但正正因为这样这个空间才会活跃和产生聚集,相互看见的人会打招呼,甚至会前往这个空间参与进去。另外,这样的节点空间可以成为街巷与街巷的一个转折以及打破长街巷单一的景观,提起行人的行走的趣味性。

此外,昌华横街等街巷与昌华涌交接形成了街头或者街尾的节点空间,这些节点空间同样容易聚集人群,特别是在大树下的一些空间成为了居民聊天娱乐的场所。这也是中国历史传统乡村文化的一种体现,传统乡村的村口就是人们重要的聚会和活动场所,村口往往会种植有大树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形成了一个村内与村外过度缓冲的灰空间,大树成为了空间里的一个“安全点”,人们喜欢背靠大树,在乘凉的同时观察周边的人以及人的行为。

2.3前院空间

在昌华大街街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建筑物向街巷退缩形成小庭院空间。街区内一些民国时期的别墅基地面积相对充裕,都会建有别致前院,另外一些普通住宅也会沿路边退缩 2~3 米,形成一些小的前院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相对开放的灰空间,可缓解建筑对狭窄巷道带来的压迫感,另外,围合的庭院属半私密空间,维护了居民生活的相对私密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与外界隔绝,虽说前院空间是属于宅内的空间不具有公共性,但前院空间所形成的绿化景观还是给街巷带来了生气。

三、街区的空间要素与环境心理

3.1空间肌理

肌理就像是城市的一层肌肤,由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等虚实元素构成。昌华大街街区其肌理特点融合了江南住宅“棋盘里弄” 和徽州民居“鱼骨”式两种街巷体系。以街巷为骨架,东西或南北向发展成“进院”。巷道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广府街巷的“梳式布局”,形成了坊、街、里、巷。

建国后工业思想影响着广州旧城的更新发展,街区内有部分与街区原有肌理反差极大的建筑都是在建国后以点状穿插的模式兴建,这些建筑一般在街区边界紧靠大马路,多为一些工厂车间或是商业建筑。这样的建筑的占地和体量往往与整个街区的肌理尺度不相和谐,从环境心理学的体量效应看,建筑物的相对尺度过小会产生趣感,而体量过大会产生畏感。这样的建筑物不仅给居民带来压抑的空间体验,而且破坏了原有街区的历史肌理。这是我们在城市旧区经常会看到的景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旧区的更新开始向市场开放,由于当时缺乏对旧区保护更新的意识,没有明确对旧区保护更新的原则,造成新建的商业或者住宅建筑在旧房子中拔地而起,节点式和沿街占据着最好的商业地段,这样原有的老房子由于先天条件以及环境的逐渐恶化开始被人冷落,旧有街区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

3.2空间尺度

尺度是一个视觉心理的标准,也是营造空间时,设计师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验地形成相对的尺度感,例如门有多高,窗有多宽,一个空间有多大等,人们会通过这种感觉来评价一个空间舒适与否。不协调的尺度会给身处空间里的人不舒适的感觉,例如一个过于扁平的宽敞空间会给人带来压抑,一个狭长高耸的空间也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感觉,所以对以一个街区,空间元素的尺度以及它们的相互协调十分重要,前面所说的街道与两侧建筑的高宽比就是基于这样的协调原则。街区拥有和其他新建社区不一样的空间感受就是因为这样的空间尺度感在发生作用,同样是 8 米的巷道,在昌华大街街区内行走会有一种亲近感,虽然是满足 D/H<1,但同时还要控制在一个基于人的尺度上,例如道路的宽度在 5~8 米的范围之间,可以说这是一种宜人的尺度标准,但在一些新建的高层住宅社区里我们很难找到这样感觉,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对社区带来压抑封闭的感觉,然后楼宇之间的距离不得不扩大来尽量消除这样的负面感觉,道路也随之拓宽,建筑之间的空间也只能通过一些庭院园林来切割营造宜人的小空间,虽然这样的社区拥有这样大的公共空间,也会有尺度宜人的庭院空间,但与老社区这种亲近的尺度感不同,人与人之间因为居所的疏远而疏远是无法避免的,昌华大街街区这样的旧社区所独有的街坊文化也渐渐在城市中消失,不能说街区里这样的空间尺度创造了这种文化,但这正是街坊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结语:

老旧街区的空间具有亲切宜人的特点,这是城市发展以及人需求变化一步一步形成的,具有其历史特定性,老旧街区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或者过时,恰恰相反老旧街区更需要注入新的元素来重新激发其活力与多样性,以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本文尝试发掘旧街区空间的特点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亲近宜人的空间特点,目的不在于盲目复制每一处细节,生搬硬套拼贴于未来的设计当中,更重要的是理解其环境心理视角的内在规律,希望对日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带来一点点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加拿大)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林玉莲 著,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吴克练.旧城社区合作更新机制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5.

论文作者:谭永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老旧街区空间与环境心理学--以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_谭永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