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源与水”--析王树华对“两首古诗”的教学鉴赏_读书论文

引入“源与水”--析王树华对“两首古诗”的教学鉴赏_读书论文

引进“源头活水”来——特级教师王树华《古诗两首》教学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头活水论文,古诗论文,两首论文,教师论文,王树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选用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两首哲理诗。2010年1月,我校特级教师王树华老师就该课进行了公开教学。他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使我们受益匪浅。现撷取其中教学片断与大家分享。

师:现在你懂得了什么?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学知识,青少年时下了工夫,到老了的时候才见功夫。

师:这话像绕口令。不知道你是否能分清你所说的两个“gōng fu”?

生:年轻的时候下了苦功,到老了才见成效。

师:这样说清楚多了。

生:我知道了“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要想深入彻底地了解,一定要动手实践。

生:“古人学问无遗力”意思是古人在求知的过程中是尽全力的,毫无保留的。

师: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竭尽全力。

师:想到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

师:想到哪些诗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师:这些都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时,就变得丰富多了。

【赏析】精彩的预设,完美的生成。王老师的点拔,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拉近了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更主动地整合、建构、生成,进而形成新的积累,沉淀语文素养。我想此时在学生的脑海里,“无遗力”与那些鲜活的故事和情境已经互相融合,他们的理解是真实的、深刻的。

师:(板书:纸上)“纸上”什么意思?

生: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

生:通过书本知道的。

师: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算。

生:不算。

师:到底算不算?

生: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书,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

生:“纸上”与“躬行”相对,只要不是亲自实践的都是“纸上”。

师:对,上网、看电视、听别人说也是“纸上”,这些可能都很肤浅。

(板书:纸上→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

生:深。

师:与“肤浅”相对的呢?

生:深刻。

师:诗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

生:绝知。

师:(板书:绝知 躬行)我要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个箭头,箭头应该朝哪边?

生:向右,哦,不对,向左。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人亲自实践了之后,才会彻底地知道。

(形成板书:纸上→浅 绝知←躬行)

【赏析】“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辨析。把当今时代接收信息的方式注入古诗的解读,不仅丰富了“纸上”的内涵,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意。板书时,两个箭头的使用,使思路更加清晰,形象地诠释着诗句的意思。此环节的教学,古今融合,形象与抽象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由肤浅走向了深刻。

师:同学们,这首诗你们都理解了,是不是?

生:是。

师:可是我却有不理解的。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内容好像和书没有关系,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诗写的和什么有关呢?

(生答)

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方塘之“塘”。可是题目为什么写的是“观书有感”呢?是作者弄错了吗?(课件相机把“书”和“塘”用红色标明)

生:我想应该是作者看着书,心灵就像这方塘内的水一样清澈、明亮。

……

师:说得好,有道理。

生:读书跟方塘引进活水一样,活水注入得多,池塘的水就更清澈;一个人书读得多,那么他拥有的智慧和学问就多。

师:你说得比较深刻。

师:谁来用“要问——,是因为——”说说读书学习?

生:要问我为什么懂道理,是因为我读的书比较多呀!

……

【赏析】是“观书”还是“观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一个观点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就在这样的对话中渐渐明晰。

师:我们来看下面几句话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分别是什么意思。

(出示片段1:王梓鉴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诀窍。他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意思就是“我”的作文写得好,是因“我”的书看得多。

……

(出示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

师:要问______,是因为______。

生:要问《简·爱》为什么如此动人,那是因为夏洛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

师:再读读。这句诗放在这段话的开头,联系刚学过的课文,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想想。

生:要问夏洛蒂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的《简·爱》,那是因为她自己经历了这样的生活。

师:是啊,因为有经历,有不放弃的精神,才会有杰作的问世。再请看一句,有一位老师听完我们今天这节课后,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王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有感)想一想,这位老师会写些什么呢?

生:王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这样好,是因为他经常思考。

……

师:谢谢你们夸我!如果这位老师想夸的是我们六(2)班同学,那这句诗又有什么意思?

生:要问我们为什么能够上好这一课,是因为我们都喜欢语文课。

……

师:现在,有很多人写文章喜欢引用这句话。在不同的文章里可能意思有所不一样,但也都有一个基本的意思,那就是——

生:要多读书。

生:要多学习。

师:是的,都对。成功一定来自积累。

【赏析】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层层剥笋般的拓展解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由“诗内”到“诗外”,每一步都是那么扎实,既让学生“够得着”,又要学生“跳一跳”,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诗句意义的深刻理解,更有学习方法的习得,思维品质的锻铸。

标签:;  ;  

引入“源与水”--析王树华对“两首古诗”的教学鉴赏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