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福建诗人看10~13世纪福建方言的一些特点(一)_福建方言论文

宋代福建诗人用韵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纪的闽方言若干特点(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宋代论文,方言论文,诗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闽方言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具有魅力的方言之一,它以其丰富的音系、多层面的语音积蕴,成为中外语音学家和方言史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览于闽方言韵书能提供的系统材料只能上溯至明代,现代学者往往凭据现代闽语语音特点构拟闽方言从汉语中分化的早期形态,如罗杰瑞先生《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擦音》(《中国语文》1986年1期), 徐芳敏先生《古闽南几个白话韵母的初步拟测》(《台大中文学报》1995年4月)均是。 但从历史上福建文士的诗词押韵考求早期闽语的语音特点,显然具有文献可以证实的优点。鲁国尧先生(1980)研究了《全宋词》中85家福建词人的1805首词的韵字,首次系统利用了宋代的第一手语言材料考察宋代闽方言现象,发现了现代闽语犹存的歌豪通押,支鱼通押等特点在宋代即已存在,为闽语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循此途径,考察宋代(960— 1279)福建文士诗歌的用韵。我们从《全宋诗》和《四库全书》中辑录宋代福建诗人294家,诗歌作品13775首作为研究对象。在穷尽考察这近一万四千首诗歌韵脚字的基础上,勾稽反映闽方言特点的特殊韵例二百多条,参证宋代文献,下与现代闽方言相互印证,归纳出宋代闽方言9条语音特点。这9大特点在八闽大地的不均衡分布,又向我们透露了宋代闽语次方言分区的信息。

考察宋代闽方言特点时,我们参考了一些宋人、清人及现代的资料。宋人的资料,有散见于文集、笔记和诗话中有关闽语闽音的某些记述,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也是“现场实录”的第一手材料,非常宝贵。据新近的研究(赖江基1986、邵荣芬1995),宋人吴域《韵补》是一本较多反映宋代闽北方言的以今律古的韵书,对研究宋代闽方言尤为重要。清代以来闽方言韵书大批涌现,记录了两百年以前的若干闽语次方言音系,与宋代闽音当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重点参考了其中两种:《汇音妙悟》(明末清初泉州音)(林宝卿1996)、《建州八音字义便览》(明代建州音)(李如龙1990)。现代闽语的语音结构多层面,其中蕴蓄着丰富的历史语音现象,这些语言的“活化石”可以以今证古,对考察宋代闽语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大量参考了现代人撰写的闽方言调查报告、论著、方言志及方言简志,文中引述凡未注出处者均见参考文献。

一 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的方音特点

1.歌豪通押

歌包括《广韵》歌戈两韵(按凡《广韵》韵目均举平以赅上去),豪主要指豪韵。闽音歌豪通押,最早见诸唐代闽南诗僧义存的作品(周长楫1994)。因为比较奇特,宋人多引为谈资,加以调侃。宋人笔记如《老学庵笔记》、《齐东野语》,诗话如《贡父诗话》、《二老堂诗话》均加以记述。宋福建词人韵中发现10例(鲁国尧1980),分布于福州、南剑州、泉州。

宋代福建诗人有7人53例歌豪通押,下面各举一例, 次序按年代先后排列:

1)黄裳(延平,1043—1119)19例, 如七绝《游吴有作》“荷歌螯”(CH16—11095)(注:括号注明引例出处。(CH16—11095)意为《全宋诗》第16册第11095页;(S1168—507 )意为四库全书第1168分册,第507页,余类推。引例出于文集单行本者, 只注明卷数页码。)。

2)陈淳(龙溪,1159—1223)4例,如五古《隆兴书堂自警》之十九“道佐”(S1168—507)。

3)王迈(仙遊,1185—1248)11例, 如七律《贺许宰伯诩再考》“豪刀多高歌”(S1178—651)。该诗题原注:进退韵。

4)林亦之(福清,约南宋中期)1例,七古《秋夜》第2韵段“ 好坐我”(S1149—858)。

5)陈藻(福清,林亦之弟子)8例,如《悼網山》第2韵段“操到过”(S1152—51)。

6)林希逸(福清,端平二年(1235)进士)7例,如七律《送王税院西上》“豪波磨多毫”(S1185—586)。

7)林同(福清,由宋入元)3例,如五绝《荀何》“何高(S1185—233)”。

以年代论,北宋1人(黄裳),南宋6人。以里籍论,南剑州1 人(黄裳),兴化1人(王迈),漳州1人(陈淳),福州4人(林亦之、 陈藻、林希逸、林同)。合诗词用韵而观,歌豪通押不见于建州、邵武、汀州西北三闽,而今闽北方言歌豪亦不同韵,表1 是中古歌豪两韵部分字在现代闽方言五个代表点的读音,双线以上为闽南(厦门)、闽东(福州)、闽中(永安)的读音,双线以下为闽北音:

表1

据表,现代闽北方言歌韵一般念-o或

,豪韵念-au, 这是闽北方言与闽南、闽东、 闽中的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在宋代福建诗人用韵里非常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蔡襄与王迈同为仙游人,现存蔡诗403首,王诗438首,王氏歌豪协韵达11例之多,蔡氏不见1例。蔡集中歌戈韵、豪韵各独押9次,泾渭分明,当是遵通语押韵之故。

另外,歌豪通押在宋代四川文人用韵中亦有用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云:“近世士大夫颇笑闽人作赋协韵云天道如何,仰之弥高。殊不知苏子由,蜀人也,文集第一卷严碑长韵:磨讹高豪何曹荷戈,亦相间而用云。”按苏辙这次押韵见《栾城集》卷一,吴棫收入《韵补》歌韵“高”“豪”二字之下。但四川诗人仅此1例, 苏轼诗韵中不见,四川诗人亦不见。

2.歌鱼通押

歌指歌戈部,鱼指鱼模部。歌戈与鱼模相押,福建词人亦见,诗人用韵中有三例:

1)石赓(同安,1049年进士)1例,七言古诗《岳阳楼观洞庭》第4韵段“部去过”(CH9—6252)。

2)林希逸2例:五律《挽赵通判》“皤多窠苏 ”( S1185—747),五律《挽丘进衙内子》“须姑孤歌”(S1185—748)。

三次押韵,歌戈部5字,鱼模部6字。除“须去”二字外,闽南方言韵书《汇音妙悟》全收入高韵

,现代闽方言闽南、闽东话也是除“须去”二字以外,大致可协韵。请看11字现代厦门、泉州、福州的读音:

“窠皤”两字资料盖阙,泉州音据《汇音妙悟》拟订。 上引闽音中,歌鱼韵11字除“须去”外,泉州音最和协,次厦门、福州。石赓正是泉州人,他以“部去过”相押应当是谐协的。“去”字今泉州音不协,读

,但福州白读

,应当是古老的读法,其他厦门读

,漳州读

,则音变可能:

宋代福建词韵歌戈鱼模协韵也有3例。鲁国尧(1980 )根据“在现代厦门福州话里,有些模韵字与歌韵、豪韵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推断“在宋代它们也许亦有相近之处。”在《汇音妙悟》里,《广韵》歌戈韵的“颇佗裸左”,豪韵的“保涛劳遭”,模韵的“捕徒橹租”同属一韵,完全能协韵。由此反推,宋代一部分鱼模韵字押歌戈韵应当是闽方言现象。“须去”今音不协,可能是演变所致。江西词人亦有1 例歌鱼相协,然诗人如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诗中均不见,仅一例,似属偶然。

3.支鱼通押

支指《广韵》支脂之微韵,鱼指鱼虞模韵。《广韵》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组字押入鱼模部,见诸唐代泉州诗僧义存的诗韵,托名陈元光的《龙湖集》诗中达3例之多(周长楫1994,1996), 唐代闽南漳泉二州止摄三等开口精庄组字实际读同鱼模部无疑。但支鱼通押并非仅限于闽南一地。

宋代福建诗人有13人以《广韵》止摄字押入鱼模部共计18例。混押之字主要为精庄二组,羼有其他声类字。下面按诗人年里顺序各举一例:

1)黄亢(浦城,1008年进士)五古《临水》“暮驻处去事”(CH3—1602)

2)杨忆(浦城,974—1021)五古《表玄师归》第2 韵段“路句署住悟素字遇”(CH3—1376)

3)张伯玉(建安,仁宗时人)五古《宿桐庐县江口》“ 鱼初虚知”(CH7—4730)

4)郑侠(福清,1041—1119)七古《苞苴行》“去住水树”(CH15—10427)

5)杨时(将乐,1053—1135)七绝《题陈宣事》“居徒缁”(卷42—14)

6)廖刚(顺昌,1071—1143)五古《别妙湛》“事去”(CH23 —15422)

7)邓肃(沙县,1091—1132)共5例,如《进花石纲》之十“ 禹此子”(S1133—262)

8)高登(漳浦,?—1148)《东坡像赞》“履子古死”(S1136—448)

9)严羽(邵武,1192—?)共2例, 如七古《塗山操》第3韵段“死怒士”(S1179—251)

10)刘学箕(崇安,约宋宁宗时)七古《责》中间四韵“扶馀师枯”(S1176—585)

11)林亦之(福清,约南宋中期)七古《贺江宰生日》第2 韵段“初巫纡癯慈逋无车”(S1149—860)

12)林希逸(福清,林亦之再传弟子)五律《挽王太傅》“虚书如衣”(S1185—743)

13)林同(福清,由宋入元)五绝《青蚨》“离蚨愚”(S1183—251)

此外还有2首和韵诗,陈许、 章友直两人同和祖择之《咏震山岩彭征君钓台》绝句:居矶衣(CH5—3385,CH5—3464)。祖择之,名无择,北宋上蔡人,籍贯当属今河南范围,则“居矶衣”的用韵似属中州语音。

13位作者以年代论,北宋4人,南北宋之交4人,南宋5人; 里籍则建州4人,邵武1人,南剑州3人,福州4人,漳州1人。里籍不同, 用字略有差异,见表2:

表2

押入鱼模部的支微部字

建州 师字事 知

邵武 子俟死

南剑州鲻子事此死水紫史

福州 慈似水离衣

漳州 子死 履

据表,建州、邵武、南剑州押入鱼模部的支微部字除“知水 ”外,全属精庄二组,其中精组5字:子紫此字死,庄组亦5字:鲻师事史俟。“知”为舌上音,“水”属审母,正齿音。福州、漳州除精组“慈子似死”,章组“水”外,还有来母“离”,影母“衣”字。“履”字押鱼模,已有另文专述(注:详见笔者《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4期。)。

精庄二组开口字,现闽方言大多读入鱼模部。如闽北建瓯音“子紫此师史事俟”读-u韵母,水读-y韵母。闽南方言厦门话“慈师事俟”以及“子死史似字”的文读韵母均为-u,闽东福州话“史此”和“ 师死”文读韵母为-y,“似”与“事”的文读韵母为

。“鲻”字冷僻,然“辎”厦门读ctsu,“缁”建瓯读- y韵母。

“离衣”两字押鱼模,出于福清人林希逸和林同,当属福清地方音。“衣”今福清文读ci,白读cui,福州白读cy,与“迂于”同音, 与“虚csy、书ctsy、如cy”的韵母相同。由今推古,宋代当亦相协。“离”字押鱼模,今福清、福州音均无徵,姑存待考。“知”字押鱼模部,出于建州建安人张伯玉之手,今闽北方言“知”念cti,厦门、 福州均读-i韵。张伯玉既然如此押韵,亦当有其依据。

止摄精庄组开口字宋代读入鱼模亦见于吴棫《韵补》,如该书《卷一·九鱼》:“资,如今读叶鱼韵”,“斯,如今读叶鱼韵”,“词,如今读叶鱼韵”。“资斯词”今读均叶鱼韵。又如《上声八语》“子……如今世俗所读而与语韵协”。“士……如今世俗读而与举武为韵”。“使……如今读皆叶语韵”。“资子”等属精母,“士使”等属庄组字,今读、世俗读均叶语韵。可见宋代闽语实际读音一斑。

4.鱼尤通押

尤侯部押入鱼模部,唐代义存诗里有1例,“殊虚无浮” 相押,“浮”是尤侯部唇音字,这种通押是唐宋音变通例。这里所说鱼尤通押,是指闽方言里尤侯部唇音以外的字押入鱼模部。宋代福建诗人有4例:

1)郑侠五古《示女子》“首揉守就偶久舅母咎友走丑取究咮锫趣九牖昼覆负父疚剖口斧宥步乳溜肘吐丑缕五朽浦妇旧皱授有堠厚骤寿昼子佑苦后斗缶”(CH15—1047)

2)陈淳七古《贺付侍丞喜雨二十韵》“ 雨苦吐釜土所膂举顾有俎缕鼓御午故哺母睹阜许数古坞汝”(S1168 —520)

3)陈淳七绝《送廖子晦倅潮还别四绝》之三“馀头忧”(S1168—524)

4)蒲寿chéng宬(泉州, 由宋入元)七古《赠日者冯鼎山》“斗偶洒吼手口剖部簿午主”(S1189—853)

郑侠诗尤侯部字较多,夹杂9 个鱼模部字“父斧步乳吐五缕浦苦”,“取趣”两字《广韵》厚、(取)遇(趣)两收,当有鱼模、尤侯两读,常用鱼模部读。“子”字,本属止摄开三精母,方言中读入鱼模。其余尤侯部字可分两组,一组为唇音字“母剖缶负妇锫覆”, 前5字均鱼模、尤侯通押,前文已述。“锫覆”仅此诗一见,押尤或鱼并无旁证,难以确认。不过尤侯唇音字大多在该诗中协鱼模,则“姑”归为押鱼模一类。陈淳、蒲寿宬诗中“母阜剖”3 字也属此类。除开唇音字,4首诗中与鱼模部相押的尤侯部字合计38字。 其中牙喉音“有久舅旧”现代闽南话白读-u韵母,仍可协鱼模。 舌齿音“走守斗丑”等等,宋代也应当可读鱼模韵。朱熹《朱子大全》卷七一:“大抵方言多有自来,亦有暗合古语者……如闽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者,皆合古韵,不能尽举也。”朱熹所说“古语”,当指吴才老《韵补》中“口”音孔五切,“走”音子与切;吴氏也是以今律古的。闽人读“走”为祖,其韵同鱼模部洪音。舌音如升斗的“斗”,吴棫《韵补》收于上声语韵读肿庾切,与“咮”同音;字又作“枓”,泉州方言韵书《汇音妙悟》“枓”字收于珠韵(-u)争母,当音[c]tsu,注曰“酌水之器”。今厦门音“升斗”字读

,相对应的《汇音妙悟》高韵地母下不收“斗”字。如果不是漏收,则《汇音妙悟》所代表的明末清初闽南音中斗(枓)仍读-u韵。“走斗口”等字均见于郑侠诗韵中,由此推知郑侠及其他3首诗当为尤侯部协鱼模部。

今闽南厦门话“口走斗”文读跟“苦祖堵”同韵母。潮州则“口”念[c]k‘au,“走”念[c]tsau,“祖”念[c]tsou,“苦”念[c]k‘ou,舌位高低略有差异。福州则“口走斗”文读-εu韵,白读- au韵,“苦祖堵”读-u韵,差异很大, 不能协韵。然郑侠是福州福清人,《示女子》诗写给他女儿,对象是“无才便是德”的女子,自然得用口语押韵。朱熹牙音(口)齿音(走)各举1例, 总括曰“不能尽举”,则实际语音中鱼尤通押较此为多。验之郑、陈、蒲三氏诗韵,此尤信然。

5.东阳通押

现代闽南话“昂扬”韵

由《广韵》东、冬、钟和阳、唐韵以及江韵知庄组字组成(注:关于闽南话韵系分部及名称,参阅周长楫《闽南话与普通话》有关章节和《中古韵部在闽南话读书音里的分合》(《语言研究》1996增刊)一文。)。换句话说,现代闽南人做诗,东钟部与江阳部可以通押,因为两部的读音韵母相同。但唐代闽南两位诗人诗韵中不见东阳通押例,倒是李白、白居易、韩愈诗韵有此例。宋人辛弃疾词亦有3例, 是仿古之作(鲁国尧1994,页150)。

以现在对唐宋诗词的考察,作为闽方言的押韵现象,东阳通押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福建诗人有2人诗中出现东钟与江阳混押。 北宋人郑侠五言长诗《谢曹公》第1韵段押韵44字,押东钟部,第29 韵的韵脚字系江阳部“鋩”字。然仅此一例一字东阳混押,或为偶然合韵。

南宋漳州龙溪人陈淳(1159—1223)诗中东阳通押有6 例之多,涉及大量韵字,这就绝对不是偶然的了:

1)七绝《送廖子晦倅潮还别》之四“疆穷鸿”(S1168—524)

2)七绝《送廖子晦倅潮还别》之二“邦风蒙”(S1168—523)

3)五古《自讼》“狂穷躬通矇”(S1168 —511)

4)七古《遭族人横逆》“融霜攻强将章狼枪傍伤胸恭量刚穷”(S1168—516)

5)七古《上赵寺丞》“房漳遑宫工洪阳峰溶通防央矇旁堂章望翁皇扬光刚庸纲珑乡洋颙矇从墙常风良芳忠骧庠霜鋩躬昂慵砻功融藏彰同亡荒卬详钟曨郎供行裳东王芗封容茫隆终宗饔羊穷踪丰将忘堭恭颂蒙跄重雍梁缝觞黄梁庄徉浓相康攘逢中惶尝滂璋肠楊崇充衷凶公邦酿唐胸长羌訩桑降彤强冲羌悰方昌臧冈疆狂量张聋”(S1168—516)

6)五古《榘子名字义》第6韵段“动动往”(S1168—511)

陈淳又有4篇有韵的文章,中间东阳押韵有5段:

1)《君子戒谨所不睹恐惧所不闻箴》第7段“阳 中”(S1168—543)

2)《启蒙初诵》第10段“恭庄”(S1168—626)

3)《训蒙雅言》第13段“宫邦”(S1168—626)

4)《训蒙雅言》第17段“宫邦”(S1168—626)

5)《暑示学子》“躬容常同裳恭”(S1168—627)

《启蒙初诵》以下3篇是陈淳编的启蒙读物, 目的是在童蒙“学语”之时,“无交俚谈邪语”,以六经中明白切要四字句,协之以韵,使之“幼习”“语音调熟”。显然“正音”是必须讲究的。大约东阳相协,当地读书人习以为常,故童蒙读物频现不以为非;又由于闽南音庚青部“弘”字已混入东钟,所以陈淳《启蒙初诵》第16段协“弘汤”(S1168—624)

宋代闽南话读书音中东阳合韵是没有问题的。除陈淳以外,其他闽南诗人用韵不见此种韵例,可能是谨守官定诗韵的缘故吧。福建词人用韵也有1例,出于泉州人蒲寿宬之手,亦闽南人。

现代闽南话读书音,中古东冬钟江阳唐六韵重新组合为“昂扬”韵

和“巷江”韵(-aη),江韵牙喉唇舌音字组成“巷江”韵(-aη)

陈淳上述12条韵例与今天闽南话读书音略有差异,即江韵唇音字“邦”,喉音字“降”也押入“昂扬”部。看来宋代“昂扬”部比现代要宽一些。

6.屋铎通押

与阳声东钟、江阳通押相应,陈淳诗韵入声屋烛部与药铎部亦混押,共3例:

1)五古《智》“烛铄浊”(S1168—508)

2)五古《忆李友叔晧三首》之一“ 郭日腹读牍博绿促熟作曲”(S1168—570)

3)七古《詠陈世良天开图画之阁》“ 谷阁伏络郁肃禄束簇目摸落斛曲跃乐族”(S1168—518)

《训蒙雅言》中也有一段“欲乐”(S1168—626)

现代闽南厦门话文读系统,中古通江宕三摄入声亦重新组合。觉韵知庄组以外的字组成“角学”韵(-ak),屋沃烛药铎和觉韵知庄组字组成“目录”韵(-ok,-iok),亦跟阳声相应。

要指出的是“目录”韵的字还有白读的记载。即宋代闽人说话时,口语里发音跟读书时不同。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东坡曰:四海语音言‘六’皆合口,惟闽音则张口。”六,中古屋韵字,《汇音妙悟》香韵柳母第八音收“六”,“老阴数也”。此音当读

。又在江韵柳母第八音下收“六”,曰“数名,解。 ”“解” 者,白读也,当音

。现代厦门话“六”文读

, 白读

,同《汇音妙悟》。东坡说天下人读六皆合,即唇带圆,主元音当为“u”。今人拟音“六”读

, 符合东坡“合口”说,闽南话文读

当即由此音而来:

。 东坡所说闽音念开口,当指白读音

。大概北宋闽人说话时,屋沃烛韵一些字念开口低元音,不同于以《切韵》音系为基础的中原通语,故东坡笑之。这也告诉我们,通江宕三摄的闽音文白系统,宋以前,就已经形成。

7.尤萧通押

尤指尤侯部,萧指萧豪部。宋代福建诗人用韵尤侯部与萧豪部混押共9例。4例是萧豪部夹入个别尤侯部字,3 例尤侯部夹入萧豪部字, 2例尤侯、萧豪各1字。现依作者年代先后排列于下:

1)杨忆(浦城,974—1021)排律《清风十韵》“绸皋劳骚高毫涛螯曹”(CH3—1413)

2)黄裳(延平,1043—1129)七古《巧蛛行》第1韵段“卯搅巧妇”(CH16—11046)

3)杨时(将乐,1053—1135)七古《赠程舍人近侍入闽》第2韵段“手皂草巧”(卷22—15)

4)李纲(邵武,1092—1140 )七古《周元中赋御画骢马次其韵》“手峤耀”(卷39—4)

5)李纲七古《开元寺漱玉亭》第2韵段“笑愁”(卷18 —5)

6)李纲五古《次韵志宏见示寒翠亭之作》“萧秋留游搜钩”(卷11—12)

7)袁说友(建安,1140—1204)五律《练湖》“州艘鸥忧”(S1154—171)

8)严羽(邵武,1192—?)《悯时命》第14韵段“忧尤遥”(S1179—61)

9)林希逸(福清,1235年进士)七绝《长门怨》“愁萧”(S1185—628)

9例中,尤侯押入萧豪3字“绸妇手”;萧豪押入尤侯3字“ 萧艘遥”; 萧豪、尤侯对等合计3字“萧笑愁”。

以诗人里籍论,建州、邵武、南剑州各2人,福州1人。邵武韵例最多,有4例。地域分布,大多数在闽北。 但今天闽北方言里萧宵肴与尤侯幽不同韵母。清人林端才《〈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将中古流摄侯韵大部分归入茅韵(-e),尤幽韵大致归入油韵(-iu)。 效摄的豪肴两韵大多归柴韵(-au),宵萧两韵大多归桥韵(-iau)。两摄归4韵,大限不乱,中间小有出入,如“救”字入油韵(尤幽),白读入桥韵(宵萧);“巢”入茅韵(侯),又入柴韵(豪肴);“菢”音同“幼”,又音同“抱”。中古豪韵“蚤叫灶扫老”本只入柴韵,却又都收入茅韵,形成“蚤走”“叫狗”“灶皱”“扫瘦”同音。“糟”入茅韵,与“邹”同音又入桥韵;“流”入柴韵,与“牢”同音,又音留等等。

宋人吴棫《韵补》这种出入更多。计《韵补》萧啸韵收尤幽韵系字9个,尤有宥韵收萧宵肴豪韵系字80个。 萧收尤例:“愁”音锄交切,“优”音於乔切,“忧”音一笑切等等。尤收萧例:“箫”音相求切,“遥”音夷周切,“巢”音锄尤切,“扫”音苏后切,“老”音郎口切等等。对照《建州八音》“巢扫老”等字茅韵、柴韵的两收,是否吴棫收的这些字宋代闽北音就是效摄、流摄两读呢?

除闽北外,尤萧相协福州、南剑州有3例。 现代福州方言效流二摄大致可以协韵,如

现代福清话亦大同小异,如“绸朝”同音[,c]tiu,“手悄” 同音[,c]ts‘ieu,“收萧”同音[,c]sieu,“嗅笑”同音

等等。反推宋代福州诗人尤侯幽协萧宵肴豪,乃是以方音入韵。南剑州西北邻建州、邵武,东毗福州,受其影响亦尤萧通押。尤萧相押宋词中福建词人8人押用16次,地域分布邵武2人2次,南剑州2人4次, 福州3人9次,毗邻福州的蒲田1人1次。其分布与诗韵大体相同。合诗词用韵,均不见漳、泉二州有尤萧通协例,宋代闽南尤萧不能协韵,此又闽南与闽东、闽北之差异。

8.阳声韵尾的归并

《广韵》音系阳声韵尾-m、-n、-η之间的混押,唐代就已出现,宋代数量大增,宋词宋诗都是如此(注:宋词参阅鲁国尧先生宋词用韵的系列论文,及其他先生有关宋词用韵文章(均见参考文献目录),宋诗可参阅台湾耿志坚《宋代律体诗用韵之研究》(硕士论文,打印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宋代通语韵系鼻韵尾合并。鲁国尧(1994,页147 )指出:“从汉语语音史看来,宋时m尾韵仍旧独立存在, 《中原音韵》里闭口三韵依然保存。从《南村辍耕录》卷十九‘射字法’条可知,元代吴方言松江方音仍有m尾韵”。

福建方言大概与此不同。宋代闽人吴棫按照闽北音划分古韵,据赖江基(1986)考订,吴氏阳声韵部立韵完全打破了《广韵》音系-m、-n、-η界限。如吴氏真韵含《广韵》真谆臻欣痕清青蒸登侵韵,先韵含先仙元(喉牙)盐添严庚二耕,寒韵含寒桓覃谈,删韵含删山元(唇)咸衔凡等。宋代福建诗人押韵阳声韵尾混押大致与此相符。表3(见下页)按韵尾混押的方式统计韵例与次数,韵部采用通语18 部系统名称。

据表3,混押主要在真文、庚青、侵寻、寒先、监廉五部之间, 前三部共混押120次,后两部混押11次。 前三部范围与吴棫真韵大致吻合,包括吴棫真韵和先韵中的庚二耕。后两部相当于吴棫寒韵、删韵和先韵(不含庚二耕)。其实吴棫三韵并非绝然分立,《韵补》韵目下注:仙盐严古通先,寒桓删山古转声通先,添古通盐,咸古通删,衔古通咸,凡古通严,诸韵联络交通,丝缕相扣,应当合为一部。如此,则吴棫所分宋闽音韵部“真侵”为一部,含《广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庚耕清青蒸登侵;“寒添”为一部,含《广韵》寒桓山删先仙覃谈咸衔盐添严凡。与福建诗人混押对照,仅“元”韵归“真侵”不当,应当归寒添,其余皆相符合。

以地域论,-m、-n、-η混押只不见诸闽南漳、泉二州(汀州诗人少,零散几首诗无法考韵,故忽略不计),而闽南话文读系统至今还保留-m、-n、-η三种韵尾分立。其余5个军州都有韵尾混押, 地域分别对应于现代闽北方言(建州)、闽东方言(福州)、闽中方言(南剑州)和莆仙方言(兴化),这些方言区都不存在-m、-n、-η对立。闽中的永安话存在-m、-n、-η和鼻化韵的对立,但已不是中古的体系(李如龙1991,页191)

福建诗韵的混押,闽人吴棫的分韵,现代闽方言闽北、闽东、闽中和莆仙话的韵尾归并,三者之间彼此合若符契,决非偶然巧合。宋代福建除漳、泉、汀三州外,其他地区方音,中古-m、-n、-η三个韵尾正在合并或已经合并,应当是确切无疑的。同样,宋代福建词韵也有较多混押,其分布与诗韵亦大致相同。

表3

建州 邵武 南剑州 福州 兴化 合计

真文 庚青31 2 26 191492

-n—-η 寒先 庚青

2

2

寒先 东钟 1

1

真文 东钟 1

1

真文 侵寻 8 1 2 11

寒先 监廉 6 1 2

211

-n—-m 寒先 侵寻 监廉 1

1

真文 寒先 侵寻

11

真文 寒先 监廉

11

庚青 侵寻 4 4 2

111

江阳 监廉 11

2

真文 庚青 侵寻

3 1 1

1 6

寒先 庚青 监廉1

1

合 计57 2 35 28 19

141

可是,三个韵尾是怎么并的,仅从诗词押韵无法看出。吴棫《韵补》给6个真文部字和两个庚青部字的音读作了譬况描述与注音,很有启发,表4(见下页)是这8个字《广韵》、《韵补》注音与现代建瓯音的比较,《广韵》拟音采用李荣先生的拟音系统构拟,建瓯音采自《建瓯县志》第36篇“方言”,并参照《建州八音》,两书缺收者不注。

表中双线隔成两间,分成两组。

第1组2字,是《广韵》庚二耕韵字。吴氏注音仅云“如今读”。所谓“今读”意为该字古雅读与闽北实际读音相似,则“行纮”韵尾仍为-η。第2组6字《广韵》分属臻、痕、山韵,通语中读-n尾。吴氏注音无一字“如今读”,说明“今读”与之不同。 用来注音的6个字全部为庚耕韵字,绝不含一个-n尾字。注音字与被注音字之间主要元音差别不大,主要差别在于韵尾。吴氏注“臻”云“臻声近争”,大约就是要像读“争”那样读“臻”,即改-n尾为-η。 从上引建瓯读音可见第2组6个注音字与被注字绝大多数主元音与韵尾至今仍都相同。联系现代闽北、闽东、闽中、莆仙方言,凡三个韵尾合并了的,-n、-m两尾字全读为-η尾,可证宋代闽语阳声韵尾归并是:n→η←m。

一些比较特殊的韵例,简述于下。

(1)寒先、庚青协2例,均出自福清人之手:林亦之七绝《挽郑氏母》押“前生传”(S1149—871),林希逸七律《太平莲》押“层然莲传船”(S1185—573)。

表4

注:行,《建州八音》又收入园韵读

福州长乐人张元干《紫岩九章》之一押“岩渊镌金贤”(卷1—1),这是以寒先、监廉为主,杂入一个侵寻部字。福州闽县人黄干《浙江舟行遇风》第1韵段押“清帆然”(S1168—495), 同样押寒先、监廉部,却杂入一个庚青部字。

表3真文、寒先、侵寻,真文、寒先、监廉各1例均出自建州崇安人刘子翚。五言古诗《题懒庵》之二协“掩[,琰]稳[,混]剪[,獮]远[,阮]”(S1134—437),真文部“稳”字杂押入寒先(监廉)部,亦见于闽北邵武人严仁词韵。吴棫《韵补》上声铣韵收“稳”字,音邬褊切。宋代闽北音“稳”字或许有寒先部一读。刘子翚另一首《梦仙谣》第4韵段押“人垠心源分”(S1134—450)却是寒先部“源”字杂入真文、侵寻部。同样吴棫《 韵补》云元韵“古转声通真”,在真韵收“源”字,音虞云切。《建州八音》“源”字收于园韵(yiη),与“分”字同韵。

以上6例为方音“真侵”与“寒添”通押, 不出《广韵》臻山梗曾深咸六摄舒声范围。表3还有5例是外押江通两摄的。

(2)监廉、江阳协两例。 王迈五古《辛未中元记梦》该诗限韵“凡”字。韵脚为“凡厖[,江]贪谈参潭”(S1178—626 )“厖”句为“天真要无厖”。丁丙跋八千卷楼本改“无厖”为“虚涵”,诗味索然。“厖”字冷僻,方言材料中仅于《汇音妙悟》中江韵文母下见到,当读[,c]baη,注曰“解,庞杂”。“解”意为白读或俗谈。《建州八音》不见“厖”字,同声符的“尨”收于南韵(aη)与“贪谈参”等同韵母。如果“厖”音为*maη,则王迈诗的韵字,无论闽东闽北音诵之都可协韵:

建州崇安人刘学箕的《简康姪求先君石山》第4 韵段“江帆凡岩”(S1176—574),则是监廉部杂入“江”字。 江押“ 帆凡岩”,与闽北方音相合。

帆读

今人认作“篷”训读。但《建州八音》“帆”只收于桐韵( oη),别无他音。新编《建瓯县志》第36篇“方言”里, “帆”与“篷”并收在

音节下,“帆”也只有一读。两种本地方言资料“帆”都只有一读。如果不是漏收,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帆”字本来就读

,清以前入桐韵。清以后桐韵并入园韵,故现代读

(3)真文、东钟通押1例。建安人袁说友七绝《题尤提举惠双莲二首》之一“门风逢”(S1154—204)。该诗按诗韵是押东钟(出韵),借魂韵。诗首句:十年踪迹落修门。丁丙跋八千卷楼本作“十年踪迹等飘蓬”。从诗意看,咏双莲涉及佛家,故曰“落修门”。“等飘蓬”似不搭边,此亦不明方音协韵而擅改者。《建州八音》“门”字属园韵

,风逢属桐韵(oη),音近可借。 现代建瓯话门

(4)寒先、东钟混押1例。建安人张伯玉五绝《沪渎》边[,先]功[,东](CH7—4737)。这首诗不合通语,亦找不到方言的依据, 张伯玉的诗出韵都比较怪,或许另有所据。

标签:;  ;  ;  ;  ;  ;  ;  ;  ;  ;  ;  ;  ;  

从宋代福建诗人看10~13世纪福建方言的一些特点(一)_福建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