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历史生成探讨论文

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历史生成探讨论文

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历史生成探讨

施雨洁,王钟迎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青少年亚文化在我国发展的数十年,一直改变着我国当代青少年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亚文化在初期大量输入了国外的亚文化产品,到网络时代这一情况获得了较大改变,青年亚文化的内容生成获得更多自主性并且更加多元化。通过审视媒介的时代变化,才能更好地从历史的维度把握我国当前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 青少年亚文化;文化社群;多元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他们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最初由英美等国青年群体创造,抵抗当时以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为首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产物。”[1]表现了当时以工人阶级为主的青年反抗精神。不同于主流媒体对这些青年的边缘化、妖魔化,伯明翰学派认识到青年亚文化本身有着积极性和肯定性。相较而言,我国形成具有典型特征的青年亚文化要晚很多,与西方的“抵抗”意味不同,我国青年亚文化更多意味着一种青年群体的集体文化认同。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进程,要探讨其当前呈现出的网络内容,就必须探讨其历史发展。

一、前网络时代:从集体文化到亚文化输入

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我国青年亚文化已经开始形成,并且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奠基时期,换言之,在当下盛行的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着重要的文化积累和发展时期。因而前网络时代构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

蚂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几乎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在将近12000种蚂蚁中,最有趣的大概要数龟蚁了。龟蚁生活在美洲大陆,不同于那些在地面上筑巢的蚂蚁,龟蚁喜欢在被甲虫蛀出的树洞里筑巢。那么问题来了,总会有其他昆虫希望跟龟蚁挤一挤,一起住在这些舒服的树洞里,或者干脆直接把龟蚁的巢穴抢过来自己住。为了对付这些入侵者,龟蚁进化出了像房门一样的头。

(一)集体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全国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经济发展方面,社会物质生产的窘迫并没有留给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空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2]当时青年文化本身都是主流集体文化的一部分,青年群体并没有获得鲜明的自觉意识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例如,当时青年中盛行的服装文化主要是军装,甚至在这一代青年成年后,在结婚等重要场合也穿着绿军装,足见当时集体文化或者说国家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深远。[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人民的思想都在这一时间段得到全面解放和发展,亚文化在中国逐渐产生了发展势头。从本土创造的角度来说,我国也生产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内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鲁西西奇遇记》(1989)、《舒克和贝塔》(1989-1992)、《黑猫警长》等动画产品。但仔细审视这些作品可以发现,其内容仍然是主流文化的延伸,其目的是教育和娱乐儿童,具有很大的低龄化倾向。这些作品并没有促成青年群体强烈的文化认同,一个突出的证明就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在网络时代得以很好留存。

(二)输入性的亚文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前十年,是中国互联网逐渐起步并进入普及的时期。随着网吧、个人家庭电脑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得到极大扩展。一方面像电视、游戏厅等传统传播途径得到管控,而网吧的发展相对较晚,成为另一个相对监管较为宽松的媒介环境;另一方面,网络的存在使众多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得到了统一的传播媒介,诸如音乐、动漫影视、游戏等内容都在网络上获得了合理的存在空间。

这一时期随着网络社区的建立,青年亚文化也出现了网络社群。这些网络社群都是经过趣缘关系结合在一起,“趣缘关系将人们划分成一个个圈子。”“通常就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5]

就这些输入亚文化而言,它们一方面在内容上更加符合青年的年龄定位,另一方面又具有想象力丰富、暴力热血、激情浪漫等在中国本土作品中所没有的题材风格。这都使其受到我国青年群体的追捧,因而这时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具有很强的输入性。一份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发展报告就指出,迅速扩展的大众传媒“使青年群体的同一性进一步增加”[4]。 但整个90年代,无论是广电部还是其他文化监管部门,都对相关内容监管较为宽松。同时由于版权保护的薄弱,各种盗版书籍、磁带、光碟、游戏卡等都推动着此时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此时青年亚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具有自主创造性的内容,尤其以网络文学作为代表。文学本身具有更低的文化创作门槛,尤其是网络文学具有更灵活的创作传播方式,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自主创造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以修真、玄幻、校园爱情等为题材的网络小说,既符合了青年文化的诉求,又继承开拓了传统文学的题材内容。

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平台也因技术的变革而转换到网络上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百度贴吧和天涯论坛等互动平台上的新型交友模式,一些话题在贴吧中引起的讨论,内容紧紧贴合着青年亚文化,如日本动漫吧、七龙珠吧、火影忍者吧、红警吧,等等。贴吧独特的互动性和便利的亚文化传播渠道都使青少年网络对话和讨论形式更加快捷,很快就因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需求而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和普及。另外,随着通讯软件QQ的发展,QQ空间已然成为青少年展示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网络时代:网络空间的文化社群

相对本土创作而言,这一时期日本、欧美青年亚文化内容的输入,对国内青年的影响更加巨大。这其中包括了动漫、影视、游戏、音乐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也基本有着不同的承载形式,如书籍、碟片、游戏厅、个人游戏机、磁带等多种介质。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摇滚、民谣等音乐类型传入,国内歌手、乐队纷纷借鉴西方音乐内容。同时,磁带以及相关的随身听成为这时重要的音乐传播载体。80年代中期电视也开始普及,海外影视动画作品的引进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青年亚文化发展。从1980年中国引进第一部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诸多国外动漫出现在国内电视屏幕上,都对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态、理念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也是在这一时期,游戏厅、个人游戏机得到快速发展,具有美日背景的街机游戏等成为中国青少年热衷的游戏文化。

这一时期的青年亚文化内容仍然具有很强的外来输入性。最吸引青年群体关注的动漫作品、网络游戏大都来自国外,如早期的《红警》《反恐精英》等游戏。即使之后大陆地区出现了一些更为正规的代理游戏,如《传奇》《劲舞团》《魔兽世界》,但这些游戏的开发者仍然是国外公司,文化内核也更符合西方青年的需求。同时,互联网上影响青年的文化内容也更多是盗版的。

截排水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解决水力侵蚀问题;以较少的工程措施投入,发挥最大的治水效果;坡顶截水与地表排水进行截流与引流,场地内修筑排水系统将地表水引流出场外,汇集到总清污分流排洪渠。

将克隆得到的LhsorMYB12测序结果与已报道的29个R2R3-MY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LhsorMYB12与MYB基因家族G6组中调控花青素苷合成的基因聚为一簇(图5),与MYB基因家族成员中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的G7组及细胞分化的G15组关系较远[19],说明 LhsorMYB12 基因在百合的花青素苷合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G6组中,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分别聚为一簇,单子叶植物中LhsorMYB12与百合科植物郁金香(KF990612.1)相似度最高,亲缘关系较近。

早期榕树下(1997)、红袖添香小说网(1999)、起点中文网(2002)、晋江文学(2003)等一批文学网站成为网络小说爱好者的聚集地。同时,因为游戏、动漫等兴趣所形成的论坛也得以出现。如Stage1st论坛于2001年作为游戏论坛起家,之后逐渐转换为动漫社区。同样,在2002年出现了以暴雪游戏为主题的游戏论坛网站“艾泽拉斯国家地理”(缩写为NGA)。

期刊共被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比较关注名物化研究的国内外核心刊物。国内数据分析显示,名物化研究引文来源期刊按中心度排名前10的依次是:《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国语》《北京大学学报》《外语学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

无论是出于保护青少年成长,还是打击盗版文化经济,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例如2000年3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司法层面就进口动画片的播放进行严格规定。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国外动漫电影在中国电视媒体“消失了”十余年。同时,国家也对游戏厅进行整治,规定除特定时间外不得对学生开放。这一系列举措暂时压制了国外青年亚文化内容的任意输入,也促进了它们转向了另一个媒介载体。

网络空间的发展带给青年众多的参与性,从而形成了具有集体认同的文化社群。虽然这一时期的青年亚文化产品大多具有很强的输入性,但许多社区已经开始出现了自主创造的文化内容,像网络用语、网络用图、表情包、火星文等开始出现并被广大青年所使用。正如克拉克所指出的,“每个亚文化团体成员都具有足够的认识水平,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所在亚文化团体的精神,从而选择适当的物品来表达自己。”[6]

这一时期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尽管存在大量盗版或者无版权的文化内容,但也同时形成了“字幕组”和“搬运工”等出于爱好、不以商业为目的进行相关文化传播活动,以及具有自我、自主意识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显示了青年亚文化自身的独立性。

三、新媒体时代:多元亚文化

近十年网络发展更加深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软件的开放都使网络进入一个更广泛的新媒体时代。这一时期可以说人们更加紧密地融入到网络,并被赋予了更多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依此产生更多元的创造力。

丁柔是周桥的前女友,在众人眼里是女神一般的存在,毕业没多久就成了北漂一族,当年她嫌周桥不够有斗志,坚持了一年异地恋后结束。

化合物 3A02: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5(t,J=9.0 Hz,2H),6.83(br.s,1H,NH),5.97(s,2H),4.46(d,J=5.5 Hz,2H)。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青年亚文化的网络内容依然具有较强的输入性,这和早期网络盗版与网络知识版权保护薄弱相关。但随着互联网内容的法制规范化,许多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转变为更具内生性。从宏观层面看,一些国内的资本企业日益关注青年的文化消费能力,开始关注相关的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游戏、动漫等内容已经越来越得到青年的认同。

而具体到青年这一主体,新媒体时代提供了更多的媒介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文化创作。图像处理、视频处理软件的发展,使许多青年亚文化爱好者从简单的搬运工,变成了生产性的UP主,即具有原创能力的内容生产者。例如暴走漫画,就是通过降低漫画制作门槛,经过模式化的图像处理,使得大量恶搞漫画得以流行,甚至成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源。而专注青年文化的视频网站如Acfun、Bilibili,早期都以盗版内容为主,相关部门责令清理后,逐渐转变为以原创视频为主的内容格局。同时,这些网站也突破了传统的游戏、动漫等内容倾向,而发展出弹幕、鬼畜视频等更具狂欢性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出现了新的网络传播形式,并产生了新的文化内容。以斗鱼、虎牙、熊猫等为代表的网络直播平台,可以使播主在同一时间透过网络系统向广泛的群体进行实时展示和互动,也可以视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除了充斥着大量的游戏等内容,一些具有猎奇性质的直播,如以展示惊人饭量为内容的吃播、展示男扮女装或其他奇异装扮为主的异装直播,都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推动了各种类型短视频的发展。例如音乐短视频就是将音乐和创意视频相融合;土味视频则萌生了社会摇、情景段子等“土味文化”内容;视频博客(Vlog)则取代文字博客成为许多青年记录生活的方式。同时一些丧文化、污文化等也都成为青年特有的一种亚文化内容。[7]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它包含着以前青年亚文化的一些重要核心内容,像游戏、动漫等二次元倾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衍生出众多的二次创造或全新创造。如果我们将前者原本的游戏动漫作品称之为原生性文化产品,那么后者这些二次加工创造甚至衍生创造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次生性文化产品。而当前这些次生性文化产品反而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四、结语

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中国青年迎来了从“政治的青年”到“文化的青年”的转变,青年的文化自觉是伴随着国外青年亚文化内容输入而逐步展开。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青年亚文化趋向自主创造性。这种历史发展,当然离不开总体经济文化的发展[8],但也明显受到了不同时代媒介使用的影响。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生成既离不开前网络时代的文化内容积淀,也展示了新媒体时代青年自身的文化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杰斐逊,霍尔.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段德宁.中国美学范畴亚范畴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8,(20):247-249.

[3]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单光鼐,陆建华,李春玲.偏离与吸纳——中国青年发展总报告(下)[J].青年研究,1994,(9):1-8.

[5]赵呈晨,郑欣.共享式传播:青年同辈群体中网络语言流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4):72-80.

[6]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2003,(2):30-39.

[7]刘泱,李奕雅,李璐.污文化:被污名化的传播形态——基于我国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J].今传媒,2018,26(10):80-83.

[8]康年,邓蕾,黄洪基.问题研究向学科化研究的转向——青年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2010,(10):59-65.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30-0217-03

科研项目: 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青年亚文化类网站内容生成及审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NFUSPITP441。

作者简介: 施雨洁,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青年亚文化、网络传播。王钟迎,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网络生成机制、青年亚文化。

标签:;  ;  ;  ;  

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内容的历史生成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