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风与民风的互动与影响_官风论文

党风、民风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互作用论文,党风论文,民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要发现

       ●83.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好的党风,就不会有好的民风”。76.1%的受访者认为“越是改革的深化期,党风对民风的影响越大”。

       ●66.4%的受访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社会民风取得了明显改善。48.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党风的改善,进一步带动了“铺张浪费”、“人情消费”、“享乐主义”、“贪图虚荣”四类不良社会民风的好转。

       ●哪些因素影响了党风的改善对民风改善的促进作用?从受访者赞同度的平均得分上看,“领导干部的示范不够”排在了第一位。

       ●81.3%的受访者认同“改善民风,不能简单套用改善官风的思维和手段”;69.9%的受访者认同“改善官风更多依靠自上而下,改善民风更多要自下而上”。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6年2月4日-2月13日

       调查方式:互联网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问卷+邮件、电话征集专家意见+征文+当面采访

       问卷样本:共回收有效问卷8834份,从日常居住地上看,直辖市占19.1%,省会城市占24.4%,地级市占12.2%,区县(包括县级市)占28.4%,乡镇村占15.9%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就是要实现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风气变革,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推动全党全社会优良风气的养成。2015年,我国社会在道德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相比前几年,伦理争议事件数量有所减少、影响程度有所减弱。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它与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败”和“树新风”方面的努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党风正则民风淳,当前,党风、民风的现状如何,面临着哪些问题?党风与民风的关联度如何?如何借鉴八项规定的成功经验,树社会之新风,扬人间之正义?中央关注,百姓关心。

       党风引领民风是社会普遍共识,党风的改善对社会道德风尚有着强大示范作用,公众对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优良民风社风怀着由衷期待

       党风引领民风,党风正则民风淳。调查发现,党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83.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好的党风,就不会有好的民风”;74.8%的受访者认为“干部的言行举止对自己有示范作用”;70.2%的受访者认为“越是基层的干部,其言行举止对自己的示范作用越大”。

       同时,76.1%的受访者认为“越是改革的深化期,党风对民风的影响越大”。这表明,越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社会道德重建的关键时期,公众越需要道德标准上的标杆和准绳,越需要党政干部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调查走访中,许多干部提出,民风好不好,关键看党风;党风好不好,关键在干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们现在讲的党风政风,根本上还是党风。党风与民风社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是前提,决定民风社风。改进作风,首先必须要抓好党风,以党风促民风。民风社风是土壤、是风向标,影响党风。“越是在基层,越是在改革深化期,为政者的德行品质就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与否。”

       党政干部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品格、态度与风采,最能够感染和引领广大民众,最能够积极推动社会道德风尚向好发展

       更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干部的“为人处事”、“家风家训”、“生活品行”、“工作态度”、“为官理念”五个方面的言行表现中,更多受访者认为,干部的“工作态度”(54.7%)、“为人处事”(43.9%)、“生活品行”(42.5%)会对自己产生更强的示范。一方面,更多受访者认为,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处事作风”的改观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更多受访者表示,干部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生活品行”对自己产生的示范更强。可以说,这也正是中央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党风的改善之所以会带动民风改善的内在逻辑和关键所在。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我们的党风是否总体上取得了明显改善?(单选)

      

       据您观察,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社会民风是否取得了明显改善?(单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得到显著改善,受访公众感受强烈,社会各界由衷支持。党风政风尤其是干部作风的改善,正在为民风社风改善发挥着积极引领作用

       83.3%的受访者认为,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我们的党风在总体上取得了明显改善。其中,认为改善“非常明显”的占41.3%,认为改善“比较明显”的占42.0%。进一步来看,从干部的家庭作风到工作、生活、处事以及领导作风,更多受访者认为,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干部的“工作作风”(65.3%)、“生活作风”(50.0%)和“处事作风”(41.6%)的改观更为显著。相比之下,仅分别有26.4%和16.7%的受访者认为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家庭作风”的改观更为显著。采访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八项规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经验在于:一是把端正党风细化到可操作的具体要求、规定,便于落实和监督、检查以及违规处罚。二是从实施起就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及时检查、公开惩处结果,起到震慑邪恶、提升正气的作用,顺应民意,深得人心。三是步步跟进,层层深入。

       八项规定对不良作风的遏制,促使传统优良作风的回归及发扬,推进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得到了社会衷心拥护,密切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同时,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转变,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改变正在悄然提速,勤俭、节约、朴素、简洁,尊老爱幼,正直,为民为公的先进行为、先进人物得到更多尊重和赞许;一些地方日渐盛行的贪图享乐、羡慕奢华之风得以收敛,黄赌毒日渐衰退;社会上污秽、浊气下降,正风正气得以伸张、发扬。

       调查发现,66.4%的受访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社会民风取得了明显改善。这其中,认为“非常明显”的占25.1%,认为“比较明显”的占41.4%。具体而言,分别有73.8%、57.5%、49.5%、48.2%的受访者认为,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的实施,通过对党风的改善,进一步带动了“铺张浪费”、“人情消费”、“享乐主义”、“贪图虚荣”四类不良社会民风的好转。除此之外,还分别有45.9%、40.9%、33.8%、29.1%的受访者认为,“盲目攀比”、“不守规则”、“金钱至上”、“崇洋媚外”等社会民风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也被党风的改善所带动,并有所好转。

       许多受访干部、专家对此表示,八项规定出台三年多来,社会上奢靡浪费现象变少有目共睹,节俭成为一种时尚。打开电视,大排场庆祝、大场面晚会大幅缩水;餐厅里,呼吁“光盘”的海报随处可见,有的商家甚至以打折的方式支持“光盘”;民间扭曲变味的人情消费也开始“刹车”,“谢师宴”、“升学宴”、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得到遏制;商户、企业也开始“去暴利化”,包装“去奢侈化”,努力走回归本真的“平民”路线。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与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进程加速有着必然的联系。

       改善民风,公众期待领导干部更好发挥示范作用,期待高效、开放、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带动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哪些因素影响了党风的改善对民风改善的促进作用?从受访者赞同度的平均得分上看,“领导干部的示范不够”(4.12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在众多选项中排在了第一位;其后依次是“政府办事效率不高”(4.09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干群之间沟通较少”(4.05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不足”(4.04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基层干部作风改善较小”(3.93分,介于“一般”和“比较赞同”之间)。由此可见,公众对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怀着更高的期待。同时,高效、开放、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政府,将更好带动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党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八项规定使党员干部的作风好转了,对民风来说,起到的是引领示范作用。一方面,领导干部中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少了,民风中崇尚节俭行为多了;领导干部请客送礼的少了,民风中人文关怀的多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下基层走马观花的少了,民风中百姓的怨言少了,新的期待多了;领导干部轻车从简、占道少了,百姓中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多了……总之,执政党的作风是定向标,决定社会风气。然而社会风气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的高期待,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众希望党风能更正一些,干部能更起表率作用。有专家表示,从中央到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态度与决心,是决定民风问题根本改变的关键,这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特色与优势。

       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的实施,是否通过对党风的改善,进一步带动了下列社会民风的扭转?(多选)

      

       改善民风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套用改善官风的思维和手段,在发挥党风政风引领作用、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的同时,必须回到群众中去,激发广大社会公众更大积极性

       改善官风和改善民风,做法有哪些区别和不同?我们结合专家学者此前在网络上围绕此问题提出的一些观点,将其分别设置为独立的选项,进而询问受访者对各选项的认同程度。调查发现,81.3%的受访者认同“改善民风,不能简单套用改善官风的思维和手段”。更进一步来看,74.4%的受访者认同“改善官风强调纪律,改善民风强调自觉、宽容和成熟的社会心态”;72.9%的受访者认同“改善官风强调全局、纪律、整齐划一,改善民风要突出个性、特色、多姿多彩”;71.4%的受访者认同“改善官风主要靠干部队伍,改善民风更多要依靠社区乡贤的参与和带动”;另有69.9%的受访者认同“改善官风更多依靠自上而下,改善民风更多要自下而上”。

       北京大学李成言教授对此表示,八项规定的经验与做法,为治理民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治理党风与治理民风,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只有认清这种区别,才能拿出有效的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规矩。民风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几千年的社会传统习惯,被社会民众传承下来,其中的糟粕就为不良的民风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民风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有什么环境就有什么民风。

       采访中不少干部群众认为,要解决民风问题,首先是要认清社会民风问题的特点与现状。民风具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风俗性、地域性、政治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告诉我们,它与党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公众的选择,也为引导民风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加强党风民风之间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以党风建设成果推动社会道德风尚整体提升,需要抓住党员干部个人、家庭、群体三条主线

       党风带民风需要好家风,党风促民风需要吹暖风。当问及“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民风的改善,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66.5%的受访者认为要在“抓党风建设的同时,全面激发干部的干事热情”;64.1%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领导干部与社区群众之间的融合与互动”;61.5%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对负面事件处理的通报”;55.2%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与推广”;42.3%的受访者认为要“将领导干部优良家风更加公开地展现给社会公众”。可以看出,公众仍希望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有更多突破。

       而与公众调查不同,在采访干部过程中,怎么能更好地改善民风,干部提及最多的是“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一重要讲话旨在以领导干部良好的家风带动向善向上的党风民风,而这也在党员干部中激起强烈共鸣。有干部指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风和民风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就是家风。因此,重视家风是对党风建设的方式创新,正合乎“党风带家风、家风促党风”。改善党风民风,应从“家”抓起,从“家风”改起。比如,有的地方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用良好的党风教育和影响家风,使家风成为改变民风党风的利器。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和社会各界感受、意见,我们认为,加强党风民风之间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以党风建设成果推动社会道德风尚整体提升,需要抓住党员干部个人、家庭、群体三条主线:

       个人层面,突出标杆性人物的高尚品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征程中,优秀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应当树立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标杆性人物,并加强宣传推广,以这些标杆性人物的信念、品格、风采感染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家庭层面,突出表率性家庭的良好家风。党员干部本身也是群众的一员,党员干部的家庭本身也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员干部通过向邻里、社区和全社会更多展现良好家风,能够起到表率性家庭的“样板间”作用,在形式多样的社区互动中带动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群体层面,突出服务型政府的优秀作风。广大党员干部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改善,能够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并在更加和谐、高效的政社互动中带动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以优良党风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十条意见建议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我们总结归纳了以优良党风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十条主要意见建议:

       第一,民心是胜败的大前提,小节牵动着大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八项规定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它深得民心。它对民风培育的启示是:对民风培育要有信心,因为人心向善是社会主流。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建设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的社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公款吃喝看似小事,实际上却关乎党心民心,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要以小见大,让人们接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要从细微处入手,要弘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第二,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使八项规定更具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官德带民德。官风与民风密切相连,因为在老百姓心目中,官员就应该是道德楷模或道德标杆。标杆的滑落往往会导致民风的下落,没有清正的官德也很难有高尚的民德。它对民风培育的启示是:正官德是促民德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八项规定严格持续执行本身就是对民风培育的推动。要力戒双重标准,以官风促民风,以官德带民德。

       第三,找准突破口是取胜的关键。八项规定以公款非法消费为突破口,取得重大成效。它对民风培育的启示是:民风培育,不破不立。我们首先要梳理出破什么。从当前状况看,一是要破造假,因为今天假货已经无处不在;二是破伪善,因为伪善本质上是人格造假;三是破私心、破漠然之心,培育社会公德,增强凝聚力;四是破拉关系,反不正之风。这四方面更有诸多表现形式,将哪一种形式作为突破口,需要反复研究,慎之又慎。

       第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持之以恒是胜利的时间保障。同以往一些规定不同,八项规定确实取得了重大成效。它对民风培育的启示是: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心态和接受程度。要制定分层措施,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对策。而一旦付诸实施,就要有打赢战役的坚定决心。“反腐永远在路上”的提法就体现了这方面的决心。决不能虎头蛇尾,要同腐败和不正之风比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第五,民风的形成是一种文化,要充分发挥社会民众的智慧与优势,党风建设的经验不能简单直接地移植到民风培育中去。引导民风要尊重民间文化传统。良好民风形成的重要环节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引领过程中,党的政策要符合民主、法治的要求,要在尊重、激励、促进上下功夫,不搞“一刀切”和“划线”,要鼓励展示不同境界的民风,鼓励良好民风文化的形成。民风要重培育。群众不是政党,不是政治组织,其松散的社会联系方式决定了其风气的发展是渐进、缓慢的过程,培育民风将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新思路。

       第六,要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制定规范、严厉的乡规民约,普遍建立社会诚信档案制度。八项规定作为全党上下共同遵守的规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多个细则,违背了怎么处理,要承担什么责任、付出什么代价。所以效果就出来了。现在,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制定细则规范。细则挺在前面,将有力推进民风培育。应由党组织发动、带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村庄、街道、社区居民,商议制定出适合各自特点的诸如乡规民约类的规则,实现每个社会最小细胞的成员都能够做到自我约定、自我遵守、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对于群众中不好的行为,要给予记录、曝光,并施以必要的批评、约束或适当的惩戒。例如,对不文明游客要曝光,可考虑罚其在旅游景点当清洁工若干时间,要付双倍的门票价格等;对于在飞机上无理取闹的旅客,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乘坐飞机等。

       第七,要把民风培育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八项规定是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所以效果明显。这对于民风培育是一个极好的借鉴,各级党组织要把社会建设中的民风培育作为己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顶层设计上做出长远部署,培育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吻合的民风,这样才会具有更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第八,要大力借助榜样的力量发出好声音,扩大高风善举正能量的影响力。近些年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的关注度和参与率不断提升,这不仅说明了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而且彰显了我们每一个人对真善美的认可与期待。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更是催人奋进的。因此,做好党风促民风也要打好宣传牌,不断挖掘干部队伍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者,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善意之举、感人之处来形成民风培育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第九,关注基层有益创新并进行推广。四川自贡一社区成立的“道德银行”,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居民可以凭账户内的资产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所谓“勉慕于仁义”,这种物质化的奖励也许还不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但也未必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让激励的方式更加契合人们内心的道德考量,以此正党风、淳民风。

       第十,为民服好务,提升党风促民风的亲和力。在党风促民风的必答题中,必须紧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个“关键阀”,既要正风肃纪、惩治腐败、净化政风,又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搭建平台,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党风促民风更有亲和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让老百姓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喜得感不正是推动党风促民风的一条“终南捷径”吗?

       (本课题主要成员:贾立政、孙墨笛、王慧、栾大鹏)

标签:;  ;  ;  ;  ;  

论党风与民风的互动与影响_官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