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湿地公园;游憩空间;要素构成;结构
1 游憩空间要素构成
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工物质结合而形成的较为人工化的环境,以供人们活动。由于人们主观游憩行为、活动方式的不同和环境空间的不同,游憩空间的大小及空间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总的来说,游憩空间要素包含以下几点:
1.1 物质要素
(1)自然物质要素:自然物质又称原生物质,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原生物质包括大气、水体(河流、湖泊等)、堤岸、挺水植物或湿生植物等。游憩者前往湿地公园的目的往往是渴望回归自然,努力寻找原生环境,如自然清新的空气、万木葱茏的森林等。同时,湿地是地球上自然景观中最美丽、最和谐的地域之一。因此,自然要素是构成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主要因素,也是湿地公园游憩空间不同于其他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人工物质要素: 人工物质要素是指人类将自然的湿地环境规划改造而成的游憩环境空间。在同一游憩空间中,原生物质要素和人工的物质要素在一般情况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人工设施的要素越多,则游憩空间中的其他自然要素就会越少。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对人类的游憩活动空间进行规划,但在侧重自然要素的同时,人工文化要素也应与自然要素紧密结合,来表现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个性。因此,在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应该总体考虑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多人工元素的同时,也要保证在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建设中能体现出自身的文化与特征。
1.2 行为要素:行为要素是在指在游憩空间中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特征。任何环境空间的规划与建立都是依据于人类活动的基础之上,物质设施的建设离开了人的行为特征也显得毫无意义,因此行为特征也是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憩行为具备遍在性、偏好性、动态性的特点,人能到达的场地基本上都可以成为游憩空间[1]。同一游憩场地无法同时满足所有游憩行为的达成,于是为实现多种游憩行为,就必须有多种游憩空间的提供。
根据人们在湿地公园中的游憩行为特征,湿地公园中的游憩空间应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1)观光游览空间:功能为观赏风景,观赏湿地动植物,拍照摄像,徒步,跑步等。
(2)认知教育空间: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游憩空间,主要使用的功能是湿地考察与研究,科普湿地知识,进行湿地相关知识的展览,生态净化演示等等。
(3)体验活动空间:以动态活动为主,主要使用功能为湿地农事活动,滨水垂钓,练功,舞蹈,遛狗等等。
(4)主题活动空间:包括野营,烧烤,康复疗养,民俗类主题活动等。
(5)管理服务空间:包括洗手间,停车场,接待中心,设备管理等公用设施管理。
2 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包含了人类的多种游憩行为活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空间形态,湿地公园游憩的不同方面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反映出来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交融性和半网络性等四个方面。
2.1 复杂性
(1)人游憩行为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游憩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传统型和新兴型两大类。在湿地公园中,传统型游憩活动有观赏风景,观赏湿地动植物,拍照摄像等观光游览活动;湿地考察与研究,科普湿地知识,进行湿地相关知识的展览等文化游憩活动;滨水垂钓,练功,舞蹈,遛狗等体验游憩活动。新兴型游憩活动有一般体育、探险、野营、康复疗养、民俗类主题活动等游憩活动[2]。游憩行为的复杂性是游憩空间复杂性的因素之一。
(2)空间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人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要素、人工物质要素互相制约并围绕着人的行为而组成了复杂的空间系统,原生的、人工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参与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构建,因此游憩空间构成关系的复杂性和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复杂性的本质。
2.2 多样性: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多样性分为游憩斑块多样性、游憩空间类型多样性和游憩空间格局多样性。
游憩斑块多样性在城市景观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斑块数量,二是斑块面积大小,三是斑块形状。游憩斑块是构成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游憩观光点、游憩中心地等。人类游憩行为、人工设施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也使得游憩斑块丰富多彩。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类型多样性是指游憩景观类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类型多样性表现城市湿地空间中不同的景观类型(观光、体验等游憩空间)的丰富。游憩空间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的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之间的聚集度与分散度。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模式的规划可以参考城市游憩空间模式,例如单核模式、组团模式、马赛克嵌合式、带状模式、环状模式、放射模式、环射模式、串珠状模式等。通过空间格局对游憩过程的影响研究,可以寻求合理的湿地公园游憩景观配置[2]。
2.3 交融性: 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交融性是指各个游憩空间之间具有明显交叉重叠性,每个空间中的使用功能也具有融合共存性。现代的多种需求致使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具有交融性:
湿地公园中的任何空间都不只是具有单一功能,而是几种功能的复合形式。同时,现代人游憩行为的多样性的趋势导致了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类型与功能的多元化。只有通过游憩空间的类型与功能相互渗透,才能满足人们多种游憩行为的需求。
2.4 半网络性:城市游憩空间的半网络属性其理论依据是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半网络结构——当且仅有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类集合的组合形式为半网络结构[3]”(图1)。
图1 半网络结构(左) 与树形结构(右)[3]
Tab.Half network structure(left)and the tree from structure(right)
湿地中的游憩生活、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其属性的半网络性。在不同的游憩空间斑块在不同层级上经过多重的连接后构成了整个湿地公园的形态,而建设活力湿地公园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连通性强、层次分明的节点与模块。湿地公园应由限制开放程度到开放程度高的不同层次的游憩空间所构成。不同层级和不同形态的游憩空间联系在一起构建成湿地公园的空间网络,每一层级游憩空间在行为活动的内容上可以有分工与交错,实现了对湿地不同功能的利用,使游憩者获得更高的游览便利。
3 结语
总之,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建设应从构成要素、湿地游憩行为需求和结构出发,结合其自身特色进行规划设计,为游憩者提供舒适宜人的游憩空间环境和清晰明确的游憩路线,以展示湿地公园的自然美和生态美。
参考文献:
[1]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271-275.
[2]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严小婴 译,[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J].建筑师,1985(24).
第一作者简介:李梦楠(1991.05),性别:女;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历: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景观)
论文作者:李梦楠,庄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4期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湿地论文; 空间论文; 公园论文; 要素论文; 多样性论文; 城市论文; 复杂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4期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