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_银行存款论文

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_银行存款论文

将予取之必先与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消费不足的根本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取之论文,社会保障制度论文,必先与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0)01-0094-02

消费需求是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消费的增长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从理论上讲,消费每增长1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0.6%,实际贡献率近60%。 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潜在的居民消费能力是巨大的,这从我国目前最新公布的居民储蓄额近100万个亿元的数字来看,足以说明此问题。 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市场并未因此出现繁荣,相反市场却出现了低速,居民存款是“千呼万唤终不出”,我们难以再看到80年代那种大规模的爆发式消费狂潮了。而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更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时候,却发现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要比过去困难得多,而且其障碍主要是来自消费都同于安全考虑所产生的消费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因此,消除这种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无疑是当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消费启动困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众多经济学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将出现消费市场不旺的原因多归于消费刺激不够,因而提出的措施主要是围绕政府经济政策和消费者来展开。为了增加投资需求,政府可加大公共投资;为了刺激消费需求,政府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鼓励消费者多消费少储蓄。毫无疑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地增加有效需求,而且以消费信贷等形式在扩大消费需求中的重要作用也早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明。但是,从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的最终效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很是不尽人意。市场并未因此而得到好转。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改革初期生产者和消费者是逐渐被推向市场的,他们都能从市场得到他们以前得不到的东西。由于当时改革没有触动消费者既有的各种福利待遇,计划体制仍对职工生活的安全起保护作用,从而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大增,人们用于安全的储蓄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加之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投资渠道的狭窄以及国外消费的“示范效应”,更助长人们把大量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因此消费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势头。但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居民以前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稳定,生活安全感的消失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消费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消费谨慎源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我国目前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由企业化向社会化过渡,人们对就业、养老保障、住房、医疗等改革的最终结果以及实际效应未形成实际感觉,因此造成消费危机感,从而抑制了目前的消费。90年代开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费医疗、子女教育、退休养老保险和福利分房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个人负担的比例在增加,每一项的开支都要花费他们多年的积蓄。这几项改革,都得到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它可以减轻企业和政府的经济负担,但当政府把这些费用转移到民众身上的时候,居民应付这种改革的方法就是储蓄。只有拥有一定数额的储蓄,他们的这些开支才能得到保证。只要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居民的储蓄行为就会持续下去。

另外,我国在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企业的经营和职工的收入受经济周期性的影响,特别是当进入经济调整期,市场销售不畅的时候,会随着企业经营困难、职工工资收入减少和工人失业增多,出于安全和谨慎考虑,居民的储蓄倾向会进一步增强。由于储蓄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息,利息率的高低对它的影响相当有限,人们不会因为利率的下降就不储蓄或少储蓄。

日前,在中国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天津829 位居民存款意识进行的专项调查中,对于居民的存款目的项目,有29%的被调查者表示,存款主要为应急之用,11%主要为家庭教育或子女教育做准备, 7%寻求安全感,三者之和达到47%。这部分居民不愿放开手脚消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下岗失业的可能使今后收入存在不可预见性;二是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将使教育费用大大提高;三是医疗制度改革将会提高相应支出;四是福利分房制度的改革将会使用于住房的支出大大增加。由此可见,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与经济改革的不配套是制约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当然,造成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还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如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不足,居民收入分配不均,消费结构性短缺,适销消费品断层、传统消费观念束缚、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等等。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居民不去消费的重要理由。因为我国目前的改革是体制内的,它涉及的是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当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全面市场化的时候,即便使以上各问题得以解决,也未必能从根本上消除居民对未来的恐惧感。因此,尽管消费需求不足是有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致,但是其根源仍然是居民对未来信心不足、存有顾虑,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惟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心理,才会彻底解决我国因消费不足而造成的经济受阻状况。

二、解决消费不足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想从根本解决当前的消费不足,应该从消除人们的安全顾虑入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不能影响到居民的基本生活。经济结构的调整,职工下岗增加时,他们基本的生活费仍然要有所保证。简单地把负担推给职工,轻易地把富裕人员推向社会,容易造成人心惶惶的社会心态的失衡。因此,改革旧有的福利制度,推动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的改革,必须选择有利的时机,在保持社会心态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具体而言:1.市场化的改革,要有宽松的经济环境。需求不足,企业的生产销售困难,工资收入下降,而企业为了减轻人员负担,通常要裁减员工,结果失业必然上升,消费将进一步萎缩,供过于求更加扩大。化解经济循环收缩在于政府如何增加需求,但如果没有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支持,政府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将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必须在增加投资的同时,还需针对失业问题的严重性,采取行政手段,减少社会的失业压力,有时甚至可以采取增加政府雇佣的办法增加就业,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供给过剩,政策上应该提倡增加就业。任何促使失业增加的措施,都要考虑到它对需求影响的直接经济后果,哪怕这些措施是必须的,也要选择好时机,切忌不顾条件和后果地盲目推行。2.当各种福利制度改革进行的时候,各项改革应有先后,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当看病费用成倍增长,此时推进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要居民更多承担医疗费开支,让人感到极大地不安;长期享有福利房的居民,当收入没有增加时,面对将要大幅度提高的住房支出,又没有相应的补贴补偿损失的措施,数目巨大的购房费用,足以令他们省吃俭用;老年基本的生活保障,需要长期的储蓄准备,个人、企业和政府要共同承担,如果企业入不敷出,政府的保障又有限,养老风险必然加大。各项改革集中在一起会加大居民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消费会更加保守。改革的目的是要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旦因改革引起消费的萎缩,供过于求进一步恶化,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对影响目前居民消费心态的福利制度改革,要有序进行,要根据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推进。

总之,市场机制有效地运作,要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支持。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并不是要取消福利制度,而是要在市场条件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新体制。市场竞争的残酷,对个人生活构成威胁,所以,旧福利制度的改革,新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以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为出发点,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消除进一步市场化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最终促进消费增长,才是解决消费不足的根本出路。

其次,要更新观念,并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要改变传统的“重视创造积累,轻视消费喜欢积蓄”以及“低工资、低收入、低消费”的观念。要从诸多方面来加强对居民收入的调节,尤其是在工资分配的观念上,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分配上,要彻底改变观念,使居民的收入增长基本上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步,甚至更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扩大消费要求,必须增加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54元,仅比上一年增加5.7%;农民人均收入约为2150元,增加2.9%。可见,居民收入增长放慢是去年消费增长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刺激消费需求,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率上升,从而使消费率上升。并且,为了使全社会消费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还应重视增加用于救济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的财政预算,以提高低收入居民和困难职工的收入。

再次,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信贷消费。中央银行自推出信贷消费政策后,其成效并不明显,虽然收入不足等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但信用环境较为恶劣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对信贷消费制定了各种限制条件,另一方面居民中不少人又想利用政策漏洞来钻银行的空子,因此信用环境的恶劣造成了信用消费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为此,政府方面应就信贷消费积极制定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成立类似美国的信用消费公社一类的政府组织来促进信贷消费的发展,并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建立一个信托度较高的信用环境,以保证信用消费健康地发展下去。另外,中央银行出台的信贷消费政策仅限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局限性太强,应将此政策放宽到所有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这样才会引起银行对此业务的重视及居民参与的普遍性,使信贷消费健康,有效公正地发展下去。

最后,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用供给创造需求。消费热点是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特性的,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有的放失。要以科学分析消费者状况为前提,有针对性地确定作为消费热点来培养的产品。另外,培育消费热点还应喜新不厌旧,要点面结合,在注意扶植新的消费热的同时,要继续关注传统热点。利用某些热点商品之间可能存在的互补关系,来达到相互促进、同步升温、形成共同消费。

标签:;  ;  ;  

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