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研究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目前关于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发展的研究相对而言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大家公认的是由高鑫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这个阶段几乎没有一篇有关电视剧的理论文章,可以称为“空白期”,因而关于这个阶段的电视剧理论建设也就“没有更多的话好说了”。② 不过这个论断近来得到初步的纠正。2007年,张国涛著文认为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第一篇文章是赵玉嵘于1964年发表的《电视剧浅议》,而不是此前大家公认的任远于1980年发表的《电视剧杂谈》。③ 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空白期”论断的一个纠正,将中国早期电视剧理论研究发展史推进了一步。
不过,有关这个阶段的研究仍然还有广阔空间。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文章索引》(1987年)、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原《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三报出版的1958-1980年本报目录索引检索,笔者共发现关于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15篇文章:
(1)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下面简称《怎样的》),载《新民晚报》1958年10月11日第2版;(2)周峰:《漫谈“电视剧”》(下面简称《漫谈》),载《解放日报》1961年7月30日第4版;(3)小予:《广播电视剧团所见》(下面简称《剧团所见》),载《北京日报》1962年3月28日第2版;(4)霍大寿:《荧光屏上的艺术——访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剧团》(下面简称《荧光屏》),载《戏剧报》1962年第10期;(5)石梁:《改编〈相亲记〉杂感》(下面简称《改编杂感》),载《广播业务》1963年第6期;(6)木木:《电视剧能否采用象征性的景?》(下面简称《景》),载《广播业务》1963年第12期;(7)孙企英:《电视剧〈火种〉导演札记》(下面简称《导演札记》),载《广播业务》1964年第1期;(8)赵玉嵘:《电视剧浅议》(下面简称《浅议》),载《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9)郭信玲:《〈玫瑰香奇案〉和电视剧》(下面简称《〈玫瑰香奇案〉》),载《解放日报》1979年5月1日第2版;(10)晓洲:《一朵新花——电视剧》(下面简称《新花》),载《人民日报》1979年6月11日第4版;(11)郑礼滨:《第九艺术绘红花——喜看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 (下面简称《第九艺术》),载《上海戏剧》1979年第6期;(12)郭勇:《从〈一口菜饼子〉到〈神圣的使命〉》(下面简称《从〈一口菜饼子〉》),载《中国戏剧》1979年第8期;(13)周以勤:《一出社会性的家庭悲剧——改编电视剧〈选择〉的点滴体会》(下面简称《改编体会》),载《解放日报》1979年8月23日第4版;(14)岩鹰:《一朵文艺新花——电视剧》(下面简称《文艺新花》),载《文汇报》1979年10月11日第3版;(15)任远:《谈谈电视剧》(下面简称《谈谈》),载《光明日报》1979年12月9日第4版。
这15篇文章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状况并不能简单地描述为“空白期”。那么,这个阶段的研究作出了哪些理论贡献呢?研究特征如何呢?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理论贡献
要评价这些文章的历史地位,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因为只有将评价对象置于这个背景之下,比较才有科学性,评价才有历史公正性。
首先看该阶段电视剧创作状况。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试播于1958年6月15日。从1958年至1966年,全国播出近200部电视剧。④ 绝大多数电视剧采用演播室直播的方式播出,从制作条件、创作模式和创作数量上看,此时电视剧实践处于初始阶段。1978年后,电视剧恢复生产,采用录像技术,进入所谓“录像电视剧”时代,创作模式也突破了“三一律”,但是遵循“电影美学”原则,数量不多,197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8部,1979年19部,多数作品质量不高。总之,早期电视剧创作实践很不充分。
其次看电视剧理论发展基本脉络。要对这些中国最早论述电视剧的文字进行历史评价,在中国没有更早参照系,只有与之后的理论研究进行比较。1980年之后的电视剧理论研究,按《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的看法,首先是一个“电视剧理论的混沌期”(1980-1985),一方面电视剧界开始重视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此时对电视剧进行理论阐述的,是其他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电视界尚无自己的理论工作者,只有电视剧编导者的“经验总结”。⑤ “混沌期”之后是“电视剧理论的觉醒期”(1985-1990)和“电视剧理论的建设期”(1990-现在),在这两个时期电视剧界把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就其本体特点逐渐进行多向的、深入的探讨,最终确立电视剧艺术学科体系。参照这个理论发展脉络,我们就能对这15篇文章特别是《浅议》的理论水平有一个清晰认识。
(一)关于电视剧创作特点
1.总论。许多研究者对电视剧创作特点作了总体分析。《剧团所见》、《荧光屏》指出直播电视剧不同于其他艺术,它要求导演、演员、摄像师、美工、电视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否则容易出错。《〈玫瑰香奇案〉》明确指出电视剧兼收并蓄舞台剧和电影的长处和特点,而《文艺新花》则第一次明确提出电视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2.剧本创作。剧本乃“一剧之本”,因而对它的探讨较多。《剧团所见》鉴于直播电视剧表演时间紧凑,不主张轻易采用倒叙手法,它和《荧光屏》都认为由于电视剧收视环境没有约束性,因而情节要求吸引人,要有悬念。《荧光屏》还考虑到由于电视屏幕小,电视剧出现人物不宜太多、要多刻画内心;由于电视剧置身于节目系统中,要求电视剧演播时间短、情节集中、线索简单。《荧光屏》关于人物数量、情节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在《谈谈》中得到进一步回应。
一些论者还从自己的改编经验出发,对电视剧改编作了分析。《改编杂感》、《改编体会》认为,改编的电视剧本要考虑与电视屏幕、电视演播室、摄像机的特点相适应:第一,场面应该集中,要刻画人物性格;第二,要注意细节描写;另外,《改编体会》主张将改编看做是“再创作”,不是原样照搬。
3.导演。对导演的分析从最早的《怎样的》就开始了,它指出直播电视剧导演对几个摄像机的画面进行当场组接,是“一气呵成”的。这个看法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出现,如《漫谈》、《剧团所见》。在景别的选择上,《荧光屏》、《谈谈》、《〈玫瑰香奇案〉》、《文艺新花》都主张导演要多用特写、近景、中景镜头,尽量少用全景、远景。
4.表演。对表演特点的研究开始得较早,也是从《怎样的》就开始了,不过深度上胜过对导演的研究。《剧团所见》指出直播剧演员的时间安排比电影、戏剧演员更为紧张,与观众的交流也更少。《荧光屏》认为由于电视屏幕小,演员表演要求细腻传达人物内心世界,其适应机器(摄像机)的能力也比戏剧、电影演员更强。《导演札记》对表演的特点总结得更为深刻,它详细阐释了如下看法:电影演员需要熟悉镜头,舞台演员需要情绪连贯,而电视剧演员则既需要熟悉镜头,又要情绪连贯。作者还认为各类演员在表演方式、表演尺度等方面存在不同。
5.布景。分析直播电视剧布景方面特点的文章只发现一篇,那就是《景》。作者认为,电视剧布景对真实性的要求虽比电影低,但是相对舞台剧而言,由于电视剧镜头具有运动性和零分细割的特点,真实性要比舞台剧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关于电视剧创作和剧本方面的特性的论述,大部分都可以在赵玉嵘的《浅议》一文中找到,而其论述的清晰性、准确性和详尽程度堪称典范。此外,《浅议》还有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例如,它认为电视剧是观众身边的艺术,所以表演要尽量自然亲切;电视剧是“送货上门”的艺术,所以篇幅的伸缩性巨大;电视剧与转播的舞台剧根本区别在于“电视化”程度,等等。
(二)关于电视剧分类
纵观这些早期研究对电视剧的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逐渐科学规范化的探索轨迹。较早的《漫谈》将电视剧分为两类,一是“专为电视剧而写的剧本通过电视要求演出的”,一是“经过适当处理达到一定的电视要求”的舞台话剧。这后一种不属于电视剧,所以划分显然粗疏。《文艺新花》将电视剧分为电视小品、单本剧、“连台本戏式的电视剧”(连续剧),按照容量和时长进行划分,标准一致,科学性强。后来,《谈谈》将电视剧分为单本剧、戏剧集、连续剧三种,标准的统一性下降,但是补充了戏剧集(系列剧)这个类别,体现了理论的发展。
(三)电视剧批评的初步实践
作为理论形成的初始形态,针对作品进行分析阐释的文章在这个阶段也出现了。《〈玫瑰香奇案〉》、《新花》、《从〈一口菜饼子〉》主要从艺术形式方面对某一部电视剧作了简单分析,《改编体会》则对电视剧《选择》的内容进行了社会—历史批评,这些批评都夹杂在其他内容中。较早的纯粹意义上的电视剧批评文章,当属《第九艺术》。它分析了《永不凋谢的红花》的剧情设置、细节刻画、叙述方式、形象塑造、演员演技上取得的成绩,指出了该剧存在的不足之处,论述充分,体现了电视剧批评的特点。
(四)关于电视剧生产制作
早期电视剧研究者对电视剧生产制作方面也做了初步探讨。《荧光屏》较早指出电视剧拍摄周期快这个特点,后来《新花》、《从〈一口菜饼子〉》、《文艺新花》、《谈谈》也提出相同观点。进入“录像电视剧”时代的《新花》、《从〈一口菜饼子〉》还提到了制作成本低的特点。《文艺新花》不但较详细介绍了美国、英国、西德、日本等国的电视剧生产情况,还从美国影视合作的实例和技术支持方面论证了影视合作的可能性。
(五)关于直播电视剧优缺点
《漫谈》就已经指出直播电视剧演出无法保存传世、演出受空间限制等方面的缺点,但客观全面的评价等到《浅议》才作出。对其优点作者总结了如下几点:(1)不用拍片子就能传播形象;(2)生产过程简单,出节目较快;(3)“一气呵成”,创作情绪连贯;(4)演播与观众欣赏同步。但是,作者认为直播电视剧的问题更大,除了作品无法保存之外,主要在于它的直播性制约了它的艺术性,原因是:(1)创作的各个部门之间,甚至单个部门内部之间很难协调合作;(2)图像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透视歪曲;(3)演员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4)最突出的一点,直播电视剧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故。在当时许多人怀有“直播情结”的环境中,这种分析显得很冷静客观。
(六)关于电视剧发展趋势
15篇文章中,只有《浅议》对电视剧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确指出:“直播电视剧应该只是电视剧中的一种。”针对当时有的人对电视剧直播形式的迷恋,它指出,“一味强调‘直播’是电视剧的惟一的或主要的生产方向,事实上将使电视剧走进一条狭窄的胡同”,进而主张,“除了部分为争取时间、紧密配合形势、配合宣传新人新事的电视剧需要直播,其他大多数电视剧应该尽可能事前用影片或磁带摄录好,然后播送”。它称这种事先摄录好的电视剧为“电视剧影片”。这种对电视剧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在后来电视剧的实际发展中得到印证,显示了作者理论准确的前瞻性。
总之,这个阶段的研究者对电视剧的诸多方面都作了探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其中《浅议》一文,就其认识的准确性、深刻性、前瞻性而言,可以称为1958-1980年中国目前所知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许多观点不但比发表于1980年的一些受推崇的文章早16年,而且在论证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上不显逊色。
三、研究特点
考察一个时期理论研究的特点,至少应该对这个时期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平台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电视事业刚刚起步,电视剧创作处于零的突破期的情况下,这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文字何以能够出现呢?笔者结合赵玉嵘女士提供的信息和本人搜集的资料,认为:第一,这离不开第一代电视剧工作者对电视剧事业的热爱和钻研。面对一个全新的事物,在当时的政治氛围激励下,他们对电视剧事业表现出非常高的热情。第二,第一代电视剧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使他们理解电视剧,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素养。第三,电视剧的社会影响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第四,正是这个阶段创作了一些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电视剧作品,才引发了人们的理论思考。第五,向国外学习。为了帮助剧团工作人员迅速了解电视剧,1963年中央广播电视剧团的曹惠、高方正、何允荣等人编辑了一本《电视剧艺术参考资料第一辑》的内部资料,收集了前苏联及匈牙利、东德等东欧国家电视戏剧工作者对电视剧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探讨,也有国际广播组织电视委员会在有关会议上对电视剧进行探讨的发言和体会。这本小册子虽然只有6篇文章,但是直接启发了人们对电视剧的认识。另外,也有一些电视剧导演被送到中央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在前苏联戏剧专家主讲的进修班学习,这对剧团提高电视剧理论水平也有帮助。
(二)研究意识
这个阶段的研究者虽然来自其他艺术门类,但在研究电视剧时大都具备相当明显的理论独立意识,上述15篇文章都或明或隐地表明了电视剧的身份——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说法众多,如“新颖的艺术”、“新的艺术品种”、“独立的、新型的艺术手段”、“独立的艺术形式”、“剧坛上的新葩”、“新花”、“文艺新花”、“第九艺术”,等等。
(三)研究方法
对于早期中国电视剧理论工作者来说,首要的就是把握电视剧的本体特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方法就是把握特征的首选的科学方法。因为戏剧和电影是电视剧艺术发展的参照系,所以早期研究者基本都是在电视剧—戏剧—电影三者构成的比较框架中展开的。
结语
笔者对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状况所作的查证、分析工作只是初步的,由于笔者所借助的资料搜索工具有限,也由于这些搜索工具本身还不能完全呈现历史全貌,仍然可能有一些电视剧理论研究文字未被发现。至于对这个阶段的研究特点所作的分析,多数方面也还是停留在表层,更深入的工作还有待来日。但是,本文所做的工作至少证明,以往对于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状况作出的“空白期”的判断是不正确的,而且关于这个阶段也不是“没有更多的话好说”。相反,这个阶段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字,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特征。
注释:
①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赵玉嵘女士接受作者采访,提供了许多资料,在此谨向赵玉嵘女士表示衷心感谢。
②⑤ 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71页。
③ 张国涛:《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现代传播》,2007第1期。
④ 关于1958-1966年电视剧作品数量,不同的人有不同说法,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说“全国大约播出一百几十部电视剧”,而在同一本书第113页说“全国共播出了约200部电视剧”。吴素玲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说“全国共播出电视剧约180余部”。高鑫、吴秋雅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0页说全国“总共创作播出了近200部电视剧”。综合考虑,采用高鑫、吴秋雅的数字。
标签:电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