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持续摩擦的原因--基于中美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_收益曲线论文

美中贸易摩擦不断的原因——基于美中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中论文,贸易论文,摩擦论文,模型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6)03—051111—1003

1994—2004年,美中双边贸易额从507亿美元增加到2452亿美元。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3年和2004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与此同时,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在逐年增大,2004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美国第五大出口地。如果把美国对香港的出口包括进去,中国已超过英国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地。到2005年底,中国将携手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的三个出口地。过去5年内,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增长了114%,远高于同期美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增长速度(见图1)。美国对华出口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比利时(21%),更是远高于美国最大的两个出口目的国加拿大(6%)和墨西哥的(-1%)。中国市场对于美国的一些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中两国间的贸易依赖度仍在不断增大。

图1 2000~2004年美国出口增长率(%)的国别(地区)比较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US Department of Treasury,US ITC.

在美中双边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美中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这些摩擦突出地表现为美国对中国产品频频设限:2003年,中国输美产品遭遇11起贸易救济立案调查(9次反倾销调查,2起特保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8.5亿美元,调查次数与2002年同期持平,但金额比2002年增长了969%。从1980年7月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起,截至2004年底,美国已累计对华发起110起反倾销调查,19起保障措施,占整个中国涉案数目的20%,名列榜首。近期,美国再次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引发了更大的贸易摩擦。

面对进口可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美国政府为何对中国产品频频设限,尤其是在低附加值产品上同中国斤斤计较?国内学者大多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来分析美中贸易摩擦的,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中国出口对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进而从美国的角度去考虑贸易摩擦。曹乾等(2004)重新估算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认为中国和美国对双边贸易不平衡额问题的估计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已逐渐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主要根源之一。于铁流等(2004)认为美中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比较优势,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进而引发了贸易摩擦。上述研究都暗含着一个命题:美国政府由于未能准确获得真实的贸易逆差数据才“错误”地采取进口限制措施的。

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美国进口政策的FR模型,并结合近年来美中双边贸易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美国挑起美中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为了准确把握美国对华进口保护度的走向,本文对源于美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未进行相关的校正处理。

二、美国进口政策模型

假设美国政府的目标是最大化其国民福利,且如果每个人的收入相同,消费偏好一样,那么自由地进口无疑可以实现政府这一目标。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政府必须在一些人的受益和另一些人(包括政府)损失之间进行权衡,因此,美国政府便会有双重的政策目标:(1)、鼓励进口使绝大多数人受益;(2)、对进口实行一定的限制以增加部分利益受损者的收益。基于这种政策的双重目标,下面构建美国进口政策的FR模型。

1、基本假设

本模型假设:(1)进口政策目标分为两部分:进口收益目标y[,e]和限制进口收益目标y[t][,e];(2)两种政策目标必须同时实现;(3)美国进口政策的整体走向以进口保护度e表示;(4)视为可变外生变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环境;(5)e通过微弱地影响上述几个外生变量进入实际收益函数。

2、进口收益均衡曲线F

实际进口收益(y)可以表示为消费者福利(正关系)、投资于国外的厂商和国内的外贸服务商的收益(正关系)和进口保护度e(负关系)的函数,具体概括为:

当y=y[,e]时,即进口收益目标实现后,便达到进口收益的均衡。

F曲线将进口收益目标y[,e]和进口保护度e联系起来。假定其他所有变量都保持不变,正如(F52Q767.JPG)所表明,进口收益目标的增大是通过减小进口保护度来实现的。用图形描述这种关系,将得到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称为F曲线,如图2所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y[,e]而言,都有一个相应的均衡进口保护度e。决定着F曲线的位置。在任意给定的e的水平上,消费者福利的增加都将使进口收益目标增加,F曲线要向右移动;同样的,的增加使F曲线右移。相反,在给定的e的水平上,的减小使得F曲线向左移动。

图2 进口收益曲线(F)

3、限制进口收益均衡曲线R

实际的限制进口收益可以表示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失业人数(负关系)、高科技产业面临的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负关系)、美国政府获得的进口利益受损者的政治支持(正关系)和进口保护度e(正关系)的函数,具体概括为:

限制进口收益均衡可以表示为。限制进口收益目标的增大是通过增大进口保护度来实现的。用图形描述这种关系,将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称为R曲线,如图3。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y[,c]而言,都有一个相应的均衡进口保护度e。

图3 R曲线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的减小使R曲线向右平移,的增大使R曲线向右平移;的增大使R曲线向左平移,的减小使R曲线向左平移。

4、F曲线和R曲线决定的进口保护度

前面的分析分别导出了进口收益均衡的F曲线和限制进口收益均衡的R曲线。只有使进口保护度同时落在这两条曲线上,才能同时使进口收益和限制进口收益达到均衡,而F和R的交点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均衡点。如图4所示, 进口保护度最终会在点1达到均衡。

图4 均衡的进口保护度的形成过程

在此,我们确认一下进口保护度最终会在点1达到均衡。假设进口保护度最初位于点2,由于点2既没落到F曲线上,也没有落在R曲线上,所以进口收益和限制进口收益均未达到均衡。在进口过程中,美国政府必须先考虑其经济利益,因此,政府先对e进行调整,使点2落在F曲线上。一般地, 均衡的进口保护度形成过程如下,在点2,实际进口收益远小于进口收益目标,因此政府会降低进口保护度,使点2移动到点3;在点3,尽管进口收益得达到了均衡,但是此时的实际限制进口收益小于限制进口收益目标,因此,点3沿着F曲线向点1移动, 即增加进口保护度以获得较高的限制进口收益。

三、美中贸易摩擦实证探因

基于FR模型中各外生变量的变化趋势,我们进步分析美国挑起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原因。

1、F曲线发生移动的实证分析

(1)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美国厂商向其国民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和中国向其出口同类产品能力间的差距,差距越大,美国消费者从进口所获得福利越大。

通过近年的数据不难发现, 美国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是逐年下降的:1990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尚能满足国内94.2%的需求,但是,这一比率逐年下降,到1997年,其产出只能满足国内89.2%的需求。自此以后,美国制造业产出占其国内消费量的比重以更快速度下降,到2003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76.5%。(见图5)。

图5 美国制造业产出占美国制造业产品总需求的比重

数据来源:The Census Bureau.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相反的,中国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却是逐年上升的:1998~2003年,中国FDI中制造业合同数从初期的1.35万个飙升到末期的2.93万个,导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从1998年的88.79%上升到2003年的92.1%。 而外资进入的行业绝大多数又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户,比如服装业、电子元件和纺织品等(见表1)。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美国厂商向其国民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和中国向其出口同类产品能力间的差距是逐年增大的,即不断增大,并且在短期内将继续变大。在FR模型中,的增大将使得F曲线逐年向右移动。

(2)的变动。首先,根据前文的分析,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这些外企必然有大批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这个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并且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也不例外。根据华尔街日报2004年1月30日报道, 在中国商务部统计的10大出口公司中,美国的摩托罗拉和希捷(Seagate)公司赫然在列;Intel公司在中国将其在国外设计生产的配件进行组装,再将大量最终产品出口到美国。

尽管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国出口的具体收益很难估计,但无疑投资越多,在华的美国企业的收益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间接地用美国在华投资额来分析投资者收益的变化。

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的统计结果表明:在1990年后的其他年份(除2003年外),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无论是在合同额还是实现额上都呈高速上升趋势。2004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实现额接近40亿美元,投资额在所有FDI国家里排名第五; 实现投资额在经历2003年的下降后(主要由SARS引起),在2004年又增加了7.2%;签订的合同额更是增长了23.1%。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在华投资者在对美国出口中所获的收益是不断增大的。

其次,美国国内外贸服务商自华进口中的收益的变化很难用具体数字衡量,在这里,可用服务行业新增的就业数来间接衡量这一收益。Scott(2005)的研究表明,1989—2003年期间,美国自华进口在低工资和高工资部门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产品供给方面创造了13000个新岗位, 在其他高工资部门的就业分别为:基金会(3200),投资银行(1400),数据处理(1500),各种商业服务(12000),法律服务(2800),管理和公关(2900),会计(3200),培训(5200)。进口越多,新增就业岗位就愈多,美国国内外贸服务商的收益近年来随着进口的增大而增大。

最后,近年来投资于中国的美国厂商和美国国内的外贸服务商的收益都呈上升趋势,在FR模型里表现为变大,F曲线向右平移。

2、R曲线发生移动的实证分析

(1)的变动。从总体来看,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三年里,美国因中国产品的进口而造成的年平均失业人数剧增至23.4万人,这一数字是前期(1997~2001)数字的两倍多,是初期(1989~1997)数字的三倍多(见图6)。

图6 中国加入WTO前后由对华进口造成的年均失业人数(千人)

数据来源:EPI Working Paper #270.

表1 外企进入数排名前15位的行业

排名 年份 产业编号 产业描述进入外企数

12001

1810 服装制造业260

22000

1810 服装制造业160

32001

4160 电子元件制造 131

42000

4160 电子元件制造 83

52001

2230 造纸业79

62001

3070 家用塑料制造 70

72000

3727 汽车元件制造 69

82001

2727 汽车元件装置制造 64

92001

4073 照明设备制造 59

10

2001

1781 棉织品58

11

1999

3090 其他塑料制品 51

12

2001

1390 食品加工 48

13

2001

1790 纺织业48

14

2001

3424 研磨工具制造 48

15

2001

2312 印刷装潢 47

资料来源:IMF Working Paper Wp/05/55,Trade Costs and Location of Foreign Firms in China.

具体地,由对中国产品进口造成的失业人数大多分布在纺织品,服装、家具,橡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见表2)。对1989~1997和1997~2001两期的总失业人数进行对比发现,尽管前期的年数大于后期的年数,但总的失业人数还是从前期的31.2万人剧增至后期的67.7万人,而其占总失业人数的比重则由17.6%上升到21.5%;除服装业和皮革业外的其他行业产生的失业的人数和比重在后期均大于前期。

因此,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随着美国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增多,美国相关行业的失业人数是逐期增多的,在FR模型里表现为:不断增大,R曲线向左发生平移。

(2)的变动。首先,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能力正在高速地增长,在1994~2003年的十年中,电子、机械以及交通工具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最初的18.1%飙升到42.9%,预期这一比重将继续增大。

其次,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逆差额在其总的逆差额中所占份额在不断加大:2002~2004年期间,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从2010万美元猛增至4160万美元,而美国同类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额变化很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的数额变化非常小。最后,美国高科技部门的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重在逐年增大;从表2发现,家用音像业的失业比重从1989—1997年的4.1%上升到了2001—2003年的7.7%,而计算机业的失业比重在同期增加了两倍,通讯设备的比重则增加了将近四倍。

上述三点表明,美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来自中国相关产品的压力在逐年增大,而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又远大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压力。因此,在FR模型中,值逐年增大,R曲线将向左平移。

(3)的变动。进口的利益受损者主要包括失业工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大选临近的时候,受损者比受益者更有组织,更具影响力。

首先,根据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自华进口造成的失业人数是逐年增多的,因此,政府获得的蓝领工人的政治支持会随着进口的增加而下降。

其次,中国的产品现在不仅占据了纺织品等低端产品市场,而且正在占据电子计算机产品等高端产品市场,同时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在不断变大,一种民族主义就会被激发,自强意识就会被唤起。林毅夫(2003)研究表明,中国外贸出口增长10%,将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1%,而这恰恰是民族主义者最不愿看到的,他们便会给政府施加压力(减少对政府的政治支持)以迫使政府加大进口保护度。

最后,可以推断,值随着进口的增多而减小,在FR模型中,R 曲线将向左平移。

通过对等外生变量短期变化趋势的分析,结合FR模型,我们可以解释美国对华进口保护度e上升的原因。如图7所示,美国进口收益目标和限制进口收益目标在点1达到初始的均衡状态,此时的进口保护度为e[,1]。在上述外生变量的冲击下,F[,1]曲线向右平移至F[,2]曲线,R[,1]向左平移至R[,2],在点2,两种政策目标重新达到均衡。尽管此时的进口保护度e[,2]大于初始的进口保护度e[,1],但实际进口收益和实际限制进口收益均大于初期的水平。在短期内,F曲线继续右移,R曲线将继续左移,将导致进口保护度在短期内上升。而进口保护度的上升直接表现为美国挑起的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图7 进口保护度e的变化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中,外企的产出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真正由中国带给美国的压力实际上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政府不可能通过限制外企的母国的出口来减轻竞争压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限制从中国出口的产品,而不会细究这些产品究竟是由哪个国家的企业直接或者间接生产的。

表2 各行业由自华进口造成的分期失业人数

失业人数(人)

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百分比(%)

1989-97 1997-01 2001-03

1989-97 1997-91 2001-03

纺织品 24057

1227723243 5.4 3.9 6.4

服装55097

1229124229 12.3 3.9 6.6

家具15359

3876639561 3.4 12.4 10.8

橡胶制品38227

1357515097 8.5 4.3 4.1

皮革66077

3095614226 14.7 9.9 3.9

计算机,办公品 12046

1170229600 2.7 3.7 8.1

家用音像18573

1763328182 4.1 5.6 7.7

通讯设备37055284 11051 0.8 1.7 3.0

半导体 2078225437 6.7 7.0

其他工业品 78766

3557536924 17.6 11.4 10.1

总失业人数 448247 312507

364778100 100 100

资料来源:EPI analysis of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nd Census Bureau data.

2、尽管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却未出现下降,因而,美国获得的进口收益是逐年增大的。在这一前提下,美国便有能力提高进口保护度来弥补其国内部分利益受损者的利益损失。

3、大量中国产品的涌入的确给美国国内的小部分人带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这些利益受损者的处境又相对较差并且很有政治影响力,那么,为了政治利益,政府便会放弃小部分的进口收益而去获得限制进口的收益。

4、短期内,来自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面临的出口阻力将同时增大。

5、中国应该加深对美国社会和经济的了解,并能站在美国的角度来理解美中贸易摩擦,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不断的贸易摩擦。

标签:;  ;  ;  ;  ;  ;  

美中贸易持续摩擦的原因--基于中美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_收益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