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输血方案应用于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中的效果对比论文_郑金秀

郑金秀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广州 510800

【摘 要】目的:对比两种输血方案应用于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中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输血方案时将52例行MTP患者设为对照组,将68例行TEG指导输血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常规、出血量、异体血用血量等检测数据。结果:两组Hct、Hb、PT、Plt、FIB水平术后组内对比显示高度差异,且PT、Plt、FIB组间对比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异体血输入量、出血量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P与TEG指导输血,术后患者24h内输血量与出血量几乎相同,两种方案用于输血指导尽可有效使患者凝血功能保持稳定,并避免大量输血与大出血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方案;择期手术;效果;大量输血

大出血患者需予以输血治疗,以减轻患者因失血过多而损伤脏器功能与机体。目前临床针对大量输血尚无统一标准,大部分认为24h内输血量比输血者的循环血容量大、输注的红细胞量超过10U,或1h内输入的红细胞量超过4U者[1]。择期手术患者于围术期大量输血事件较为常见,且部分患者因术中、后未合理输注血液成分、大量出血等导致血液稀释,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降低患者生存率[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120例行择期手术大量输血分别予以不同输血方案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输血方案时设为对照组(52例)与研究组(68例),前者男女比例30:22,年龄40-72岁,平均(59.64±9.21)岁,输注血型:18例A型,10例B型,12例O型,12例AB型;后者男女比例42:26,年龄40-73岁,平均(60.34±10.75);输注血型:23例A型,15例B型,16例O型,14例AB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大剂量输血(MTP),研究组经血栓弹力图试验(TEG)指导输血;经查询病历入选患者性别、年龄、血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异体血输入量、出血量。均根据标准的操作程序对以上项目进行操作,且检测时需严格把控质量,予以双人筛选患者、统计数据核对。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Hct、Hb、PT、Plt、FIB)水平;记录并对比两组24h异体血输入量与内出血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予均数标准差( ±s)表示,t行组间、组内比较;计数资料予百分比(%)表示,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两组术后Hct、Hb、PT、Plt、FIB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延长或降低,且PT、Plt、FIB组间对比均显示高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患者因围术期手术操作或疾病自身等影响,一旦出现血液成分变化明显或(和)循环血容量降低时输血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对其术后恢复十分有利。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围术期患者用血量为用血总量66.27%左右,故临床需高度重视围术期合理应用输血[3]。临床目前普遍存在问题为,临床医师单纯的根据患者出血量输注红细胞,却严重忽视血小板输注与凝血因子补充,从而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并继发严重出血影响预后质量[4]。关于围术期合理输血指导方案,相关学者研究大多推荐于早期对患者凝血能功予以监测,并给予合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善及预后恢复等。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20例行择期手术大量输血分别予以不同输血方案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术中出血、不同指导方法输血之后,术后凝血功能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PT、Plt、FIB较术前显著降低或延长;此外,研究组术中MA值显著低于参考值,提示大量输血不但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而且易导致功能下降。临床对研究组增加血浆与血小板输入,使得术后凝血功能保持稳定状态,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纤维蛋白原与凝血因子水平、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证实通过术中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并早期给予合理干预指导输血,能够有效促使患者凝血功能维持稳定,进而减少出血量,这与张琼、王静等人[5]文献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h内异体血使用量与出血量组间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并未达到显著减少输血量与出血量预期目标。分析原因可能为:针对存在出血症状者是否需提高输血的阈值;目前厂商所提供的TEG检测数据参考范围进行指导输血合理性是否有效。国内外大量研究报道显示[6],当地健康者予以TEG检测,厂家提供参考范围与参数参考区间存在高度差异,所以临床需根据TEG厂商所提供参考范围进行判断。本研究结果受时间、环境及样本因素制约,未就研究组参数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围术期予以TEG积极性连续性监测患者止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以总结出合理参考范围与输血阈值,从而获取有效的指导输血方案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孙桂香,席朝运,李卉,等.储存式单采自体红细胞在腹膜后肿瘤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04):275-277.

[2]陈少珑,周师南,何壮.贮存式自体输血在肝癌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04):324-326.[3]任伟,李春华,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与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01):60-61.

[4]刘小华,刘文俊,张子晖,等.贮存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择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02):273-274.

[5]张琼,王静,张洪为.34例贮存式自身输血患者的临床观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7):2539-2340.

[6]鲁金叶,陆应玉.储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8):2762-2763.

论文作者:郑金秀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两种输血方案应用于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中的效果对比论文_郑金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