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形而上学”解释的一些否定*_形而上学论文

对当前“形而上学”解释的一些否定*_形而上学论文

对现行“形而上学”解释的几点否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而上学论文,几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现行哲学教材中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有误差的。本文提出的否定意见是:“形而上学”1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否则,就会走向旧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形而上学”者并非只讲静止而不讲运动,而应该用“凝固”或“僵硬”来取代“静止”一词;“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直观性、极端性,“形而上学”的一切错误和缺陷都是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所导致。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思维方法 静止 直观性和极端性

目前通行于全国各高校的哲学教材中,使用“形而上学”一词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对“形而上学”所下的定义也基本趋向一致。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似乎已成“定论”的定义,有不少瑕疵,甚至存在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探讨和矫正。对此,本文谈几点否定意见,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们指正。

一、“形而上学”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只能理解为一种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

现行哲学教材,大多把“形而上学”说之为世界观、方法论,如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极具权威性的高校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对立,是一个古老的、甚至可以说是同哲学共始终的问题。”〔1 〕在一些哲学辞典中,也有这种解释。〔2 〕“形而上学”是不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呢?对此,我们持否定看法。众所周知,“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是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当安德罗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亚里士多德关于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物理学》之后,定名为《物理学之后》即《形而上学》,于是这个词就产生了。自此之后,一直到黑格尔之前,“形而上学”实际上和哲学是同义词。如17世纪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在晚年曾蔑视哲学理论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指出“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这里的“形而上学”就是指哲学理论。在哲学史上,首先摆脱这一传统用法,从反辩证法的意义上来使用“形而上学”一词的是黑格尔。尔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继承了黑格尔的用法,并对作为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含义作了多方面说明,完全放弃了“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传统说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含义已经完全更新。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这是无疑的。但如果把“形而上学”也说之为世界观、方法论,岂不是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这不是继续使用早已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放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不存在的那种“形而上学”的含义吗?

“形而上学”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思维方法,即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这里,我们可以从下列两方面作进一步论证。

首先,在黑格尔的使用上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些论述中可以证明“形而上学”是一种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黑格尔说:“今试进而细察旧形而上学的方法,便可看出这种形而上学并未能超出单纯抽象理智的思维。”〔3 〕“试再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概观,则我们便可见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4 〕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仍然是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即传统用法,但“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含义,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5 〕在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这里,“形而上学”通常也是被当成思维方法来看的。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形而上学同整个哲学一样,可以概括在方法里面。……如果蒲鲁东博士不满意我们的说明,那没关系,他可以扮演修道院院长勃多的角色,亲自写一篇《经济学——形而上学方法解说》。”〔6 〕恩格斯说:“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7 〕列宁在揭露民粹主义的主观社会学的错误时也说:“纯粹先验论的、独断的、抽象的议论……而且这些理论就其存在来说已是无用的,就其基本方法、就其彻头彻尾的暗淡无光的形而上学来说也是无用的。”〔8 〕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肌体”,即把“社会进化看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9〕。

由上所述,马、恩、列都没有说“形而上学”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而称其为一种思维方法。我们的理解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一门哲学,而作为思维方法,则是指一种工具,它是为达到形成某种哲学(这一哲学可以是唯物主义,也可以是唯心主义)而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拓宽一些说,思维方法也包括思维手段、思维方式、思维途径等。但仅此而已,它绝不可能扩大成一种哲学理论或哲学体系。

其次,从哲学的党性原则和哲学史的事实可以证明“形而上学”不能称为世界观、方法论,而应理解为一种思维方法。我们知道,毛泽东曾明确说过,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要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哲学中,除了要讲清楚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有必要讲清楚为什么能形成这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思维方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是,这绝不是把思维方法当做一种哲学来看的理由。从哲学的党性原则看,按照列宁的话说,哲学的党性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全部哲学史都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任何哲学思潮、哲学理论,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划归唯心主义,二者必居其一。超越这二者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根本不存在的。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反对唯心主义,同时也反对那些标榜为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所谓“中立”哲学。试想,如果把“形而上学”称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即一门哲学,那么,它到底归属于哪一基本阵营呢?不能把“形而上学”确定在哪一阵营中,我们又何尝谈要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从哲学史的事实看,无论中国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中,众多的哲学家中不乏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者。无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都不是指两种世界观、方法论的揉合,而是指运用“形而上学”这一思维方法建立起来的或归于唯物主义或归于唯心主义的一种哲学。有的哲学家运用“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了唯物主义,有的则建立了唯心主义,也有的在建立自己的某种哲学中并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这两种相对立的思维方法,由此导致了自己哲学上的某些混乱和自相矛盾的状况,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就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总之,把“形而上学”称之为思维方法,并把思维方法和世界观、方法论区别开来,这是有很重要意义的。它既能更彻底地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摆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这两个“对子”的位置及关系,又能客观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把握其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思想表现和其整个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

二、“形而上学”并不是只讲静止,不讲运动,它的错误在于否认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

现行哲学教材在解释“形而上学”的特征时使用了“静止”一词,并认为这是“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分歧之一。实际上,这一说法是不妥的,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事实中违背常识。

首先,从理论上讲。我们知道,对同一概念,哲学范畴的含义和生活用语的含义往往出入很大,如果混淆二者的区别,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诸如哲学范畴的“物质”、“意识”、“矛盾”、“同一”、“斗争”、“质”、“量”、“肯定”、“否定”等含义就不能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意思随便套用,否则就会犯错误。“静止”一词,哲学上和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静止”,是指事物在一定阶段上的质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物质运动的特殊情况表现,“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作为生活用语的含义,“静止”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指不动,这种不动集中体现在外形的不改变和位置的不移动。现行“形而上学”解释所使用的“静止”一词,到底取向何方面的含义呢?作为哲学教科书,理应取哲学上的含义,但显然这里所用的是生活用语的意思。在“静止”的解释上,用的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内容,而在说明“形而上学”时,则用意思为不动的“静止”,这前后不一致,不免会使人感到对“形而上学”理解上的困惑。

其次,从事实上说。对“静止”作不动解释,是不是所有的“形而上学”者都是用不动的观点说明一切事物呢?哲学史的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以建立了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体系的霍布斯来说,就没认为事物是不动,相反,他是承认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他把运动当做物体的“偶性”,即物体的性质或特性。他的错误只是表现在僵硬地理解运动,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运动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10〕实际上,在众多的“形而上学”者那里,是很难找出讲事物是不动的人来的。象笛卡尔、拉美特利以及费尔巴哈等,尽管都有着比较彻底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但没有哪一位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再以中国古代的董仲舒来说,他有一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名言,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不动观,由此也得出他是“形而上学”者的评价。其实,董仲舒也不是讲不动,他提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实际上是在宣传一种应天命、顺天志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在他的天道观上,他就提出过“三统三正”的承认历史变化的学说,同时,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他还提出过“更张”、“更化”的政治改良主张和补偏救全、适权返经的理论。另外,像折衷主义、诡辩论、独断论等“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也并没有哪一种是以“静止”为其定调的。折衷主义是以抹煞事物的本质区别,歪曲事物的矛盾关系,无原则地把两种根本不相容的东西调和起来为其内容的;诡辩论不仅不否认运动,还大讲特讲运动,以致根本否认静止的存在;至于独断论,黑格尔说它“坚执着严格的非此即彼的方法”,“主要在于坚执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11〕。

对“形而上学”的错误,马克思说是“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12〕恩格斯解释说:“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13〕,“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14〕列宁说它是“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15〕。这里,都没有用不动的说法。诚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些地方的确是使用过“静止”一词来说明“形而上学”。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今天继续使用这词就是正确的。我们知道,恩格斯在说明哲学基本问题时就曾经使用过“存在”这个含义混乱的概念,而恩格斯本人就批判过杜林用“存在”一词来概括世界的统一性,今天在我们教材中,“存在”一词已基本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物质”这个含义明确的概念。

由上所见,“形而上学”的错误不是讲事物的不动,而是不讲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因此,用“静止”一词来说明“形而上学”是不妥的,倒不如用“凝固”或“僵硬”来取代“静止”一词,或许会对“形而上学”解释得更确切些。

三、“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不在于“孤立、静止、片面”,而在于看问题的直观性和极端性

现行哲学教材在解释“形而上学”的特征时,一般不外乎“孤立”、“静止”、“片面”这样三点。其实,作为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这些只是它的一些表现而已,并没有揭示出其根本特征。“形而上学”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由于其看问题的直观性和极端性所造成。所谓直观性,就是把思维停留在个别上,不能反映一般;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深入内部;停留在现象上,不能抓住本质;停留在既成事物上,不能理解事物发展过程。所谓极端性,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16〕直观性和极端性是对立于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根本特征。

综观“形而上学”的所有缺陷和错误,都和其直观性和极端性的根本特征有密切联系。从直观性来讲: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7〕恩格斯概括了18世纪法国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局限:第一,机械性:表现为“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第二,形而上学性:表现为“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第三,表现在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性:即在它看来,“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罢了”〔18〕。列宁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19〕毛泽东讲:“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20〕从上面的马、恩、列、毛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形而上学”的缺陷和错误都和其看问题的直观性有关。从极端性讲:以现行哲学教材提及的各种“形而上学”观点看,机械论割裂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均衡论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绝对时空论割裂了时空和物质的关系;外因论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动力的关系;激变论、庸俗进化论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循环论、直线论割裂了事物发展的上升性和曲折性的关系;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上述观点之所以犯有“割裂”的错误,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看问题只执一端,夸大一方面抹煞另一方。这无疑和其看问题的极端性有关。

综合“形而上学”的缺陷和错误,我们可以得出:其一,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造成“形而上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而看不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其二,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造成“形而上学”不能把事物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只看到事物的变化,而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其三,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造成“形而上学”只看到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区别,而看不到对立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其四,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造成“形而上学”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力作用,而看不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切,表现在自然观上,“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形成“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的凝固、僵硬思想;表现在认识论上,“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21〕,不能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中,形成了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表现在历史观上,“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22〕,形成了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

* 收稿日期:1995—08—20

注释: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7

〔2〕刘延勃等主编,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332

〔3〕〔4〕〔11〕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96、109、101

〔5〕〔7〕〔13〕〔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224、225

〔6〕〔12〕〔17〕〔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172、16、18

〔8〕〔9〕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32

〔1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凶书馆,1981.394

〔14〕〔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61

〔15〕〔19〕〔22〕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12、715、586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9

标签:;  ;  ;  ;  ;  ;  ;  

对当前“形而上学”解释的一些否定*_形而上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