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儿心律失常;护理;效果
心律失常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因为窦房结激动异常导致的心脏节律失常,高发于小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律过慢或过快,严重时还会出现猝死或心力衰竭等问题,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1]。小儿还处于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与成人相比更需要护理。为了研究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与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60例心率失常患儿为观察对象,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女比例3:2,年龄为2~6岁,中位年龄(4.26±1.53)岁,病程1~6天,平均病程(3.04±0.67)天。3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女比例8:7,年龄为1~7岁,中位年龄(4.83±0.83)岁,病程1~7天,平均病程(4.21±0.55)天。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包含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用药指导等方面。观察组患儿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受到患儿哭闹与躁动的影响,其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导致患儿病情加重。为此,护理人员要主动采取有效的安抚患儿措施,尽可能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强化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式以及预防感染方式,缓解家长与患儿不安情绪,提高其护理依从性[2]。
(2)基础护理。告知家长让患儿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因为活动过度导致心率加快。指导患者找到合适的体位,以高枕卧位与半卧位为宜;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护理流程做好患儿各项部位的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或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护理,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饮食护理。指导患儿家属给患儿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盐等食物为主,同时还应适当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每日充足的饮水量,保证大便畅通。护理人员也可每日给患儿进行腹部按摩,促进患儿消化与排便。
(4)预后护理。在治疗后患儿病情也逐渐稳定,但是仍然需要坚持服药,保证营养均衡,指导患儿家属定期到院复查,叮嘱家属帮助患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患儿作息时间。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1)显效:患儿心律正常,各项临床症状均消失;(2)有效。患儿心律失常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处于大致正常范围,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3)无效:各项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分析本文所有数据,以%与(±s)分别表达定数与定量资料,若结果显示P<0.05,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66.67%<9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且高发于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心脏波动不正常,若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也会影响患儿的健康与预后。护理干预主要是按照提前制定的干预措施开展的一系列护理工作,也是现代护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也能有效维持患儿病情稳定,提高预后效果[3]。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优质护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有效预防感染与并发症,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通过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增强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通过基础护理与饮食护理减少患儿发生便秘并发症概率,防止患儿病情加重;通过预后护理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为93.33%,两组对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对心律失常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25例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及临床分析[J]. 全科护理, 2012, 10(32):2999-3000.
[2]王洪玲. 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观察及体会[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6, 4(26):107-107.
[3]徐海英. 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及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03(27):122-123.
论文作者:董舒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患儿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小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程论文; 《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