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与转化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论文,精力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学习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纵观学习学研究的状况,多数学者注重学习机理、动力系统、学习方法等的研究探讨,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然而越来越突出的大学生非学习行为消耗有效学习时间的现象,却未能引起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学院于1992年成立了《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及运行》的课题组,全面调查了我院各年级、各系的大学生学习状况。(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本文只是该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在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剩余学习精力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的转化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学生课余的时间消费及剩余学习精力
大学生对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利用,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我们这里不研究低效率的隐性学习精力浪费,重点研究时间安排上的显性学习精力浪费。首先,从大学生的自习时间看(见表1),(3)、(4)、(5)三项,说明平时自习时间没有用于学习的学生占24.4%,(2)项说明自习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学生占38.5%,这些情况证明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出现了严重流失的现象。其次,从学生课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看也存在大量的时间浪费现象(见表2)。其中(2)、(5)、(6)是有助于学生学习项,选择该三项的学生人数为246人;(1)、(3)、(4)是无助于学生学习项,而选择该三项的学生人数为269人。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活动质量低,无助于学习的时间耗费严重。在与学生座谈时,他们对课余时间及精力的有效利用的评价是,有57.6%的同学认为未得到利用;认为得到充分利用的同学只占3%。从观察看,不重视学习,经常逃课的学生约有5%,自习时间干与学习无关事情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看电影、看电视录像、谈恋爱、逛大街、看武侠言情小说、打扑克、闲侃。有些同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动力不足——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进一步受损。我们让学生对自己评估,每天还能挤出多少时间用于正常学习(见表3)。评估结果是,多者可挤出4小时以上,少者1小时以内,一般为2~3小时,取各选择时间的中间值计算,那么412人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48小时用于正常学习。
表一
以上调查说明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的存在及严重的浪费,必须采取措施将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转化到学习上,转化到有利于发展他们各种能力和特长的活动上,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更高要求的需要。
二、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转化的尝试
为提高大学生课余活动质量,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的顺利转化,我们学院和课题组作了一些尝试。
1.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 作为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应有科研意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而我院作为一般工科院校,学生科研意识比较淡薄,为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学院和各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学院每年拿出3~5万元作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经费;由学院牵头,油田合作办学单位出资设立了“石油之光”奖学金,奖励那些对科研有较突出成绩的同学;在各系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学院每年举行一次大学生学术报告会;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科技讲座;开展大学生科研写作讲座;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通过近三年的工作,我院大学生科研意识明显增强,参与人数逐步增多,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如科研立项,1992年全院立项45项,1993年全院立项增加到85项;科研论文,院、系大学生学术报告会收到论文,1990年约为368篇,1991年约为498篇,1992年约为747篇,平均每年增长51.5%。其中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和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1989年至1992三年中有4篇,而1992-1993学年一年中就有24篇(不含毕业论文获奖)。
2.组织英语翻译小组在89级学生中,我们课题组有意识组织了12名对英语有兴趣的同学组成英语翻译小组,并请1名教师专门指导。在一年多时间里共翻译专业参考文献30多篇,其中有11篇在系大学生学术报告会上交流,有5篇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3.开设辅修专业 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从1993年开始开设了经贸英语和管理工程两个辅修专业,虽然实行收费,但报名同学仍积极踊跃,招收第一批学生116人,报名者却达160多人。从上课情况看,尽管授课时间安排在每周六下午和星期天,学生上课也未受影响而且上课率很高,参加学习的学生说:不是课程发生冲突,同学们一般会去上课。管理该班的教师说,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加之出了钱,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还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敢马虎,积极性也很高。
4.一技之长的培养 “一技之长”主要指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如摄影、绘画、演讲、书法、写作等特长爱好的培养。为了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1991年学院提出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写一笔好字、说一口好话、作一篇好文章、培养一项艺术爱好、练一项体育技能”,并举办了一系列“一技之长”培训班。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使不少同学越来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技能,使过去那种盲目的消耗时间玩一玩的现象大为减少。
三、几点思考
1.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通过引导可以找到更有价值的使用场所 对此有的同学说:学校要创造一种环境条件,让同学们参与,引导他们的第二课堂。无所事事就会想到抽烟、喝酒、侃大山。有的同学在座谈中讲到,自己想有所发展,但苦于找不到发展的“着力点”。学生之中对充分利用自己的剩余学习精力,提高课余时间活动质量有广泛的热情和要求。教育者必须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出路”,而不能只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上。这种合适的“出路”关键是要抓住大学生对“成才”的需要,努力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
2.剩余学习精力的有转化有效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绝大多数同学对“成才”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当他们的这种要求与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时,他们的学习精力投入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如地质专业的一位同学在一、二年级学习中,可以说是班上的“狗尾巴”,在专业学习中对枯燥的死记硬背不感兴趣,对学习提不起精神,纪律松懈,但他后来对把物理学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产生了兴趣,一改过去的学习旧貌,整天把自己埋在图书馆资料堆里。当时有的教师说:一个连概念都没有学好的人,还能搞这样的高深理论研究?事实却正相反,这位同学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已完成了《利用中微子进行层析成像及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等5篇论文,其中4篇被《地球物理学报》录用,1篇论文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二等奖,并有一项科研成果(内燃机节能)获得国家专利。用他的话说:“我可说,我们系没有哪个同学有我看的杂志多,记的笔记多。”他经常查阅的杂志有上百种,笔记十几本。
反过来现在他对专业学习也热心了,认真了。还有一些同学成绩虽然没有他突出,但由于参加了一技之长和科研活动从中尝到了一点甜头,也使自己的学习劲头为之一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了。同学们在各种活动中发展了自己的兴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更加认识到知识的宝贵,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解放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
由于我们现行的教育管理和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各种原因,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上课学时越加越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压缩教学时数,给学生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专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学校要象抓教学一样抓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在“成才”中的作用,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剩余学习的特点,积极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应在经费、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予以保证,使大学生剩余学习精力能做到真正有效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