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河洛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洛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不能不了解、不研究河洛文化。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的目的,就是要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一、河洛文化的概念与地域
河洛文化,是产生于河洛地区的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它不同于中国其他区域性的传统文化。河洛文化,内容丰富,光辉灿烂。河洛文化在中华民族古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对中国其他区域性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也都起到了促进和交融作用。不管是广义而言,还是狭义而讲,河洛文化都是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核心,华夏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都处在正统的地位。《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儒家经学,道家经典,释教佛学,老庄玄学,谶纬神学,伊洛理学,或肇始于斯,或兴盛于此,无不与洛阳有关,它们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宝库。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
河洛,就字面而言,就是指黄河与洛水。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河洛,是个地域概念,是个专用名词。大凡是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越伏牛山,北跨黄河两岸。古称河南府,又叫河洛地。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左思在《三都赋》中也说:“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指的便是这个地区。洛阳,是河洛大地的一位骄子,也是镶嵌在中国版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她诞生至今,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则处于这个摇篮之中心。千余年间,在邙山之南,洛滨沿岸,东西30公里之内先后创建了五座都城,它们是夏都斟城、商都西亳城、周都王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洛阳古都群,国内仅有,举世无双。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基地,又是河洛文明的象征。司马光有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位居古代中国的腹心,故有“中国”之称。
河洛文化,润泽全国,远播环宇,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而使中国无可争辩地跃入了世界文明古国的行列之中。
二、河洛文化的分期与各自的主要内容
(一)远古时期的河洛文化
中华民族,根在河洛。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历史,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同样,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文化也是人类所创造的。建国以后,河洛地区成为国家考古的重点地区。1961年在河洛文化圈内的黄河北岸西侯度村发现了人类遗物32件旧石器,距今大约有180万年,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近40年来,在洛阳一带多次发现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或遗物。这说明,在远古时期,河洛一带就有了人类的居住和繁衍生息,他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着人类原始的河洛文化。距今1万年至8000年之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已经产生。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从此,人类开始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河图洛书,文明之光。《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主要标志,它奠定了人类文化的初基,反映了河洛先民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人类思维的伟大成就,对人类社会的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河图》、《洛书》,产生于河洛,流传于后代,影响于中外。
(二)夏商周时期的河洛文化
三代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洛地区诞生。河洛大地在全国率先、全方位地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商时期,音乐、舞蹈盛行。礼仪制度开始出现,每逢新王登基及庆贺朝内大事,便组织庞大的乐舞人员,按照夏商礼的规定载歌载舞。《管子·轻重》云:桀嗜好乐舞百戏,用“女乐三万人,晨嗓于端门,乐闻于三衢”。夏有夏礼,商有商礼。文人将乐舞百戏记录下来,藏于宫中。中国最早的礼乐产生于夏王朝,但夏商的礼乐还没有纳入道德的范畴。东都洛邑建成后,周公居洛,制礼作乐,编纂“五经”,并为周王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突出了周公“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和“以德治国”、“以道得民”的治国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周公第一次对礼乐进行了加工和改造,纳入了道德的范畴,中华儒学产生。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礼仪之邦”也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周公是西周礼乐文明的缔造者。中华儒学来源于西周的礼乐文化。周公又是中华儒学的奠基人、创始人。
春秋时期,青年孔子向往周文化,不远千里“入周问礼”,在洛阳参观了周王朝的殿堂宫室,参阅了周守藏室的各种文化典籍,大学问家老子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临行又赠他大量文化典籍。孔子回鲁后,热衷于政治活动,周游列国,宣传周礼,但不被重用,晚年聚众讲学,继承和发挥了周公的“明德”、“保民”思想,提出了“礼治”和“仁政”的治国主张。战国时期,孟子又继承和发展了周公及孔子的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奠定了我国儒学思想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周公元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之称。
春秋时期,老子久居洛邑,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柱下史,管理周及其前代的文物典籍,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图书馆。老子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终于完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我国道家学说的经典。老子成为中国道学的创始人。
三代时期,河洛地区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地区,儒学在这里产生,道学在这里形成,夏商周三股文化在河洛融为一体,河洛文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河洛文化远远超过了中国其他区域性的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主线和核心。
(三)汉魏时期的河洛文化
汉魏时期,洛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达300多年的历史。洛阳成为全国教育及学术活动的中心。河洛文化又继续向前发展,并迈出了国门。
谶纬神学的出现。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说,到了东汉,谶与纬结合,成为谶纬神学。汉章帝时,由班固纳入了具有国家法典性质的《白虎通》中,成为官方的哲学,在东汉前期的思想文化中曾占着统治地位,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释教佛学始传洛阳。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阳创建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成为我国佛教传播及译经的中心。北魏时期释教佛学大为发展,成为中国释教佛学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释教佛学的传入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思想、建筑、古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郑学在洛阳形成。今古文经,经过200多年的论战,到了东汉郑玄之时才在洛阳得到了统一。郑玄是马融的学生,马融又从师班固,他们对古文经都很精通,又兼注今文经,尤其郑玄能博通群经,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古文经两家之长,自称一家之言,创立了郑学。郑学成为官方儒经标本,从此,儒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学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老庄思想盛行,玄学产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广大知识分子脱离现实,追求遁世安乐,崇尚老庄,学问越作越玄,到了魏晋时期,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的经义,以代替两汉时期的经学。东晋之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
汉魏时期是河洛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这里学校如林,建安诗歌复兴,文人荟萃,学术思想活跃,神、佛、经、玄四学形成。河洛文化从此迈出了国门,远播东亚。
(四)隋唐时期的河洛文化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也出现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隋代的“百戏”、唐代的诗歌、教育、石雕、书画等成为河洛文化的主要内容。隋炀帝时,将全国音乐、舞蹈、戏剧、杂技、魔术中的佼佼者会集洛阳,史称“百戏”,每年正月十五,在端门外公演,乐队1.8万人,演员3万余人,偌大场面,历史罕见,世界少有。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浩瀚奔放,风格独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一座丰碑。在洛阳创作,或歌咏洛阳的传世佳作5000余首,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河洛文化的香醇。
唐代,河洛教育,发达昌盛。东都洛阳的高校,灿若群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专业教育与实科教育均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龙门石窟,始于北魏,盛于唐代。奉先寺就是武则天时所开凿,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窟。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风格,为国之瑰宝。
(五)宋清时期的河洛文化
北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社会出现了新的繁荣。北宋时,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众多的逸老名臣,文人学士,云集洛阳,或著书立说,或讲学赋诗。司马光居洛19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发展我国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程颢、程颐二兄弟,洛阳人,又常在洛阳一带讲学,他们创立的理学被称为“洛学”。二程早年信奉佛、道两学,后来他们把佛、道学说中的一些观点糅进了儒学之中,创立了以三学合流为显著特征的理学。“理”或“天理”是理学的中心思想。他们认为理是万物存在的本源,是主宰万物的精神实体。到了南宋程颐的四传弟子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学说,故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登上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宝座,并定为官方的哲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长达700年之久,对于维护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长治久安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弘扬河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是属于各民族共有的财富。而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形成中的核心地位也不容忽视。在某种意义上讲,弘扬河洛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河洛文化同学习历史一样,不是复古,而是为了今天。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了创造未来的新文化。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真正的创新,又不能不包含着继承。这是历史运动的辩证法,也是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一)奋发向上、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中的一座丰富的宝藏。其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奋发向上、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河洛儿女。他们创造了河洛文化,世世代代又发扬光大。《河图》、《洛书》,中华文明之光;周公居洛,制礼作乐,中华儒学产生;李耳在洛管理周王朝的文物典籍,写成了《道德经》,道学产生;三班居洛著《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问世;司马光用了19年的功夫,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书;蔡伦以最大的毅力终于在洛阳造出了“蔡侯纸”;张衡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发明了地动仪、候风仪、浑天仪;左思构思10年,《三都赋》问世,才有“洛阳纸贵”之说;玄奘西域取经,历经17年之久,才有御封“三藏法师”之称;二程几乎用尽终生之力,创立了洛学,为中国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一项项发明,一次次创新,无不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那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战天斗地、不惧牺牲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品质,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这种精神既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过去,也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
(二)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安定团结,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崇高品质和优良的传统思想。中华民族就是以华夏为主体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真诚合作是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河洛地区,地处古代中国的腹心,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中心地带。河洛文化是河洛人创造的,但是各民族的文化,各地区域性的文化,也包括外来的优秀文化也都融合其中。这是在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大交流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河洛人为主体的中原人南迁,以至后来迁居海外的现今共有5000多万人,他们都无时无刻不怀念祖国、怀念家乡,为中华的崛起而自豪。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河洛文化带到哪里,在那里生根开花。即使经过了数代之后,由于河洛文化的传统性,使他们“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近几年来,成千上万的河洛人,纷至沓来,寻根祭祖。这种凝聚意识,凝聚精神,使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都热切地盼望祖国的统一,民众的富裕,国家的强盛。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目前,我们祖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我们弘扬河洛文化,就要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奋精神,自强不息,为祖国的统一和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