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先进性认识的一个必解之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关于党的阶级性问题仍然是一个必须涉及的认识领域,是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应当看到,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是以对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为依据的。历史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和分析的正确性。当然,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必须发展地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先进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应当看到,在对工人阶级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其焦点集中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及领导地位的认识方面。从我国当前现实看,由于科技和知识创新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传统产业部门人员的精简,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有人对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困惑,认为工人阶级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产知识群体和企业家才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1]类似观点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认真分析便不难发现存在于其中的一系列认识盲点,这些盲点是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误区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所在。
首先,是对工人阶级概念的教条主义理解,即把工人阶级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阶级。
所谓工人阶级,就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劳动阶级。应当强调的是,工人阶级概念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必须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工作领域和工人内部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最显著变化是:工人阶级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性质上已经从体力劳动型的工人阶级向脑力劳动型的工人阶级转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指社会从业人员中一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薪劳动者集团。[2](P78-80)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从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适时地提出和强调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很显然,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和认识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就会导致党的建设在理论上的滞后,重蹈类似问题上曾经济出现过的以一种纯粹而刻板的“工人身份”定义和分析工人阶级概念、人为挤压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历史覆辙,不利于党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强。
实际上,上述问题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并非个案。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根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断定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少数,不仅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而且也不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因此,工人阶级政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面前,思想严重滞后,脱离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主体的“白领工人”,仍把自己的阶级基础定位在传统的产业工人上,造成其阶级基础的严重削弱。在西欧,共产党被人称为“穷人的党”。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他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认真检讨其战略上的失误。[2](P72,76-77)由此说明,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概念,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问题。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才能制定正确的党建工作原则,给实践以科学而有效的指导。
其次,仅仅把认识视角停留在事物的现象层面,不能从本质上、趋势上和联系的总和上认识和把握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是基于对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的分析。他们认为,工人阶级所具有的一个重要阶级特性是:不与任何传统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相联系,而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工人成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人阶级是随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事实上,各种阶级和阶层总是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不同层次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主要是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和重新组合的运动变化之中。同其他阶级一样,工人阶级也是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和重新组合的运动变化之中,所不同的是,其他阶级随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萎缩,最后逐渐消逝。而工人阶级则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推动先进社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阶级构成和阶级素质而发展壮大,并始终与时俱进地保持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相联系的状态,始终保持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因而,工人阶级是最后的阶级,是担负消灭阶级使命的阶级。他们具有彻底革命的精神和严密的组织性、严格的纪律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具有远大的前途。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分析是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本身及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挫折和低潮的出现,以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资产阶级的强势表现,加之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批工人下岗,这些因素使得人们思想上困惑起来:工人阶级是否还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言的“历史主动性”?[3](P282)
如果对问题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孤立的、静止的现象层面分析,那么,对上述问题可能会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从本质上、趋势上和联系的总和上去分析和把握事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论点的论证,便是上述思想方法应用的结果。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局限于对事物的现象层面的分析,而是从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中,深刻地揭示出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与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内在统一性。目前,就我国现实状况分析,虽然从现象层面上看,确有大批工人下岗,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的改变。恰恰相反,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而进行的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将使中国先进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也将使中国工人阶级本身经历深刻的改造。其结果,只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更加壮大和整体素质、整体优势的进一步提高,是“历史主动性”的不断增强。
再次,不能正确理解工人阶级对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意义。
一些人之所以在认识上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和困惑,进而对党的先进性的客观依据产生怀疑和困惑,也与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工人阶级对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意义有关。科学地认识党的先进性的标准和依据,必须正确理解工人阶级对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意义。
工人阶级与党的先进性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二者不能等同。毫无疑问,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升华。也就是说,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客观性依据之一。因此,工人阶级在阶级基础的意义上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但是,决不能把党的先进性的决定因素仅仅归结为工人阶级本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完善了党的先进性的评价体系,在肯定党的先进性的内在依据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内容,即党的先进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阶级性、代表性、先进性的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也就是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地坚持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党的先进性决不是有了阶级基础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还需要不断的主观努力过程。这种主观努力具体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付诸实施,体现为党的自身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对上述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在思考和论证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时,虽然都一以贯之地强调党的阶级基础问题,但同时又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他方面提出要求。如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理论,邓小平对党的制度建设问题的关注,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