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银行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得到了全面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诞生、在改革中成长。当21世纪扑面而来的时候,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历史的发展机遇。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探求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优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拟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在深刻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农业银行的现实状况,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农业银行发展模式,应该是拓展发展市场,创新发展结构,优化发展机制,构建发展网络,培植发展文化。拓展发展市场,就是“巩固农村市场,占领城郊市场、争夺市区市场、挺进国际市场”;创新发展结构,就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业务结构、创新资本结构、创新收益结构、创新财务控制结构”;优化发展机制就是“优化金融创新机制、优化贷款决策机制、优化客户经理机制;”构建发展网络就是“按商业银行要求和国际化要求构建农业银行计算机网络,建立农业银行电子化综合业务系统”。培植发展文化就是“培植农业银行商业银行文化”。
一、拓展有效的发展市场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具有传统优势。作为我国城乡经济活动中心的中国农业银行,既有遍及全国农村的业务阵地,又有长期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身先士卒的农村金融员工队伍,更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动农业银行全面发展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市场为中国农业银行业务经营与发展的主导市场,并努力提高农村市场的有效性,以此作为农业银行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契机。(注:参见陈彦生等主编:《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249页。)在巩固与拓展农村市场的基础上,逐步进占城郊市场、全面争夺市区市场,然后从容挺进国际市场。
(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银行巩固农村市场、拓展有效市场奠定了战略基础。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银行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首先,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其次,确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农村经济所有制结构;其三,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格局,形成了大农业;其四,突破了传统农村经济格局,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其五,改变了农产品统一派购制度,初步形成了由市场调节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其六,发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初步形成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各种民办组织等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银行的发展拓宽了空间。2、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大国的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扩大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效益性奠定了基础。
3、乡镇企业的全面发展为农业银行深化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载体。根据预测,1995年—2010年,乡镇企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到2010年,乡镇工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在产值方面实现由90年代初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0年左右达到占有“半壁江山”,并成为我国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决定力量。到2010年,乡镇工业产值将达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同时,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也将保持高速增长率。到2010年,第三产业将占到乡镇企业总增加值的13%以上。(注:参见邢俊芳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势》,载《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63期。)促进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加大扶持力度,乡镇企业将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要紧紧抓住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乡镇企业唇齿相依,共同开拓出生存与发展的新天地。
(二)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分析。金融机构日益丰富,融资规模增长迅速,农村金融深化加快,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1997-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9页。)。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历年来各项存款的统计,并以此代表我国农村的金融资产,计算出1981-1996年我国农村金融资产(各项存款)由300亿元,增加到22000亿元,1996年是1981年的37倍多,年均增长27.3%,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0%,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速为6.9%,农村金融资产增长速度分别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农业增长速度高出17.3和20.4个百分点。(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1997-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农村金融体系在中国金融体系的地位也日益增强。据统计,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存款的比重一直在27%以上,贷款的比重一直在29%以上。(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1997-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农村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提高了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农业银行拓宽农村市场、巩固农村市场、主导农村市场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为农业银行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三)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根据商业银行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确定其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经营行为,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可以作出三种市场定位。一是“市场主导式”定位,二是“市场追随式”定位,三是“市场补缺式”定位。
发挥农业银行的主导作用,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契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营方式的又一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多重限制和制约,将国有、集体、个体经济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界限,连接了城乡经济,从而为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经营客体、优质的服务载体,为农业银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建立精当的发展结构
这里的发展结构主要包括农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业务结构、资本结构、收益结构和财务控制结构。
(一)按经济区划和效率化的要求调整农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目前农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仍然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框架,因此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化运行很不适应,必须进行全面调整与重组。
我们认为,农业银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方法,即按经济区划设置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级分行辖区的地理范围可适当小一些,比如一个省或市,即可设一分行。对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一级分行辖区的地理范围则可适当大一些,比如2-3个省市,即可设一分行。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一级分行辖区的地理范围则应当更大一些,比如4-5个省市区,即可设一分行。这样一来,虽然各个一级分行地理范围不等,但经济金融总量可大致相当。对二级分行、支行和营业所(分理处)也可比照此法办理。按经济区划和效率化的要求设置与调整农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也为农业银行建立现代电子化网络奠定了组织架构。
(二)按知识经济和电子化的要求调整农业银行的业务结构。
立足当前农业银行的实际,展望21世纪农业银行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着手农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使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建立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电子化时代的基础之上。1、调整业务管理思想。目前较普遍地采用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思想,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负债管理为主导的思想在发挥作用。如片面强调“存款立行”就是一明显的例子。根据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以及农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存在的现实,我们认为农业银行应当以资产管理为重点,突出资产管理的指导思想。
2、调整存贷业务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农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一直偏重存款,农业银行形成了一种“存款情结”。农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首要的是调整存款与贷款的关系,将贷款管理作为业务重心。只有加强贷款管理,迅速清收不良贷款,全面盘活存量资产,才能为业务结构调整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以电子化为手段、以表外业务为重点,进行业务结构调整。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必须紧紧抓住电子化、网络化、全球化这一主线。当前最能体现电子化与时代精神的业务是表外业务。电子化为表外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表外业务的发展又为电子化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目前来看,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8%,而美国为42%、瑞士为55.4%、德国为60%。(注:参见何林祥主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中国农业银行要以发展表外业务为重点,进行业务结构全面调整,其调整后的业务结构及排列顺序依次为:表外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其他业务。
(三)按国际商业银行监管要求调整农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目前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低,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农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着农业银行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我们要下定决心,按照国际惯例调整农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充实农业银行的经营资本、提高农业银行经营资本的经济效益。
(四)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农业银行的收益结构。一是继续增加贷款利息收入,加大收贷收息力度。二是突出表外业务在收入中的地位,三是开辟多渠道收入来源,增加其他收入。四是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减少利息和业务费用支出。
(五)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构建农业银行的财务控制结构。划分责任中心,进行财务控制,可以形成由四种控制层面组成的控制结构。这就是:成本中心——负责本部门发生的可控成本;收入中心——负责本部门产生的各项收入;利润中心——既负责收入,也负责成本;投资中心——负责本部门的投资和投资收入与成本。
三、创设新颖的发展机制
(一)形成完整的金融创新机制。
1、建立系统创新机构。一是建立以总行行长为组长的农业银行金融创新领导小组,以示重视金融创新,并负责领导全行的金融创新工作;二是组建以农业银行业务部门为主体,其他有关部门参与的金融创新委员会,使其在创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研究、推广金融及业务创新。三是进一步发展各业务部门目前的创新势头,为创新活动有成效的业务部门充实人员、充实经费、充实政策,使业务部门的业务发展与创新发展齐头并进。
2、明确创新机构职责。创新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国际、国内市场调查;及时提供业务创新建议;提出新产品或新业务开发方案;对已投放市场的产品进行监测;核算已开发产品的市场效益和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向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反馈有关创新产品的各种信息;承担创新激励及创新管理等工作。
3、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可以考虑将金融创新纳入各级行的经营管理目标中,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金融创新及其效益、贡献列为考核内容。
(二)构建科学的信贷决策机制。
1、建立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信贷决策组织体系。
2、全面推行授信限额制度。
农业银行的授信限额制度,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银行系统内分支机构的授信限额,指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层层实行贷款审批授信限额制度;二是经营行内部授信限额,包括信贷员、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行长、贷款决策委员会的授信限额;三是对企业贷款的授信限额和贷款限额。建立规范化的授信限额审批规程,是强化管理,提高决策质量的重要保证。
3、建立贷款决策人岗位责任制度。
4、全面实现贷款决策科学化。信贷决策的科学化,包括信贷决策思想的科学化、信贷决策程序的科学化、信贷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其核心是信贷决策方法的科学化。
(三)创设新颖的客户经理机制。
农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实施对客户经理的管理。包括确定客户经理的工作范围、职责、选拔标准及考核办法。二是如何设置客户经理的组织架构。即在各级行设置统一对外的客户经理部,将对公存款、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信用卡推销、结算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的外勤工作结合起来,由客户经理统一对外营销,建立同信贷部门相互制约,实行审贷部门分离的内控机制;支行以下的基层营业机构根据业务量设置若干客户经理,隶属于支行客户经理部。
四、构建科学的发展网络(注:参见中国农业银行财务部编:《中国农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ABIS)业务讲座》。)
建立发展网络,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农业银行电子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推进农业银行的电子化和现代化,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电子时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全球化的要求。
(一)综合业务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目标从总体来说,是系统化、网络化、国际化。一是满足现有金融产品要求,适应金融产品创新;二是立足现行管理体制,促进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全面面向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强化管理与控制,实行综合柜员制,统一与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五是坚持大型化、网络化,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
(二)综合业务系统的特点分析。农业银行计算机综合业务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将各种柜面业务集成设计,统一操作,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二是将业务操作的登记薄管理与会计核算、帐务处理集成设计,简化操作,节省设备,减少投资,提高安全性;三是数据采集与数据加工相分离,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扩张,适应金融产品的创新;四是平帐机制由日终网点综合平衡改为柜员自身的核数平衡,加强事中监督,提高安全性,强化柜员责任,便于工作考核;五是形成面向客户的劳动组织——柜员制;六是按经济区划设置机构,适应体制改革的灵活性要求。七是监督机制健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八是达到统一性、规范性和效益性和谐统一。
(三)综合业务系统的发展思路。
五、培植深厚的发展文化
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文化建设的思路应该是:以发展“银行人”为核心,在全面教育、吸收合理的外来文化、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银行人”群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责任观以及在此调节下的行为方式。
(一)开展“银行人”教育。对“银行人”的教育是发展“银行人”、培植商业银行文化的基础途径。
(二)培育商业银行价值观。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总之,在经济日益发展且日益复杂、科学知识与技术高度发达、特别是以电子技术为依托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文化建设中职业道德的培育完善,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知识辅之于道德,方可为善。这一点对于农业银行的发展而言,尤其重要。
标签:农业银行论文; 表外业务论文; 客户经理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银行论文; 农村金融机构论文; 三农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