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培育途径
引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培育不但是我国文化自信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对于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民众人居环境改善亦有重要作用。
1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内涵
基于前人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共识,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指的是风景园林行业相关主体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风景园林专业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
2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
2.1教化与激励行业成员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教化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形成过程中。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形成有赖于行业主体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开展了(传统及当代)风景园林文化认知、反思、批判、认同及与异质文化比较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体受到风景园林文化的浸润、教育和改造,并具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手段,将蕴含于风景园林文化内的行为规范系统加诸生活这一文化之中的主体,实现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这种规范和约束,最深层次和核心是风景园林文化活动中凸显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对风景园林行业价值的自信,其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向性力量,彰显了文化主体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无疑对其行业成员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激励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2.2凝聚行业共识
生活在风景园林文化影响中的行业主体,由于拥有趋同的民族文化、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能够形成整体性的价值导向,并在行业内产生向心力即行业凝聚力。凝聚力一旦形成,文化通过对行业主体潜移默化渗透与熏陶,影响行业主体的行为,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形成,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对本民族风景园林文化形成积极态度、充分肯定和高度信赖的过程。对于个人主体而言,表现为对本民族风景园林文化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及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对行业群体而言,表现为文化价值上达成的共识。文化自信所表现出的价值和身份认同、精神上的归属感及信赖感和群体的文化价值共识等凝聚功能能够发挥重要功能——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冲击、调控以价值观差异造成的行业内部冲突、维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等。
2.3实现行业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受近现代社会巨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舞台上的地位大不如初。但承载中国园林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和挫折,而不曾中断过的文明。社会主义也只有与中华文化完美结合,才取得实践上的巨大成功。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足以支撑起我们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其威望与魅力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这种文化自信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定会成为实现行业复兴的精神支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培养风景园林专业文化自信的途径
3.1积极吸收、整合国外的优秀理论和学说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传统园林到现代风景园林都存在着,服务对象总体而言由社会上层的少数人转变为民众;价值取向转为更注重生态多样性和完整性;形态上转变为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态势;营建由“非现代科学”演化来的原理、经验及艺术,转变为科学和艺术的方法。客观而论,这些转变也使传统园林文化不完全能够胜任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和研究,需积极汲取生态学、经济学、水文学等自然科学的营养,需要积极采用千层饼法、模糊数学等科学研究新方法;需积极而慎重地尝试、借鉴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各种有利于创新的流派学说和理论。我国传统园林文化是开放的系统体系,新理论、方法等知识的融入,能够更好地促使其持续焕发活力,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构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3.2注重对外交流合作
文化交流,能够在对比中对自身文化形成科学的认知,并从中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我国风景园林文化的国际影响,有利于消除狭隘的文化心理,也有利于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是增进文化自信的关键。得益于孙筱祥先生的对外交流努力,西方园林界才知道了日本古典自然山水园林原来是师承中国的。1988年孟兆祯教授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IFLA设计竞赛并获奖,从而开启了我国风景园林大学生持续获得大量IFLA学生设计竞赛奖项的交流、竞争征程。其中以北京林业大学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北林宽泛、综合教学体系和开放的学术思想得到国际认可,在交流、竞争中树立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
3.3风景园林专业的持续发展
20世纪20年代部分学校开设造园课程设立观赏组,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开端。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和清华大学合作计划的获批,标志着我国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诞生。直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受众面并不广泛,专业教育发展缓慢。1996年之后风景园林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一致认同,结束了专业设置的混乱局面,规范了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至2014年全国开设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院校220多所,每年招收学生超过5万人。2014年召开成立大会暨2014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性和标准化。风景园林学科一路走来虽历经曲折,但在一代代从业者的努力推动下,为学科的健康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环境,也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3.4发展模式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2014年中国已经面临新常态的发展局面,城镇化进程和新区建设推动放缓,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和推行去库存去存量的发展措施。十九大又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风景园林,“放缓”意味着量的减少,但带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平静的氛围去思考、沉淀;“创新”“供给侧改革”和“美好生活需要”则意味着质的需求提升。现在及未来,创新型、立足满足本土人民群众需求的高质量是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基本要求,本土风景园林文化是这一要求得以满足的创作源泉,本土风景园林文化自信是基本保证。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有实用理性的精神特质,其实质即是在文化发展中能够不断进行文化自觉,并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促使文化不断发展进而达到新的文化自信。与西方类似哲学相比,又有着更注意长远的效果和具有系统内反馈效应的模式习惯。秉承中国文化精髓,通过不断发掘传统园林文化优秀价值并传承传统园林文化、积极吸收整合国外的优秀理论学说、发掘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实践而来的知识、注重对外交流合作定能重拾风景园林文化自信,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03):74-77.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论文作者:孟 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文化论文; 风景园林论文; 自信论文; 园林论文; 行业论文; 我国论文; 主体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