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商业企业资本运营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运营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国有商业企业在经历20年改革之后,随着企业兼并、重组高潮的到来,资本运营将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必然趋势。为了促使资本运营的健康发展,提高资本运营的质量,笔者对以下几个问题略陈管见。
一、搞好资本运营必须要以资本重组为前提
1.国有商业企业资本运营为什么首先要搞好资本重组。从国内的国有企业运行的质态看,需要三个转化。一是实现资产向资本的转化。国有商业企业资产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所有权属国家的国有资本,另一部分是企业利润留成积累起来的资产。这两部分资产与其他出资者的投资结合为法人财产权。各方出资者只能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产权)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益。在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资本重组的企业时,国有商业企业资产就需要实现这一转化;二是实现资金向资本的转化。资金,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统一管理、支配、运用的。而资本则不同,它的上述权利属于法人企业。企业在资本运营的投入产出中经受风险,获得利润,使资本保值增值。国有商业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就是让国家和企业的资金实现资本化;三是负债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化。高度负债造成国有商业企业利息负担沉重,不少企业利润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利息。而国有商业企业的亏损又大多通过吃自身的净资本和向银行转嫁风险来消化。一旦企业将自己的净资产吃光,国有商业企业即面临破产倒闭,银行也跟着受灾。而资本运营可以最有效地消除包括负债经营风险在内的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
从国际竞争的需要看,近年来,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重组、兼并高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有商业企业,相对处于劣势,如果我们不加快企业重组,优化经济结构,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国外大企业就来重组。如果让它们来重组,我们的企业就难以走出困境。因此,国有商业企业推进资本重组,加快资本运营,这是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趋势的必然要求。
2.要选择好国有商业企业资本重组的途径。资本重组的目的是通过资金、资产、技术、劳动力、市场份额等经济要素间的合理再置,充分挖掘现有资本存量的潜能,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因此,国有商业企业要从资本运营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运用资本重组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是资本重组。这是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资本重组的基本途径。资本重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重组的过程中,要有步骤地将不同类型即实力雄厚型、一般型和危机型的企业分别改造成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其他形式的新型商业企业,努力实现国有商业企业的资本再配置,为资本运营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兼并重组。企业兼并是一个国有商业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对其他公司(企业)一定程度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与企业自身积累方式比,兼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经营规模化,优化流通要素配置,这对搞好资本运营是十分有利的。
三是债务重组。即对过度负债的企业进行的债权置换调整。主要方式大体有贷改投、债权改股权、债务减免等。债务重组是企业迅速增资减债、改善资本状况的一种重要途径。国有商业企业要积极争取银行、投资公司以及其他法人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债权转股权,缓解企业内部资本恶化的状况,为资本经营扫清障碍。
二、国有商业企业资本运营要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优化其他基本要素
资本增值是资本运营的目标。资本具有两重属性,其社会属性是资本归谁所有;其自然属性是资本具有增值功能,即资本一定要增值。国有商业企业资本运营确立资本增值目标,这从根本上消除了国有商业企业在近20年改革中负盈不负亏的顽症。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确保资本增值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1.资本投入要素。资本投入是资本运营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资本运营比传统的商品经营更复杂,存在着高度风险。为了控制和克服资本运营风险,在资本投入阶段,就必须明确具备资本投入的四个条件和资本投入量界限的四个因素。资本投入的四个条件是:具有投股和资产置换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即有较强的企业实力;经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客观需要;企业自身拥有较强的富有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班子;具有吸收、消化被控股公司资源的能力。资本投入量的界限主要取决于:能确保对运营项目的控制力;能够满足提高运营项目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成本需要;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须大于投入款项的利息率;资本的增值(资本收益回报)最大化等四个因素。这样,就可将国有商业企业所拥有的有形、无形存量资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目标。
2.资本控制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投入的利润与风险成正比。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资本运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因此,资本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如何实现适度资本控制,使资源在最佳配置中获得最佳效益,需要注意解决五大问题:一是“过度膨胀”,即资本投入规模不受产出效益约束,造成投入产出的失衡;二是“预算失灵”,资本投入成本不受预算约束,各项费用严重超支,造成投资供给严重不足;三是“负债过重”,资本投入债务不受信用制度约束,造成资本形成阶段的债务比例过大,以致资本循环与周转受阻失灵;四是“权益脱节”,资本投入风险不受资本权益制约,投资决策、经营、债务风险与债权、经营、产权权益背离;五是“职责不明”,资本投入不受责任约束,致使资本运营长期处于无人承担法律责任的状况。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建立资本运营约束机制,确立责任主体,明确投入目标,强化责任和保证力度;健全所有者人格化主体,强化经营者主体,完善项目主体,加强管理主体、形成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刚性约束机制;遵循责任目标明确具体可评估和充分体现资本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确定责任目标;要加强资本审计制度,契约、合同约束制度以及法人投资责任制、项目资金制、投资决策责任制、投资贷款风险责任制等各项法律法规。
3.资本流动因素。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封闭、僵化,利用效率极差。由于资本不能流动,使存量资产结构很难调整,资本配置的僵化局面很难打破。为此,在市场经济中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促进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是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实现资本流动,宏观上要改革和完善国家财税和金融体制,形成资本有效动员机制和促成资本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国有资本运营必须独立于国家管理体系,并确保有明确的主体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负责;微观上对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加速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构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效运营资本的主体。宏观和微观之间要形成有效动员资本与有效运营资本中介主体,使其超越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界限,从整个经济领域角度作出资本流向的正确判断,实现尽可能大范围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目前资本流动的实际情况看,需要特别注意解决的问题是严格防止国有资本流失。在资本流动过程中,由于以帐面资产价格代替资产评估而造成实有资本低估;对企业资本评估不规范、不公平、不合理,对实有资本低估;资本从实物形态转化货币形态后没有用于再投入,而是被消费掉;以分期方式购买产权而按全部认购价值分取红利等情况存在,就会造成国有资本的流失。为此,必须建立一整套资本流动规则,以严防国有资本在流动过程中流失。
三、搞好商业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按竞争规律培育企业家队伍
1.资本运营要突出经营者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经营者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利益结构的扭曲状况,即忽略了建立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合理制衡,忽略了由于经营者的利益和职工利益捆在一起而使经营者产生消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是,在经营者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一种“耗得拿不得”的怪现象。一个吃、喝、玩、乐、送等非经营性的“耗”字,就能使资本大量流失,甚至使企业亏损、破产。经营者由于没有市场化竞争的约束机制,他们虽然把国有企业搞垮了,但其中大多数人还能异地或异企任职,这是旧体制下的一种弊端。国有商业企业资本运营,正是要在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中突出经营者的积极作用,使企业的资本增值从一个虚幻的概念成为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的人格化就是经营者。只有突出经营者的正确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国有商业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企业家(经营者)队伍的产生和壮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我国要想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前列,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显然是不行的。而资本运营把培育和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将从根本上改变经营者在国有商业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加速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提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2.按照优胜劣汰竞争规律,促进人才流动。推动资本运营,必须彻底摒弃上级行政机关任命制,而采用社会招标、招聘的方式,把选拔经营者推向市场,即按市场竞争规律在任何地区、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职业的人当中选拔经营者。现阶段,我国完全符合企业经营者条件的人才并不太多,但有志于在实践中磨练、培养自己企业家才能的人却不少。采用社会招标、投标方法选拔经营者,可以使人才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人才流动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彻底瓦解僵化的企业领导任命制度,挖掘人才资源;二是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三是有利于采用连续招标的办法来考核、评价经营者的实绩,从而避免行政主管部门评价经营者的主观片面性。
3.要建立健全经营者在经营任期内的重奖重罚制度。为了硬化企业资本运营的各种关系,必须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实施资本运营时,要根据经营者的功过给予奖罚。在实施对经营者奖罚中,要保证奖罚的对称性。奖励和处罚不对称是传统经济体制的一种弊端。对国有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往往得到一般奖励,而得不到相应的重奖;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国有企业严重亏损或倒闭的经营者,则处罚很轻或不予处罚,有的甚至异地任同级职务。资本运营恰恰克服了这种弊端,它对经营者奖罚的基本精神是:经营者从资本增值中得到的奖励最重,同样,在资本减值时罚得也最狠,直到追究法律责任。这种奖罚对称精神,使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企业家都不会不注重社会对自己经营能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