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

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

韩群英[1]2003年在《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风病偏瘫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肯定了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的特点,提出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引入障碍的观点、引进功能评价体系、引入西医康复学的技术措施、保留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优势、建立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医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选择住院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中、西药物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同时,对照组采用西医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风病偏瘫康复八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一个月。根据神经功能缺失量表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改善程度,判定综合疗效;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表评估痉挛状态的缓解效果;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数据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dit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的综合康复效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进一步比较两组的基本痊愈率,发现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上、下肢痉挛程度在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而对照组上、下肢痉挛程度在治疗前后未显示出差异性;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痉挛程度无差异,而治疗后则显示出差异(P<0.05)。以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的改善评估两组的康复效果,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简式Fugl-Meyer评价(FMA)表观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组间相比,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则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采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两组在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而治疗后两组相比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系统的观察发现,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对于脑出血和脑梗塞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具有确切的康复效果。以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估整体康复效果,则实施中医偏瘫康复八法的治疗组与实施西医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疗效相当;而在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与单纯的西医康复<WP=5>训练方法相比,则有比较显着的优势。

韩佳容[2]2016年在《中风偏瘫关节康复数字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偏瘫是由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引起的脑损害症状,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等,中风的患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中风患者丧失一种或多种运动能力。中医在治疗偏瘫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价值,但中医康复动作对偏瘫患者治疗的特点及效果一直没有量化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本论文主要针对中医康复动作的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数据,研究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规范化、标准化中医康复方案,设计中风偏瘫中医康复数字化系统。方法首先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偏瘫康复方案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结合中医康复专家临床经验,建立康复训练的技术操作规范。第二是中风偏瘫中医康复技术参数采集系统的试制,实现对康复力、康复运动轨迹的科学采集。第叁是中风偏瘫中医康复的生物力学参数采集,采集中医康复手法中蕴涵的手法轨迹及力的变化曲线。第四是中风偏瘫中医康复数字化系统研究,建立中医康复的相关数据库,形成中风偏瘫中医康复多模式、多部位的数字化系统。本研究最后在开发了中医康复动作特征参数采集系统、完成了特征参数采集的基础上,记录了手、上肢、下肢各89位患者康复过程中肢体动作的康复力和康复动作的叁维坐标,完善其特征参数的分析,重建康复动作并提取相关动作的特征信息,结合患者肌力、肌张力、年龄等数据分析患者关节康复力、运动角度和运动频率数据,得到量化的康复动作特征信息,总结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特点。结果中风偏瘫中医康复技术规范是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基础,以关节康复为重点,选择六个主要关节作为康复重点建立的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康复技术参数采集系统由中风偏瘫中医康复技术轨迹捕捉系统、康复力采集系统、穴位点按力采集系统构成,以分别对其相关功能进行采集。论文所建立的中医康复动作特征参数采集系统能够采集及重建康复动作,记录了手、上肢、下肢各89例患者的肩部、肘部、腕部、髋部、膝部和踝部6个关节康复动作,并提取关节活动的平均最大角度、平均运动频率和康复力的最大值作为动作特征,建立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肢体的肌力、肌张力等与患者康复动作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结论对于中风偏瘫的中医康复应以关节康复为核心,针对腕、肘、肩、髋、膝、踝六大关节,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主动、被动、助力及阻力训练等四种不同康复训练模式;设计了采集中医康复动作特征参数的方法,并制作了中医康复动作特征参数采集系统,记录了患者康复动作信息;对于中风偏瘫中医康复动作特性的研究,从量化数据看,随着肌张力增加,康复动作中康复力增大、频率降低;随着肌力的增加,康复动作中康复力减小;重建的康复动作能够与康复医师的实时动作进行对比,可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永乐[3]2009年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叁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叁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刘波[4]2011年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针刺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远期的治疗效果,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的40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评价脑卒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量表进行评测。评定内容包括:(1)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2)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有病人的治疗是1次/日,5次/周,在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疗效。统计学分析:(1)上述资料收集、整理后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0.05设定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3)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进行;(4)治疗前后两组采用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FIM积分)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评价结果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组配对t检验,两组间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积分)的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作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2)应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3)针刺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在一定时间内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

杨小娜[5]2015年在《飞腾八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飞腾八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更好的将时间针法理论应用于临床。提高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科及外一科符合中风中西医标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所查随机数字的顺序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飞腾八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者就诊时间即时开穴为主穴,配合阳明经穴位,根据临床症状再辨证取穴。对照组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穴,再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取穴。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中休息1天。结果: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标准。治疗31天后,2组都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前后2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飞腾八法配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均能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改善明显。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赵正孝[6]2003年在《中医中风病的诊治思想及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风病是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謇语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由于历代医家,甚至同时代的医家对于“中风”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的论述不可避免地对后世的中风病的研究者产生了误导。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历代“中风”一词的概念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中医学对中风病认识是逐步完善的,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是曾经经历过巨大的变化。在唐宋以前,中风的外风论是主流思想。金元时期,以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的一些医家反对外风学说,认为中风是由于各种内因所致。从此,内风论逐渐成为中风病的主流思想。本文回顾和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着名医家诊治中风病的特点、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丰富多彩的认识和重要的诊治思想及源流进行了研究和整理。由于中风病发病急骤,变化多端,病情危重,后遗症多见,所以深受历代医家重视,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渐认识了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和辨治要点,总结了许多临床风药经验。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风病的重要的诊治思想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讨论,以冀对临床诊治中风病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曾庆云[7]2006年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罗丹娜[8]2010年在《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探讨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及推广意义。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组30例和单纯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部分选穴、操作方法相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背俞穴埋线采用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组中普通针刺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再继续,共治疗4周,在纳入治疗组的第1、8、15、22天进行埋线治疗。针刺对照组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再继续,共治疗4周。疗效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量表、四肢简化Fugl-Meryer疗效评定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研究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肢运动功、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两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与单纯针刺对中风偏瘫均有明显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四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更明显,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富作平[9]2002年在《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归纳古今文献中治疗中风病主症、兼症及辨证分型的针灸处方情况,总结古今医家治疗中风病的用穴原则及规律。2.通过对其用穴规律及刺灸法的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主症、兼症及辨证分型的主要穴位,整理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方法:检索清代及清代以前的针灸古籍、中医学丛书中针灸文献201部及1949年10月至2000年6月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文献605篇。将治疗中风病的针灸处方按主症、兼症及辨证分型进行分类,对其治疗用穴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分析用穴特点及规律,同时对刺灸法亦根据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分析总结,从高频次出现的穴位中总结治疗本病的处方。结果:总结出古今医家治疗本病取穴主要以“治痿独取阳明”理论为指导,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配合全身取穴、辨证取穴及对症取穴;以针法及灸法相互结合为原则的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原则及规律。结论: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

郑晓霞[10]2016年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研究时间医学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子午流注学说为理论依据,将时间医学模式引用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研究并客观评价本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7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并随机分为中医时间治疗组(时间组)和普通治疗组(普通组)各35例,时间组予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的卒中单元治疗,普通组予常规卒中单元治疗。治疗期28天后,运用安全性评价指标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分别对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时间组35例,普通组35例,试验过程中未发生脱落或终止等特殊情况。评价如下:1)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分析: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方面均具疗效,且存在差异,时间组优于普通组(P<0.05);2)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分析:经治疗后时间组共35例,总有效率100%;普通组共35例,总有效率97.14%,都具显着疗效,时间组优于普通组(P<0.05);3)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分析:治疗后BI积分都明显提高,且时间组优于普通组(P<0.05);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均有疗效,且存在差异,时间组优于普通组(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差异改变,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医时间治疗模式安全性良好。结论:子午流注理论指导时间医学模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显着,无明显不良作用,且能优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恢复,并降低脑梗死对肢体功能活动的不良影响,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D]. 韩群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中风偏瘫关节康复数字化系统研究[D]. 韩佳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4].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D]. 刘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5]. 飞腾八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D]. 杨小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

[6]. 中医中风病的诊治思想及源流研究[D]. 赵正孝. 湖南中医学院. 2003

[7]. 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8]. 背俞穴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D]. 罗丹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9]. 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 富作平. 辽宁中医学院. 2002

[10].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研究时间医学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D]. 郑晓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