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电网中,10kV电力配网属于规模最大的部分,配农网工程投资量大、点多面广、安全管理存在较大难度的特点,而遗忘的配网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配网工程的需求,本文以公司“ABCD”安全管理理念为核心,针对目前配网工程业务流程、现场管理、调度指挥、表单留存、过程监督等,充分发挥人脸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优势,设计应用的互联网+配网工程安全管理平台,实现配网工程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更好的贯彻落实公司“ABCD”安全管理理念。
关键词:人脸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国家电网的飞速发展,使设备数量不断增多,设备运行维护、施工作业等工作量不断膨胀;安全管理水平尽管不断提高,但电网事故、障碍数量却有增多的趋势。事故隐伏于生产活动过程的危险点中,并逐渐生成、扩大和发展,最后导致形成事故。
各大电网公司依托日异月新的IT技术并且结合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快捷、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云服务等,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涵盖安全保障与监督、调度指挥与协调诸环节的,统一、集中、规范、可控的、协调运作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电力安全生产与电网经济运行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为电力安全生产提供决策支撑。
1.2研究意义
随着4G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宽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效解决了视频监测点分散、线缆铺设难等问题,监控点视频图像可以随时随地地联网查看,从而实现作业现场监控。利用物联网及智能可穿戴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实现应急抢修指挥、输电线路组塔、变电站建设施工现场作业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确保现场工作人员从计划、执行、完工确认形成一个闭环,提升任务智能化水平,有效保障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提高公司安全生产能力及现场工作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2.1 研究思路
互联网+安全生产可视化调度指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主要实现:
(1)物联网应用:通过安全帽定位仪、设备工具位置仪、现场管理调度监督终端,将人、物、现场实现全程管控,真正从安全、工作量、工作流、调度记录、考核依据等实现了一手化;
(2)移动办公:通过APP集成业务资料、数据留存、作业计划、业务轨迹、调度指令、档案信息、即时通信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数据及时存储在云端,逐步摆脱人工、PC的束缚,实现高效移动办公。
(3)作业现场可视化调度:安全生产、班前班后会、调度现场会、突发事件处置、远程现场实勘指导等变的随时随地,沟通更加真实高效率。
录像查看,实现作业现场的视频传输和语音对话、事后追溯、人员行为分析;
实时监控,实现应急抢修、高风险作业、大型综合作业等情况下的实时视频传输和语音对话,开展远程辅助研判、应急指挥。
(4)大数据:由于物联网、移动办公等的应用,实时收集到的一手数据存储到云端,日积月累形成海量的数据,通过有效的分析,能够为管理、安全、生产、计划、考核、档案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平台定位为对电力生产的服务和监督,监控范围覆盖运检配电、变电、输电及基建作业等专业。
低压个别补偿就是将一个或多个电容器并联在一起,和保护装置都是连接于一个断路开关上面,其投入和退出都是保持同步,常安装在大容量连续运行感性设备旁。由于其接通和断开的同步性,不会造成无功功率的倒送,相应速度快,投资少,事故率低等优点。
2.2技术路线
对作业现场人员的行为监控,以实时视频监控与就地录像事后查看相结合,并鼓励基层创新方式手段进行模拟补充。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一:实时视频,联网通信。在各单位配置带4G无线实时传输功能的前端设备,主要用于计划检修、应急抢修或作业现场比较复杂的场景,如应急抢修指挥、输电线路组塔、变电站建设施工等。实时视频数据传输到无线视频服务器上进行远程查看。
方式二:就地录像,事后查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公司层面统一部署建立一个视频文件管理服务器,开发平台管理软件。实现作业前将工单与相关应用信息系统的对接和配对,作业时对现场作业过程进行录像,作业后将现场监控视频进行上传和归档。监督人员可通过管理软件对现场作业的历史视频进行查阅、分析。
3 项目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及取得的成果
3.1 项目介绍
本项目结合了国网襄垣供电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发了互联网+安全生产可视化调度指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该平台设计以数据共享与集成、智能可视化技术、人脸识别算法技术、GPS定位技术为基础,利用物联网及智能可穿戴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实现应急抢修指挥、输电线路组塔、变电站建设施工现场作业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确保现场工作人员从计划、执行、完工确认形成一个闭环,提升任务智能化水平,有效保障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提高公司安全生产能力及现场工作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3.2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
(1)通过安全帽定位仪、设备工具位置仪、现场管理调度监督终端,将人、物、现场实现全程管控;
(2)采用定制APP,逐步摆脱人工、PC的束缚,实现业务资料、数据留存、作业计划、业务轨迹、调度指令、档案信息、即时通信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提高工作效率。
(3)采用人脸识别算法技术,防止未授权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实时警报。
(4)通过对作业现场可视化调度,实现作业现场人员的行为监控,以实时视频监控与就地录像事后查看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现场作业的错漏。
4 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
4.1 互联网+管理
充分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与现有的配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无时差”“无空差”、便捷高效的优势,将管理由室内搬到现场,由PC到移动终端,由事后到全程,实现了场景化的管理,避免了滞后与人为干扰。
4.2物联网的应用
通过安全帽定位仪、设备工具位置仪、现场管理调度监督终端,将人、物、现场实现全程管控,真正从安全、工作量、工作流、调度记录、考核依据等实现了一手化,实现了后台与现场、历史与现在的互动与交流。
4.3移动办公
业务资料、数据留存、作业计划、业务轨迹、调度指令、档案信息、即时通信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数据及时存储在云端,逐步摆脱人工、PC的束缚,实现高效移动办公。
4.4作业现场可视化调度
安全生产、班前班后会、调度现场会、突发事件处置、远程现场实勘指导等变的随时随地,沟通更加真实高效率。将北斗位置、语音通信、视频会议、集群调度、图文实时传输等技术融合到平台,实现了管理前置化和场景化。
4.5大数据
由于物联网、移动办公等的应用,实时收集到的一手数据存储到云端,日积月累形成海量的数据,通过有效的分析,能够为管理、安全、生产、计划、考核、档案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5 成果应用情况及效果,推广应用措施和前景
5.1 成果应用情况及效果
本系统于自投入运行后,硬件设备运行良好。整个系统业务流程运转基本顺畅,各种运行数据流转正常稳定,运行一切正常。
5.2 推广应用措施和前景
该系统自投运后,随着产品的逐步应用在应急抢修指挥、输电线路组塔、变电站建设施工现场作业场景中,实现现场工作人员从计划、执行、完工确认形成一个闭环,提升任务智能化水平,有效保障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提高公司安全生产能力及现场工作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综上所述,该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实用,推广应用价值大、前景广阔,提高公司安全生产能力及现场工作的信息化支撑能力,项目研究及整体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国辉,智能调度系统信息综合可视化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13)
[2]王佩琦,大数据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6
论文作者:程政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作业论文; 现场论文; 互联网论文; 数据论文; 实时论文; 设备论文; 技术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