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面临重大创新--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五年发展综述_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面临重大创新--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五年发展综述_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面临重大革新——五年来国外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理论论文,五年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上困难重重,理论研究却异常活跃。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对低潮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一样,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正利用苏东剧变后的特殊历史形势,反思过去,探讨未来。社会主义理论正面临重大革新,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一)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形势

重视理论研究,大胆进行重大问题的探索和创新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特点不仅是由于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为人们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素材,更主要的是由于苏联东欧剧变向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

执政的共产党的理论探讨与创新往往同其社会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同一性,这一点同非执政的共产党不同。越南早在苏东剧变之前就开始了改革进程,苏东剧变加快了其改革步伐。古巴近两年也由于生存压力而开始在市场经济方面有所动作。朝鲜在理论上强调“主体思想”,强调“人的改造”和“思想改造”的重要性。

非执政的共产党情况较为复杂,一些党坚持传统观点,以不变应万变,认为苏东剧变是资本主义复辟,是这些国家领导人背叛社会主义的结果。如巴西共产党、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等就是这样。但这些党人数不多,影响较小。不少国家的共产党在苏东剧变后表现出一种失望、颓靡、茫然的情绪。拉美、西欧、东欧和西亚地区的一些共产党曾多次聚会,共同研究形势、寻求对策,希图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重要成果面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民族社会主义,主要强调民族主义,注重本国的经济发展,苏东剧变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自然也没有形成冲击。但近年来的世界民主潮流却推动它们加快了体制改革的历史步伐,尤其在非洲广大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都放弃了一党执政,改行多党民主制。

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倾向加剧,是近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势态。原苏东体系内的共产党绝大多数都改名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西欧最大的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也改名左翼民主党,投奔到社会党国际的麾下。不过这些所谓的“前共产党人”尽管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放弃了“共产党一元化领导”、“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等理论和实践,并热心加入社会党国际,但仍遭到老牌社会民主党人的蔑视与非议。奇怪的是,一些“前共产党人”今天却格外起劲地猛烈抨击自己的过去,甚至把昔日的社会主义说成一种“罪恶”。这些前共产党人目前在理论上并无什么建树,只是照搬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返回欧洲去”的口号下,实行私有化、议会民主制等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同社会民主党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一般还都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至少不反对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反对全盘私有化。就目前表现出来的理论趋势看,他们将来要搞的实际上是带有本国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

1994年,南亚地区有两个共产党在选举中获胜,引人注目。一个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共产党,一个是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但就实际情况看,它们并没有实行科学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阿迪卡里在回答人们关于如何在尼泊尔实行共产主义的提问时说:“我们认为,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只是哲学问题,而是否能成功,取决于我们怎样将它与一个国家的实际联系起来”。英国《独立报》1994年12月4日发表文章说:“阿迪卡里羞羞答答地承认他主要是一位社会民主党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阿迪卡里的内阁成员身为共产党员,却都“竭力宣扬自己是社会民主党人”。阿迪卡里认为:“共产主义也要符合时代潮流,国家体制应当由国民来选择。”所以,尼共的竞选口号是“保护国家利益”、“发扬国民自尊心”。

破得多,立得少,是目前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多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已为世界大多数社会主义理论家所肯定。民主社会主义近年来也不断遭到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攻击,捉襟见肘,乏善可陈。目前,执政的共产党人大都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同时加紧理论上的探讨,由计划经济改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这一探讨的最大成果。一些头脑冷静的非执政的共产党政治家和理论家也都表示社会主义的复兴应从理论创新开始,认为社会主义的低潮正是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的好时机。一些社会民主党人也认为,社会主义目前正处在从“实践阶段”过渡到“制订理论的新阶段”。他们指出,十月革命后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阶段。实践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充满激烈的争论并划分派别界限,而在理论上的探讨却因为不同的社会主义者的实践和基本立场的不同而黯然失色。虽然在这一时期也有过一些严肃的理论思考,但那多半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而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作的辩护,因而不是真理的追求,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各种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都已经无法胜任自己昔日确定的历史角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将为自己开辟新的天地,而这一历史进步的先导必然是理论的创新。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苏东剧变以后,许多社会主义者认定社会主义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做法失败了,而不是社会主义理想即民主、自由、公正、互助等被历史抛弃了。所以一些人主张把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制度区分开来。

就理论上说,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仍然存在着差别。一些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同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观不同的观点。卢森堡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的、自治管理的、使全体社会成员均能全面参与决策的”社会,是“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都可以为获得美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努力工作。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卡洛斯·卡瓦略斯说,社会主义就是争取自由,深化民主,争取新的权利和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参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该党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公正的社会,集体主义,自由,平等,真正的苏维埃式的人民政权,捍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利益及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社会。”西班牙工人党主席圣地亚哥·卡里略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表达了人类最高尚最宏伟的追求目标,即社会主义的理想。他指出,没有民主、没有参与、没有自由批评、没有人权,归根结底就没有社会主义。

苏联共产党在苏联解体前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已带有浓厚的民主社会主义色彩。苏共中央《真理报》在1991年8月8日公布的题为《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党纲草案,称苏共以后将由无产阶级政党转变为“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的党,社会公正和全人类价值的党,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党”。苏共要建立的社会是“人道的、公正的、民主的社会”。党的奋斗目标也不再是共产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民主、进步”。党将遵循的原则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利益、人道主义、全人类的价值、社会公正、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国家与国际社会一体化利益,以及社会与个人自由、经济与政治自由、精神与宗教自由等等。未来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奉行国民福利增长的混合经济;经济效益原则同社会公正原则、劳动成果分配原则和公民社会保障原则相结合;公民社会、政治思想的多元化,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可能性及其合作,在代表制民主和直接民主形式中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法律、宪法和公民自由至高无上;以人道主义理想和全人类价值为取向的科学、教育和文化。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主席维尔德茨认为,不能把东欧国家制度的错误同社会主义划等号,把极权主义、独裁、粗暴地践踏人权和限制民主当作社会主义的同义语。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既不是基于剥削、不平等、维持现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迄今为止按照‘统一模式’所试验的、已被生活证明无效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摆脱一个过分集中的、用行政方法管理的社会,建立一个能广泛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承认他们的价值、一个真正社会公正的、机遇均等但不是平均主义的社会,建立一个没有社会和民族剥削、压迫的真正自由劳动的社会,一个享有真正人类尊严、自由、民主的社会。”(《政党与当代世界》1993年第7期第23页)

第四国际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观点颇显与众不同。欧内斯特·芒德尔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强权和不公正,没有任何一个人类集团明显受歧视的社会。这是一个不以竞争、人皆为敌和个人发财致富的渴望,而以合作和团结作为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因的社会。废除主要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私有制和计划经济,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尽管尚不充分、但却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拉美地区的左翼政党在苏东剧变后,其社会主义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认为计划经济和私有化都有弊端,主张混合经济,强调国家调控,主张实行保障广大人民就业、消费、财产和公民权利的社会改革,以建立既有民主、正义,又确保教育、卫生、住房、交通等社会政策的发展模式。目标是建立自由、正义、主权的国家。

社会民主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影响相当巨大而久远。“自由、公正、互助”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既是社会民主党人判断政治行为的标准,也是他们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尺度和规范自己行动的指南。根据社会民主党人的解释,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同时也是持不同思想观点的人的自由。少数人享受的自由只能是特权。他人的自由应视为每个人自由的界限和条件。公正是建立在所有人享有尊严这一基础之上的。它要求人们享有同等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互助只是一种道义要求,不能强加于人。但只有人们乐于彼此相互承担责任,并愿意使其他人也获得自由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由、平等的人共同享受人道生活。此外,社会民主党人还认为,社会主义同民主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受约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民主,是尽善尽美的民主。而民主化就是系统地削弱特权。社会主义不是极权主义,它不强使人民充当被动角色,既不做历史的奴隶,也不做权力的附庸。人民主动、全面而热情地参与,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

社会主义是人类各种优秀思想文明成果的汇合,这种观点在国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匈牙利学者维达尼·伊万在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时,认为社会主义有6个原理:(1)机会均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原则;(2)以集体、参与、分享、团结为特征的民主;(3)减少紧张和剥削的世界经济体系;(4)在私有制框架内使财产不断社会化的所有制关系;(5)完全的劳动自由;(6)资本主义和民主进一步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维达尼·伊万的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如何姑且不论,但他表现出的大胆创新精神实际上反映和代表了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解放趋势。这一趋势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世界进程”,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于许多源泉”,并在以各种形式发展着;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成功,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许多表现,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等,甚至认为西方的“民主和法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看,许多社会主义尤其是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的各种社会主义,内容庞杂,形形色色,相差较大。一般说来,都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同一些社会主义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苏东剧变后,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出现了复杂情况:越南、古巴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程度不同地改变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实行市场经济,借鉴外国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如古巴共产党在1991年党的“四大”上就把指导思想改为“马蒂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苏东国家的后共产党人以及西欧的一些共产党人部分放弃了原有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向社会党人和民主社会主义靠拢,吸纳“民主”、“自由”、“人道”、“公正”、“人权”等思想,充实自己的理论武库。戈尔巴乔夫的言论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今天,在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使他们分裂的鸿沟。在社会主义、科技革命、人权、生态、民主等问题上,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正在日益接近。戈氏认为,这种接近对于消除世界工人运动的分裂,对于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都有意义。这种接近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社会主义不应否认和拒绝,而是要掌握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社会主义应从政策和思想上消除“敌人形象”。各种社会主义都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应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

目前,越南、古巴、朝鲜等国仍然坚持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但国外大多数社会主义理论家都不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某种生产方式,而把社会主义与不同的国家实行的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分离开来,这就排除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性。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公有制并没有带来经济的预期繁荣,保证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是公有制引起疑义的根本原因。有学者指出,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苏联模式的所有制实际上不是“公有”,而是“官僚所有”,是“一党特权阶级占有制”,或者是“无人所有”,是“所有真空”。与之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财产已“社会化”:法律限制加强,管理人员份量增长,集体所有形式比例增多。这一切使社会监督作用增长。所以,将来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剥夺剥夺者”,将私有制改为公有制,而是在私有制框架内使财产不断社会化。

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但在混合经济中,是公有成份还是私有成份占优势,这是关键所在,也是人们有争议的根本之点。“休克疗法”的倡导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克斯主张私有制为主。他认为公有制是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甚至说国营企业的“任务”就是亏损。英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米利班德的观点与萨氏相反,他主张以公有制为主,认为共产党国家的国营企业并不都是效率低下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至少可以和资本家领导的康采恩同样有效率和符合“企业精神”。

在国外社会主义理论领域中,主张纯粹私有制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对私有制仍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社会和意识形态依靠私有制和少数特权人物对经济权力的占有,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社会非人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损害今天整个进步力量的价值,自然也会损害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布独立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的非共产党国家,最初也大都在经济上程度不同地搞过国有化。但是,国有化不但没有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反而带来了许多困难。60年代末以后,这些国家大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非国有化。80年代末以来,原苏联东欧国家也都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在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越南等,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私有经济也迅速发展,目前越南私营企业已占到50-60%,占社会生产总值的30%。

(五)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民主党人早就对计划经济持批评态度。然而近年来,包括越南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也主张放弃计划经济,改行市场经济。在国外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是造成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意大利学者佩利卡尼等人认为,现实社会主义用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取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产生的不是“人人平等的社会”,而是“新型的极权国家”,其经济完全政治化,没有能力保障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比例失调,通货膨胀,商品匮乏,信息不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教育、科技等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却产生了一个“新的剥削阶级——万能的官僚集团”,它集中掌握着全部精神、经济和政治权力,并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变为其特权制度的基础。结果出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反常状态,原本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的运动却产生出和预定理想相悖的某种东西。由于摧毁了市场,也就要求消灭本质上与计划社会模式不相容的一切有自由思想的分子,包括高级专家、土地所有者、商人和小企业主。市场是公民社会独立于国家而自治的经济基础,破坏市场就意味着破坏公民社会,而没有公民社会,自由和民主就无法生存下去。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会自动地变成对人的垄断性监督。计划经济将生产力全部集中在国家手中,从而否定了计划与自由的并存,一党特权下的公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一样不能消除剥削和压迫,公有制变成了少数特权阶级占有制,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没有两样,它同样使劳动者失去对生产资料的监督,从而失去对财产分配和劳动组织的监督。这就是现实社会主义危机的真正原因。在市场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很不科学,“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世界历史的考试中“不及格”。在当年马克思和蒲鲁东就市场问题的争论中,还是蒲鲁东正确,因为蒲鲁东主张市场竞争。

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在批评计划经济的同时,也指出了市场经济虽然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1)市场经济可能导致不公正,出现弱肉强食现象;(2)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3)市场经济可能影响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西欧社会民主党对市场经济身临其境,研究颇深。它们认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包括私有制在内的混合经济机制,稳定的金融体系;(2)一定的法律框架;(3)法律基础上的国家权力;(4)合格的经济操作人员,发达的经纪人市场;(5)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的破坏性并涉及到政治、社会、道德等许多方面,所以搞市场经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依靠国家干预、国际机构调节、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社会团体的影响,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弱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保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2)随着经济生活的多样化,经济运转过程应更多地纳入竞争机制,国家的直接干预要尽量地转为间接的调控;(3)货币、资金和服务市场应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并调整国家投资和补贴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个人才能和主动精神的发挥,尊重个人自决权,抵制官僚主义,同时保证社会福利水平适度增长;(4)不断完善和健全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治、社会机构,保证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刺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把市场经济的破坏性压缩到最小程度;(5)对市场经济的负作用进行适当宣传,以增强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自身困难的信心,保证社会上下一致地为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共同努力。

(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能为各家各派所接受的口号。但在民主的标准、内容、机制等问题上,不同社会主义流派之间却存在着严重分歧。

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状况看,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缺乏民主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共产党人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缓慢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

但奇怪的是,在民主问题上,原苏联东欧的一些共产党人常常比社会民主党人显得更偏激。譬如,社会民主党人认为,民主也是有标准的,用西欧社会民主党人的民主标准去裁判世界各地的民主运动是“固步自封”、“强权政治”的表现,因为民主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象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那样从容不迫、有计划地发展。所以,从实践角度说,民主标准在政治上可以定义为,只要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着派别和社会团体,它们可以平等地进行有关国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行了,没有必要把是否多党制作为政治民主的唯一尺度。而原苏联东欧的一些共产党人则把多党制看作政治民主的唯一选择。

苏东剧变以后,国外社会主义运动更加重视民主问题,而且把社会主义民主理解为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现象日益突出。“不可能存在没有民主的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持不同政见者自由的民主,而没有一种由社会加以制度化的监督,没有政治多元化,就没有民主。”(《未来的社会主义》第334页)原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沙夫的这一观点颇具普遍性。原苏联东欧各国都已实行多党制,就是在野的反对党、共产党,也都表示赞成多党制。多党制的现象在非洲发展也很快。在1990年以前的30年间,黑非洲45个国家中只有9个实行多党制,而在这9个国家中又有7个长期一党执政。苏东剧变一年后,已发展到29个国家实行多党制。一些放弃一党制的左派政党同时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追求。

(七)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评价,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苏联东欧过去实行的不是社会主义。俄罗斯劳动人民社会党主席麦德维杰夫就持这种观点。麦氏认为,苏联从来都没有实现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原因是苏联是一个农民国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向资本主义骑兵式的进攻”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新经济政策之后,强行农业集体化和片面的工业化,镇压持不同政见者,迅速扩大惩办机关,实行全面的集中制,导致市民社会的破坏,实际建立的是极权主义的国家。麦氏观点早已有之,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主要是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和托派分子。

第二种认为苏联模式当然是社会主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还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缺乏革新,这种社会主义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失败。持这种观点的人相当多。他们认为,20世纪建立的社会主义形式已经过时,已不再符合文明发展更高阶段的要求,但是断言社会主义已经完全失去历史发展前途也未必合理。

第三种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比较完善的。持此种观点的人多为一些传统的共产党政治家,如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昂纳克,苏联共产党著名政治家利加乔夫,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人安德烈耶娃,叙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巴格达施,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党领导人恩格尔等。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持否定态度。安德烈耶娃是较为典型的人物,她只认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社会主义是最好的,赫鲁晓夫以后的社会主义都不理想。她把她的党称为“布尔什维克”,目标是重新进行十月革命,推翻叶利钦政权,恢复苏联,重新进行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计划经济,甚至要“大力发展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作坊的工业协作,像斯大林时代的作法一样”。安德烈耶娃认为马、恩、列是社会主义的奠基人,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霍查、卡斯特罗、胡志明、多列士是最受尊敬的人。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留京等是“人民敌人”。认为赫鲁晓夫开始进行毁灭社会主义的活动,戈尔巴乔夫最终完成了这件事。

(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苏东剧变以后,国外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有两种。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应当彻底抛弃。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看作19世纪中叶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已不能反映今天的世界本质,而且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斯大林主义,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混为一谈,因而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用了。法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前法共党员埃伦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在《马克思主义正在死亡,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社会主义万岁》一文中认定现在已经到了“把形形色色的教条全部埋葬的时候了”。他说现在西欧已经不再处于马克思所描绘的资本主义阶段了,因而要给社会主义重新定义。许多社会民主党人早已放弃马克思主义,如果加上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者,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已不是少数。

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生命力,仍然是行动的指南,但马克思主义需要创新和发展。各国的共产党人,大部分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挫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错,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曲解造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哪些理论过时了,哪些理论没有过时的问题,尚未见到以党的名义做出的具体结论。只是个别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过时的理论主要有:(1)计划经济理论;(2)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的观点;(3)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理论;(4)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理论;(5)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并领导一切的理论;(6)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7)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8)劳动阶级日益贫困化的理论;(9)宗教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的理论等等。

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些党尤其是执政的共产党,对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已过时的内容,常采用暗暗放弃的办法。而西欧和近年来的东欧、俄罗斯、中亚地区的一些共产党人全部或部分放弃马克思主义,已不是秘密。最近上台执政的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阿迪卡里则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是“哲学问题”。这一切都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到了不发展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地步了。

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各国共产党人和理论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法国共产党在苏东剧变后就此组织过多次大讨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还进行了双边或多边接触,共同探讨出路。普遍的看法是:(1)不能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应当允许讨论,允许批评,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营造一个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人们在没有任何禁忌和没有任何“神圣化”的条件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讨论。在这种讨论进程中,必须实行绝对的批评自由,而且任何人都不会处于不受怀疑的地位,这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理论研究应走在实践的前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政治和社会实践的诠释和辩解,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危机。(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活力。各国共产党人应根据具体国情,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自己的理论,制订自己的行动路线,不可机械地照抄照搬他国的作法。思想危机是由社会发展造成的,克服危机必然带来新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发挥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理论面临重大创新--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五年发展综述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