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影响论文_莫惠丝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在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8例化疗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药物外渗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配合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模式;肿瘤化疗;药物外渗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显示,我国2012年新增300万癌症患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250万[1]。恶性肿瘤的高发,而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大部分化疗药物均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再加上反复应用和长期的静脉穿刺,故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高。因此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十分有必要。因此我们选择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全程细致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行化学药物治疗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男68例,女30例,年龄35~61岁,平均(42.55±4.62)岁,98例患者中食管癌18例,淋巴瘤24例,肺癌42例,肝癌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诊断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进行护理,即做好常规预防工作,包括①用药前合理选择静脉,最佳部位是前臂静脉,避免在肘窝处、患肢及手足背小血管处穿刺;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③合理掌握给药速度及方法;④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如肿胀、疼痛、感觉异常等,同时做好记录,及时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即①外周静脉化疗执行零钢针的理念,评价患者血管条件情况,使用血管应有弹性且直的静脉,一般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左右臂交替使用,避免使用肘前窝部位。在穿刺前由两名护士共同确认穿刺的静脉(其中一名护士须是本班次年资最高的专科责任护士),合理选择穿刺工具,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针头斜面应向上,进针角度15~30度。化疗的治疗周期较长,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可以鼓励患者使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如PICC。②了解药物毒性,机体内的血管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者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会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刺激性小的化疗药物长时间滴注对血管持续的刺激使其易发生静脉炎[2]。加强预防性护理,护理人员在给药前应掌握药物的性质及用量,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加强巡视次数。③健康宣教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用药过程中静脉选择的重要性,讲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影响及后果,还有保护静脉的意义。加强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宣教,教会其自行观察输液速度和药物渗漏的症状,使得早期症状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自主性,自觉采取防护技能加强自身血管的护理,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操作。④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用药,尽量从静脉注射处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局部使用对应的解毒剂,抬高患肢,采用局部封闭的方法阻断局部的恶性传导,冷敷,做好局部处理[3],注意草酸铂类及长春碱类药物不宜采用冰敷。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化疗药物外渗情况的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表2)。

3.讨论

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4]。护士除了有熟练的业务技术,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作风,还要有敏捷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预见性,尤其是肿瘤患者,由于化疗药物的特殊性质,使用外周静脉化疗很容易出现药物外渗,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很容易引起护理纠纷。防治化疗药物的外渗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建立护患共同的预防护理模式,向患者说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每种药物的刺激程度及浓度,选择合理的穿刺工作,提高穿刺技能,尽量一次穿刺成功,不要反复退针,来回找血管,保护患者血管,避免药物外渗。穿刺成功后应固定妥当,予患者取舒适体位,用药期间尽可能的减少体位移动,防止穿刺针滑出血管。输注化疗药物期间,严密观察输液滴数及穿刺周围皮肤情况,及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输液后拔针时,先拔出针头后立即按压局部,以免造成机械性损伤。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中评估血管及对穿刺工具的选择有效的保证了患者穿刺的安全性及治疗的长远性,健康教育的干预使患者自觉完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可见预防性护理在降低肿瘤化疗患者药物外渗中收效肯定,对保证治疗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彦广.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6,09(3):147-148.

[2] 杨华.化疗药物输注的特殊要求与外渗的护理对策[J].甘肃医药,2017,31(5):391-393.

[3] 江淑芬.恶性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分期护理及预防[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40):122.

[4] 卢秀芳.肿瘤专科护士在预防经外周静脉化疗致药物外渗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5,13(29):2959-2961.

论文作者:莫惠丝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影响论文_莫惠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