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阐述了新时期德育创新的伟大战略,形成了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指导新时期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1981年11月,邓小平指出:实现高度的文明,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要个人利益服从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有道德,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要把这些作为培育人的重要标准。1982年7月,在中央军委召开的座谈会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把上述思想观点明确化,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在这之后,邓小平在论及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青少年和党员干部教育时,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对用“四有”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作过系统的论述,并把它作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关于“四有”的论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德育的根本目标科学地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深刻地揭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本质内涵。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处在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挑战;又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速自身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邓小平根据时代特点和国际竞争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他多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一定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要教育我们的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我们的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是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为此,邓小平同志认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注: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概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67.)根据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从而确立了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机统一构成的德育目标,体现了邓小平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新思想,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

二、反映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

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邓小平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反映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邓小平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开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在强调德育中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分别对共产党员、工人、农民、人民军队、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提出了新时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行了概括。比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祖国作贡献的风尚;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风尚;“四有”和“五讲四美”的风尚;艰苦创业的风尚,等等,并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也提出了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批判拜金主义思想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努力改善社会风气。此外,邓小平还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要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他还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引导和帮助人们牢固树立法制纪律观念,遵纪守法。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德育内容的阐述,既坚持了党的优良德育传统,又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为了实施培育“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邓小平又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1.务实求效的原则。邓小平提出,德育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力戒空谈,切实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解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踏实为人民办实事。德育工作同经济工作一样要讲实效,求实绩,不同的是它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为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保证”和“服务”的实效,就应该遵守这一原则,并将其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

2.尊重人的原则。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尊、自强、自爱等意识不断增强。邓小平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前提,增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融教育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与关心理解人为一体,使德育工作入耳、入目、入脑、入心。

3.求精、管用的原则。面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邓小平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一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并要求通过马列主义的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此同时,要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开放性的原则。邓小平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建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也应该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德育成果,为我所用,使其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5.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邓小平要求德育工作“继承优良传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7.)这就要求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新的道德典范结合起来,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来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少年。

邓小平德育思想中体现了一系列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方法、手段,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党德育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其德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民主的工作方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工作不能靠行政命令式的手段进行,而是要创造民主条件,也只能采取民主的手段和方法。民主的方法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客观现实也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德育工作不能采取行政命令手段,不能采取我讲你听、我指示你做的工作方法,而必须增进民主性、说理性、情感性,采取讨论、启发、示范、互相接受、吸引等疏导方法。

7.责任制的工作方法。邓小平认为,我们许多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因此,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强责任制。把责任制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德育任务具体规划并加以分解切实落实到各个单位、部门和个人。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形成职责清晰、目标明确、切实工作、奋发向上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8.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邓小平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强调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等问题,并将它作为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领导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德育工作,一是健全德育工作制度,重申德育工作的纪律,搞好以制度化、规范化、纪律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利用现代管理工具建立德育工作信息网络,建立德育工作对象的档案,以便掌握德育对象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加强思想、作风、队伍建设,使德育工作在严格的约束管理之下,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管理效应。

9.言传身教的工作方法。邓小平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要以身作则”(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他认为,“群众对于干部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4.)。邓小平还要求党的干部和在思想战线上工作的同志,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多做实事”。这说明德育工作不仅要言传,而且关键是身教,要有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作用、榜样的实绩来鼓舞人教育人。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只有言传与身教有机统一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预期效果。

四、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德育重点

邓小平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与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提出: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培养教育好青少年一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阐述德育工作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思想。他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他特别要求广大青少年成为新时期的“四有”公民,“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1.)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求知识、逐步确立世界观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好学上进,但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既可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也容易受到各种腐朽思想的污染。邓小平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多次提醒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要教育好我们的青少年,要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由于对少数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国外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1981年7月17日,邓小平又强调:“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状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1.)可见,邓小平一直都在关心和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也成为新时期德育必须坚持和强调的重点。

五、指导德育创新的新要求

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邓小平对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指导新时期德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实践和新发展,去分析解决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教育人,就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教育人。江泽民指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02.)在新世纪,要有效地教育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必须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教育人。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因此,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教育人,就是要求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坚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要求德育工作要紧密关注和研究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思想、工作、生活中的新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并结合新的时代内容,新的实践来解决新问题。要求德育工作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德育观,构建全员德育“一体化育人”的工作机制,尤其注重建立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体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党对德育工作领导,这些都是邓小平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第三,加强新时期德育理论研究。邓小平指出:“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1.)加强新时期德育理论研究,是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新规律,探索德育新思路的前提。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既是一个理论创新的研究过程,也是德育新实践经验总结的过程。

第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做好德育工作,建立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的运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党、政、工、青、妇等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效果。邓小平指出:“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是德育工作创新意识和全员德育工作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实施。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