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江西省永新县永安中学龙兴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积极探索。而探索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它重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彻底抛弃“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确立问题探索的观念,强化问题意识,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索问题中培养创造能力,主动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质疑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个学生提完问题之后引起哄堂大笑,这时候老师应该注意保护好该生的自尊心,而通过对该学生的问题加以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对课堂加以引导,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二、深入钻研教材,精心改造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步计算的,有二步计算的,甚至有三步计算的。在提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求解,有困难的可以请求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数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样不同水平学生表现的不同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特点的体现,是学生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
三、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会问”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建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善问”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特别是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学生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数学思路,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
新的时代,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学教育应用的价值和目的,还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该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平台,而且也应该完全地、真正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龙兴文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能力论文; 情境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