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作用_农民论文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作用_农民论文

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制度之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中国农村论文,经济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拓展“股份合作企业”是目前农业经济制度正确的选择

自从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企业活动,由中央管制的“统制经济”局面,逐步开放至省、市等地方政府,实施自治性的农业经济政策。配合此一趋势的发展,为求:1.农业经管效率赶得上工、商业发展的水准,2.预防劳动人口往都市集中,3.防止都市与农村所得差距增大。基层农业建设走向“股份合作企业”制度,是一项十分正确的选择。由于大陆近年来工商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要求,及自己保有利润的实效影响,农村组织朝向合作企业制度大步迈进。1995年3月中旬的中国经济会议,朱镕基副总理曾拟妥一些重要议题,包括“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管辖冲突问题”、“平衡生产、管理、销售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工、商业信贷将会全面紧缩,但对农业、能源和其他某些产业应额外拨款支持”,加上以前在1990年农业部颁布《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把股份合作企业定为:“由3户以上劳动农民按照协议,以资金、实物(土地)、技术、劳动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按国家计划指导,实行民主管理,以按劳分配为主,又有一定比例的股金分红,有公共累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依法批准建立的经济组织。”从以上发展条件来看,只要地方农民有意愿成立各种合作组织,地方政府不仅应予核准倡导,也应尽量主动地投入必要之资金、土地及技术来玉成其事,达成富国裕民之任务。

二、省、市地方政府应有充分的自主权来推展“股份合作企业”

目前国家除了金融政策和货币发行完全由中央政府制定和控制外,其他如在基本产业结构、信用贷款、基本建设投资、地方税率、工资递增、国民(农业)经济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制定上,地方政府均有一定的自主权,包括各地方政府协助农民成立或加入“股份合作企业”,针对农业建设,中央政府应打破政策与对策的“藩篱”,从实际出发,政府防止特权垄断,并实施竞争保护措施。地方政府在职权范围内,视地方条件制定创业(合作企业)方案,充分达到自主性、效率性、自利性的现代化农村企业要求。

中国大陆实际耕地面积为一亿二千五百万公顷,整体来说农业资源有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平均耕地及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准的1/4至1/3,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投资意愿及资金较工商业少,尤其粮食的利润低,农民务农的意愿不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下个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大陆人口将达16亿的高峰,目前大陆至少还可以开垦耕地8百多万公顷,所产粮食可供1亿人1年所需,届时耕地若稳定在一亿一千三百万公顷左右,则可增加粮食总产量确保满足大陆自身的基本需求,但要建立在农民不离开地土、耕地不减少之基础上,或者届时靠良好对外贸易管道(此项变数较大),才能维持粮食不缺的局面。故而成立各类不同的股份合作组织,如综合性合作农场企业,或专管生产小麦、稻米、玉米、蔬果生产合作企业,或者农产品运销合作、水利、仓库、铁路、公路、耕具设备利用合作企业。政府投入资本、土地、技术等各项资材、论计股份予以配合,则必能带动农村生产,亦会激发粮食单产潜力,达到现有二、三倍的最高点。

三、解决贫富差别扩大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手段在于:1.建立自由、公平的资本市场。2.建立法律制度,使企业家创业容易,守成或拓业无忧。3.注意城市(工、商业)与农村(农业)平衡发展,利用同业竞争及完整的市场来减少获取暴利的机会。

1995年3月政府采取加大税收累进的方式,来控制贫富差距,此为治标而非治本。高税率为暂时性的权益措施,长期的课税观点在于建立完整的分税及统一税制。

贫富差距扩大之因,主要有3点:

1.某些行业享有特权垄断市场,一般人无法自由地进出市场。例如农民不能自由取得城市长期户口;过去在配给制度下,许多人轻易得到市价极高的商品住宅,而平民得不到。2.企业家从事商业的行为,完全系以累积的经验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当然他们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来经营。成功之后一般人认为其一本万利,拉大贫富的差距,要知成功的背后隐藏着50%的失败机率。此种失败的风险再加上破产的负投资报酬率,足以抵销事业成功的期望收入报酬率。而商人的期望收入要与一般人相差不会太多。假若政府利用极高累进税率,迫使企业家的利润与常人收入差不多,那就无法激励整个市场的投资活动了。香港拥有自由资本及劳动市场,政府课税达到20%,就不会再有累进的税率,这种制度看起来较为公平,产业发展较有效率。虽然人们的名义收入差别大,但较少有人抱怨不公平。这个社会经常出现穷变富的情况,人们靠智慧、努力及机会就能丰衣足食。3.现代化国家商业复杂性高,人们理财投资知识的应用,加大了贫富间的差距。在多变的社会中,穷困的人仅因无知或知识的不足成为被惩罚的对象。复杂的工商社会,一般人容易短视。台湾在20年前没人能够预测到商业化的发展,会使台北近郊的地价数十倍甚至百倍的跳升,所以拥有地产的土包子,“不劳而获”地发了大财,似乎看起来不公平,富人并没能比别人勤奋聪明也无意发财。但糊里糊涂地像有“远见”的富有起来;若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可说是房地产市场对别人犯了“短视”毛病而作的惩罚,若强调“涨价归公”,又有谁愿意改变“短视”的态度,谁会因刺激而做出有远见的投资理财工作呢?换句话说,有远见的投资行为,不论从事工、商或农业都值得鼓励。是故主张以高累进税或用其他办法没收个人的财富,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若因此扼杀市场经济的生机,则非明智之举。

最近几年大陆开放的负面缺失不能言无,由于资本、房地产市场中,存在少数人依持其特权,从中取巧迅速致富,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虽说是过渡的,但也造成对社会、国家的伤害。是故明智作法在于:1.避免垄断市场特权人士的存在或再生。2.促进资本市场的自由化。3.健全周延的法令制度,保护有益于社会的企业家或产业体,打破“公营无效率,民营无纪律”之旧式观念,请求现代化市场经营法则,即“企业家之间的竞争,要比政府更能有效地压制垄断的利润”,减轻暴利的机会,平衡企业家与其他人的投资报酬(或预期收入)。

四、在公平合理的税制下对农村建设有贡献的企业实行优惠

现阶段中国大陆最感需要的是良好的岁收岁入财政体制——“分税制”的建立,顾及于有益农村建设的企业,得享减免税之优待。“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合法化的程度愈高,制度效率就愈高。完整的税制不因领导人的不同而改变,或因不同领导人的观点而改变。

1994年起,中国大陆实行中央及地方政府分税制,主因在于国家税收一直赶不上其他国家标准,因而今年起采取高税收率,探究原因有:

1.根据财政部长刘仲黎提供的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1994年财政收入为五千一百八十一亿七千五百万人民币,财政收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四万三千八百亿)的比重为11.8%,比上半年下降4.4%,再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统计资料:此项比重,低收入国家为23%,中等收入国家为27%,市场经济开发化国家为40%。2.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成为历史的最低点,1994年中央财政收入为二千八百八十九亿二千二百万人民币,占GDP比重的6.5%;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法国为40.9%,英国为35.6%,加拿大为20.2%,美国为20.1%,印尼为18.4%,印度为15.4%,日本为14.1%,南斯拉夫为5.6%。可见中央政府财力弱小,甚至低于解体前的南斯拉夫的水平。因而触发高阶层财政必要的措施,第一扩大对内对外之举债,1994年债务收入一千一百七十五亿二千三百万人民币,占财政总收入的22.7%(占中央财政收入40.7%)。其中用于建设性支出六百六十八亿一千四百万元,占债务收入的56.9%,偿还国内、外债务本息四百九十八亿一千七百万元,占债务收入的42.4%。增发债务之作法,引起所谓“舍本逐末”的危机,即债务偿还本息比重超过建设支出的比重,可能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墨西哥危机效应中。

采取加大累进税率方式,直接扩张稽征收入的税额,这产生两大问题:1.中央与地方税收比重问题,2.被征对象企业体(外来投资或内部投资者)之决定配合度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分税制产生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之调整,当然触动某些地区既得利益的变化,一般改革的困难处,在于如何处理特殊利益团体,中央总有“失多得少”,地方总会“得多失少”的牌局效应。是故在富国裕民的原则下,政府应双管齐下。第一、在“合作事业应受国家奖励与扶助”原则下,制定农业股份合作企业减免税条例,鼓励各类合作事业之成立及发展,讲究利益均沾管理方案,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第二、因时因地来制定各类合作事业之法规,例如:生产合作条例、运销合作条例、利用合作条例、劳动合作条例、住宅公用合作条例、人寿保险合作条例、供销(消费)合作条例等法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使农业企业体的发展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局面,为此,政府应深入基层。例如1994年45万名干部下乡解决农村的改革及发展,若能把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良机,将合作理念遍植中国广大农村,只要农民收入好,纳税制度上轨道,相信政府必然乐观其成。

五、惩治或预防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内政与经济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公正的社会为全体人民所欢迎,贪污、特权总是经济发展的阻力,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95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法院审结上万件的贪污、贿赂及挪用公款犯罪,比上年度增幅达7成。今年是大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阶段,要知任何国家均存在贪污、特权等垄断现象,尤其在经改的过程中,此项问题更加突出。地方政府推展各种企业体的同时,应注意惩治腐败、防止贪污的发生。

六、针对特殊环境,制定可行的试点政策

目前已经完成的经济成就,使得中国人民对于未来赶上香港、台湾的期望提升,亦带来一些压力,即经济成长及实质生活水平之比较。一切必须建立在持续进行经改的基础上,除了中央制定完备法典制度、建立地方的廉能政府、改进行政效率外,应注意地方环境的特殊性,并予以规划建设。例如: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计划中移民80万人次是成败的关键,四川省的移民在整个三峡工程中占了85%,万县市则占其2/3。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表示,大规模的移民要到2003年才开始,移民试点的工作着重生活的安置,不只是简单的搬迁,要有宏大远见,也就是让移民后的生活水平高于移民前的水平。在台湾常有人说:“危机就是转机”,我们应说:“转机就是良机”。

由于中国人乡土意识浓厚,在移民过程中如何去处理可能导致的抗拒行动,针对这种传统观念,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采取了“就地、就近、后靠”的移民原则,因地制宜、综合安置。绝大多数的移民都限在原来生活的县区内。

到1995年3月底为止,已移出400多家工厂,都经过技术改造,移民中转业的人不多,农民要转成工人得具备一些技术水平。陈光国先生指出,万县市已为移民新开辟9万多亩地,目前正在为这些新耕地进行水电、通讯、住房等配套建设,是否应规划下一拨儿的农民置产企业,至关重要。

七、政府主动协助农民推展各类合作企业,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自由经济学派学者主张“最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例如美国国防机密工业委托给民营,只要制订严密的防密保安条款即可。台湾近年来开放的较为彻底,也常遇到此类管制与否的问题,例如:台湾1995年3月毛猪平均批发价创下1983年以来最高价,1995年3月31日每百公斤突破新台币6千元。主要原因是外销厂商(养猪企业)恶性竞争,在台湾抢购毛猪,对日本“流血输出”所致。业者亏本求售(平均每杀一条猪做成冷冻肉外销,就要亏损一千元),日本人吃着廉价的台湾猪肉,而台湾民众买到的猪肉却越来越贵,个中之因是为要保住日本的外销市场。台湾猪肉只有日本一个外销市场,近年来面临美国、丹麦、加拿大廉价猪肉的竞争,若不保持一定数量之外销量,日本市场很快就会失去。是故外销厂商例如尚德公司、台芳公司不因饲料(玉米)成本高、猪价贵就减少外销的屠宰数量;另外有个原因,外销猪肉的公司每有股票上市(或争取股票上市),均要维持较好的业绩,有信誉股票才有上涨的空间,外销亏损,可从股价补回,台湾股票上市制度允许有限度“合法套利”,造成“打落牙和血吞”的局面。虽然如此,外销厂商及养猪业者亦不愿当局采取干涉措施,例如采取限额外销来干预猪价,因为外销市场若没了,则台湾养猪事业跟着会垮掉。可见台湾猪价并非农民自订或政府官订,系完全依照市场供需的法则而变动。

八、农业与工商业应注意协调发展

近年来整个中国经济系走点、线、面之拓展,目前的试点包括农村(农业)、城市(工、商业)。

农村方面: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步骤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商业,由经济特区的开放到四沿(沿海、沿江、沿边、沿线)的开放。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从农村开始,主要由于农村向来是计划性较弱的部门,可以用做试点,也不会影响其他部门。1979年开始经改系从制度方面着手,透过生产责任制的改进,提高农民之生产力。其阶段有三:①1979年到1984年,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使农民开始拥有商品经营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1985年到1991年,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让农民享有产销的自主权,获得较高售价及所得。③1992年至今,促进大陆农业全面性走向市场经济,由市场来决定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乡镇企业依照市场机制来发展,强调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民收入增加,市场才会兴旺。

城市方面:1978年以来开辟了许多特区吸引外资投入,沿海由14个开放都市开始,逐步扩展到内地,除西藏及青海以外的28省、市、自治区都有外资的踪迹,港、澳、台商及美商投资的规模渐增。1991年每件台资平均为63万美元,1992年增至78万美元。随着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外商在大陆投资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从基础工业、原料工业、高科技产业,拓展到商业、土地成片的开发,房地产业兴盛。如今朝向办理银行、金融及经贸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大陆的贸易发展迅速,与台湾比较,1991年台湾外贸总额世界排名第14位,大陆为第15位,1992年大陆外贸总额1,600余亿美元,超过了台湾的1,500亿美元。

最近几年大陆城市商业(强势产业)发展的速度较之农村(弱势产业)经济发展容易,也较有成效。1994年农村每人的实质所得只增加4.2%,城市地区所得增加14%,政府虽然增加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但是每每赶不上肥料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涨价,例如1993年棉花政府收购价格偏低,加上病虫害防治不力,产量减少17%,当年政府控制的棉花数量较之1992年少了1/3,加上囤积居奇,1994年因棉花短缺使得许多国营纺织厂业务停顿,亦产生工人解雇问题。目前的问题一般人认为农业的报酬率不高,而减少对农业部门的投资,另外,有时农产品的丰收超过水平点,产生供过于求现象,这对都市消费者有利而对农民不利。大陆农村一直存在劳动力过剩,每年大陆约有一千万以上农村青年进入就业市场,目前约有一亿五千万以上的剩余劳工,向都市迁移的压力益形显著,沿岸地区加工出口工厂以廉价劳工著称于世,但交通运输、社会服务设施亦受到极大压力。

有鉴于此,政府应将扶植农业列为第一优先,增加农业的投资,想办法平均沿海与内陆国民所得,以及渐进式的改善二元性的产业结构。

九、渐进式的改善产业结构

整体说大陆经济拓展以双元结构进行,一方面发展现代化的工商经济,另一方面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美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台湾农业人口比例也很低,约占12%,并且大部分是兼业农民。大陆广大农村的9亿农民只在有2、3亿流入各大城市,就会立即将这些原本已饱和的都市搞得落花流水。因此,假若要改变产业结构,将大陆农业人口转换成非农业人口是个艰巨的工程,快不得,太快就要翻车。

欧佛侯(WilliamO verholt)在《中国的兴起》(The Rise of China)一书中提到,中国经改成功及苏联政府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三:

1.中国将农场归还给农民,提高了农民收入及产量。中国将轻、中型工业列为优先发展对象,政府本身投资不多,但利用外资,产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苏联忽视农业,吸收外资举棋不定,对重工业则过度重视,投资过度。在讨论国营事业民营化时,也过度强调重工业,忽略了成本低、政策效果快的产业,结果导致生产体系的瓦解,产生了难以忍受的通货膨胀。

2.中国赢得民心改革成功,苏联未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失败。邓小平先生以推行农业改革为首务,大幅度提高农民所得,接着开放个体户,重视轻型及中型工业,因而获得广大农民、工人的支持,加上改革金融制度,放宽人民旅行及学生留学的限制,并让学术界交换意见,减低管制,因而获得更多的支持。领导阶层方面,有正确的观念,也就是持续执行市场经济路线的改革,年青一代对于苏联的经改仅有快慢的意见,无人主张走回老路。

3.中国以智慧、审慎的方式按步就班地进行改革,进行初级产品价格自由化,稳住脚后再进一步“企业民营化”,注意金融、证券、社会福利(养老制度)、工商建设配上相关法规的规划,如此稳定而成功的步调与苏联的躁进阔斧式的改革是截然不同的。

标签:;  ;  ;  ;  ;  ;  ;  ;  ;  ;  ;  ;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作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